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近期,省委省政府召开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以务实举措部署做好“融合”大文章,推动实现双向赋能。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重点布局建设的“徐州科创圈”核心城市,近年来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等优势,全力推动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共建重大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合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强化顶层设计支撑,完善协同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徐州拥有高校12所、其中本科院校6所,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3家,高校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淮海经济区城市首位。为统筹用好区域科教资源,徐州抢抓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持续完善政策机制,强化资金支持,畅通融合渠道,赋能创新发展。健全校地紧密协同机制。以全面深化校地融合为抓手,持续深化区域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组建高校联席会议办公室,把“地方所要”“企业所需”和“高校所能”更好结合起来,定期发布全市重点产业领域重大科研及合作需求,协同解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服务优化等重大命题,推动政府部门与在徐高校联系紧密化、制度化、常态化。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2亿元高校服务地方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在徐高校服务徐州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重点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培养、仪器设备共享、成果转移转化、产教协同创新等。三年来,支持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在徐高校实施服务本地企业创新项目近1000项,培育省“科技副总”等高水平产业创新人才100余人,落地优秀毕业生超过2500人。支持高校院所创新发展。重点支持在徐高校加快建设优势学科,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等新型专业,建设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设立实施省地联合基础研究基金、市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等,重点支持中国矿大在深地工程、双碳领域,医科大学在麻醉、细胞治疗领域,江苏师大在激光新材料领域,农科院在甘薯、小麦种子领域等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年来,在徐高校院所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38%,带动全市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增长1.8个百分点,指标稳居全省前列。
整合科教创新资源,共建科创平台矩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徐州积极探索多元创新主体合作共建机制,推动多层次科创平台建设,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创新力。以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打通资源整合渠道。坚持政、校、企联动,集聚中国矿大、徐工集团等高校和龙头企业创新资源,布局建设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10万立方米实验基地、4大实验平台建成投入使用,成功获批建设省实验室,初步构建了贯通深地开发科学原理、工程技术和高端装备的创新链,形成了深地能源资源开发、深地空间智能构建、深地空间物质封储、深地空间安全防护研究四个科研体系。徐工集团、中国矿大分别牵头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5家省重点实验室加快优化重组,今年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新建省重点实验室1家。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助力科技产业融合。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聚焦重点产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推动创新中心、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机构一体化布局。徐州医科大、中国矿大、江苏师大等驻徐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各类创新中心建设,全市围绕安全应急、细胞治疗、工程机械等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省级(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近两年新增获批江苏省应用数学中心、力学中心等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4家、居全省前列。特别是今年,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等“双一流”建设学科与徐州安全应急产业基础优势,成功建设全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1家(苏中、苏北唯一1家),加速推动安全应急产业技术验证熟化与产业化。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集聚创新人才团队。细化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和绩效考核办法,支持高校人才团队、属地政府、园区同比例出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更大力度导入创新团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市累计建成上交大材料院、中红外激光研究院等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78家,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58家、居全省前列。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窗口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率先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对接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市产研院累计与近百家国内外高水平大院大所达成深度合作,年度梳理全市产业技术需求160余项,收集整理高价值科研成果1500余项,有效推动一批重点平台、重要团队、重大成果在徐对接落地。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筑“四链融合”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徐州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率先签订新一轮厅市会商协议,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全力打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道,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效能。完善“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在推动实施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基础上,聚焦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343”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动“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攻关机制,持续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重点发布10项工程机械核心技术需求面向全球“揭榜挂帅”,26项在徐高校“揭榜挂帅”项目落地实施,揭榜项目规模达1.5亿元。截至目前,工程机械单项冠军企业与产品居行业首位,5“大”标志性产品全国或全球第一,65类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中环领先的12英寸大硅片、恩华药业的中枢神经药、协鑫的颗粒硅、徐工汉云的分布式弹性边缘采集系统等企业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成果居全国或行业领先。优化“科技合作”协同机制。发起成立淮海经济区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建设淮海经济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搭建“四链融合”线上对接平台,成功举办“343”创新产业集群四链融合对接会、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深度洽谈会、“徐州科创圈”科技双创大赛等系列活动。帮助在徐企业对接北京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团队,达成成果合作,解决技术需求。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大关,近三年年均增长超过50%。健全“拨投结合”融资机制。设立市政府引导市级科创基金,与省产研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设立2亿元“拨投结合”专项资金。与13家银行和30家金融机构开展全面战略业务合作,持续扩大风险补偿合作体系,大力拓展“苏科贷”“高企贷”等金融产品,推动实现县区“苏科贷”业务全覆盖。全市科技风险贷款达18亿元,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徐州将持续健全校地融合发展机制,广泛集聚科教创新资源,把徐州科教长板引向创新、植入产业,推动更多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突破、成果应用实现“从1到100”的飞跃,为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助力全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