《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导向,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构建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真实课堂,将学科知识、思维方式和关键能力等融为一体。新课标改革的关键在于“真实学习”,教育戏剧就是这样一个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在戏剧活动中对现实生活或物体的无限想象、积极思考和即兴体验,获得真实体验和情感的活动形式。在教育戏剧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是真实的,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在“表演”。因此,笔者认为要打造真实课堂,就是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演、释放,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解放学生的身体、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力、发表力等均得到相应的提升,才能使其成为教育的主体。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彰显实践性与情境性的教育教学方式,也为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鉴。笔者选取初中语文教材相关内容,以典型案例探析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一、教育戏剧概述
“教育戏剧”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的DIE (Drama In Education)与TIE(Theatre In Education)。20世纪90年代,我国著名剧作家李婴宁在《英国的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教育戏剧”的概念,并将其引入我国的教育中,“教育戏剧是一种区别于舞台演出的、以过程为主的、即兴表演的戏剧形式”。教育戏剧是将戏剧与教育的本质进行联结,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以戏剧为教育媒介,促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并在参与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去思考、表达、交流,以达到开启智力、增加知识、培养社会适应力的目的。
与“戏剧教育”相比,“教育戏剧”虽然只是两个词顺序的颠倒,但是,其内涵和实施过程却不同于人们头脑中普遍认知的“戏剧教育”。笔者认为,教育戏剧不是戏剧教育,但教育戏剧来自戏剧教育,且时常以戏剧教育的形式出现。戏剧教育,重在以戏剧艺术作为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戏剧素养与能力,戏剧是目的,教育是手段和工具。而教育戏剧,是指在教育中所采用的带有戏剧与剧场性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育是目的,而戏剧则是手段和工具,是为了培养“全人”“理想之人”。一言以蔽之,教育戏剧就是以教育而非演出为主要目的的戏剧,其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戏剧教学法,如课本剧表演、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具有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等重要意义。
二、教育戏剧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大量古今经典著作、经典篇章,这些文章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教育戏剧的方式,重新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经由感性体验启迪与滋养个体生命,既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又符合新课标对构建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导向课堂的要求。近年来,教育戏剧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对于戏剧表演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参与积极性较低,这对教育戏剧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形成了较大阻力。其次,由于一场戏剧表演从编排到上演,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再加上硬件上和资金上的缺乏,导致学生往往敷衍了事,从而使得戏剧表演整体效果不佳,几乎是照本宣科,缺乏一定的生命力和活力。最后,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戏剧表演的专业经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科学的指导,容易打击学生创作和表演的积极性,进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教育戏剧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难以真正发挥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通过联动历史、美术、音乐、信息科技、劳动等学科教师,以教育戏剧实施为载体,共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一方面以主题学习活动的形式丰富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戏剧表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学科教师的参与,加强对学生戏剧创作的专业性指导,旨在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戏剧的价值和功能。
三、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在这一部分,笔者将以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课为案例,阐释如何通过教育戏剧活动以“演”助“读”,引领学生品味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精神品质。
(一)教学内容
自古以来,勇敢的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有一位人物因其智慧、勇气和独立精神,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她就是花木兰。花木兰的故事被记录在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中,在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首诗详略安排极具匠心,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花木兰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良孝顺、爱家恋家的品质。“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亲年龄已大,在关键时刻,木兰挺身而出,替父从军。当踏上征途之后,木兰也是时刻思念着父母,“不闻爷娘唤女声”描绘了木兰对父母的思念。此外,这种思念也通过木兰拒绝加官晋爵思家如归看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二是勇敢顽强、勇于担当的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女性对战争这两个字都是比较畏惧、退缩的,而木兰面对战争却毫不畏惧,从开始的替父从军,到战场上的英勇杀敌,都将木兰英勇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三是保家卫国、淡泊名利的情怀。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不仅源于对父亲的孝,更重要的是木兰对国家的热情、对家庭的责任,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木兰在征战归来时,拒绝封官、拒绝厚赏,愿意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父母在一起,过着只有机杼声的日子,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显得难能可贵。从古至今,木兰形象所展现的优秀精神品质一直是值得我们倡导与学习的。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顽强”的巾帼英雄木兰的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学时,笔者将教育戏剧融入课堂教学,以“语文+戏剧”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准确演绎来促进对文本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基于此,笔者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梳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2.用戏剧演绎的方法探索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品质。
3.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完成优秀的戏剧作品。
(三)教学过程
依据教育戏剧结构规律,笔者采用导、学、练、展、评的形式展开本次跨学科教学活动。
1.导——情境导入,明确活动任务
跨学科学习强调问题的真实情境,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将各学科的知识点融入问题情境中,从而实现跨学科融合。在活动伊始,笔者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校即将举行戏剧节活动,咱们班要排练一个剧目参赛,计划以《木兰诗》剧目参赛。花木兰这一形象在我国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她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巾帼英雄形象,而这个流传甚广的形象正来自我们今天要学习并演绎的《木兰诗》。
2.学——课文学习,初步探究精神
花木兰作为古代女性,我们要学习她身上爱国爱家、勇敢无畏等优良品质。通过课文的学习与思考,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探究人物精神品质。
(1)阅读课文,梳理情节主线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木兰诗》创作故事分镜,让学生欣赏刘旦宅的彩色连环画《木兰从军》中能够代表《木兰诗》中内容的六幅插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对照课文,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内容,并按照情节的先后顺序排列图片。学生在阅读课文后,通过师生共同梳理找出故事的情节线:停杼叹息图—替父从军图—黄河思亲图—征战沙场图—回朝辞官图—还乡团聚图。
(2)小组合作,品味人物形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感兴趣的情节图,并结合原文谈一谈诗中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细读文章,在细微之处理解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品质,他们既关注到木兰尽忠的一面,也关注到木兰柔情的一面。比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学生从中读出了木兰的英勇无畏;“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学生从中读出了木兰的勇敢坚毅;从“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学生读出了木兰的爱国爱家;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学生读出了她爱美的情态。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木兰既爱家又爱国,既尽忠又尽孝,既勇敢又顽强。
3.练——精心排练,做好准备
(1)戏剧化诵读,初步掌握戏剧演绎方式
结合《木兰诗》的具体语句,教师给学生指明戏剧化诵读的三种方法:以腔调变化表现人物对话、以语气助词与口技创造音效情态、以肢体动作实现形象演绎。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梳理,一边演绎,将对诗词中字词的理解、对文本大意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都融入戏剧化朗读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戏剧的趣味性,为接下来的戏剧表演做好铺垫。
(2)多学科教师指导,准备与排练戏剧
这个环节中,将学生根据情节图分为六个小组(图1为第一小组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习巩固课文内容,并尝试在多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木兰诗》的戏剧表演排练。
在排练之前,笔者要求每位参加表演的学生都写出自己所演的人物是谁,每一个角色说这句台词的原因,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表达。这些要求能引领学生仔细研读剧本,深入剖析角色,这样能更好地将每个角色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力量。
在排练过程中,根据戏剧编排需求,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背景,同时通过讲述和聆听不同版本的花木兰的故事,帮助学生多维度了解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花木兰形象的设计,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花木兰人物形象的感知,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人创意的机会。同时,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对剧中人物的服装和道具进行设计,确保角色形象的鲜明性和戏剧表现的丰富性。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为六个场景精心挑选合适的背景音乐,以增强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同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在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舞台展位上进行细致编排,确保每个细节都能精准传达剧情的内涵和角色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导演、表演、制作等实践活动,将文本型的《木兰诗》戏剧化,进入戏剧情境,体验、感知戏剧特点,把握花木兰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情,思考人物某个时刻的动作和表情,并思考如何把自己对人物和剧本主旨等的理解与思考在舞台上演绎出来,进一步深化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
4.展——戏剧表演,展示成果
学生在舞台上再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这一壮举,用生动的语言演绎着这个经典故事,传递着花木兰的精神。
在每一组表演结束后,笔者要求台下观众谈一谈自己通过观看表演读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并说明理由。如,我从 同学的 (动作/语气/表情/神态)中,读出了木兰 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因为 。
5.评——师生评价,促进成长
在这项任务中,评价的内容紧扣活动重点,主要围绕文本理解和舞台展演进行。评价形式既有学生之间的互评,又有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的观察、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四、教学思考
(一)推动了多学科的融合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语”和“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艺术、哲学、历史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科融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打破学科壁垒,将其他学科的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就有了独特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和思维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在《木兰诗》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融入教育戏剧,以“演”助“读”,融入了历史、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读懂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故事内容,从而对木兰这个人物的理解更为丰富、形象。同时,在戏剧的演绎中,学生运用体态辅以音乐进行叙事和表达,其想象力、感受力、节奏感和表现力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
在完成本课学习内容后,笔者将文本按照场景和时间节点分成六个表演小组,让学生自行选择想要演绎的人物角色、道具等,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戏剧排练的过程中,他们会为演出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而极力揣摩情感、反复查找人物的背景资料介绍,每个小组都为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而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他们主动去阅读资料、解读文本,甚至创作文本。我们将教育戏剧的诸多方式运用在语文的教学中时就会发现,在合理的方法运用下,能将学生更好地带入情境中,并与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木兰精神的事例或人物,讨论这些事例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育家杜威说过,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表达、合作、想象和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育戏剧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真实、情境化的场景里学习语言,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思维。同时,戏剧表演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戏剧排练和表演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体验团队的力量,提升沟通、协作等能力,学会创造,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将教育戏剧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学习体验、表达运用、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戏剧表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分析人物心理、理解人物精神品质,而且在课堂上能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宿迁市湖滨新区海门实验学校)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