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共建破解省际接壤地区治理难题

2024-12-11 00:00:00刘玉冬
群众 2024年21期

浦口区地处南京市西北、苏皖两省交界,边界线长面广,长期以来省际接壤地区群众往来频繁、高度融合,给两地的人口管理、交通保障、环境整治、民生服务、风险防控带来较大跨界安全隐患。为提升苏皖省际接壤地区安全稳定防范治理能力,浦口区政法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毗邻的马鞍山市和县,滁州市全椒县、南谯区政法系统共建机制、共抓防控、共调矛盾、共创治理、共享资源,推动两省四地政法系统紧密配合,着力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不断强化省际接壤地区基层治理协同合作,有力维护苏皖两地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法治保障更加公正高效。

联建平台,破解区划分属带来的协作不畅问题

以轮值制度强统筹。实行政法委书记轮值主席制度,由四地区(县)委政法委书记轮流担任,主持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总结年度区域合作开展情况,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区域合作重大问题,谋划部署下一年度重点工作。

以框架协议明举措。四地政法委和政法各单位分别签订《政法系统协作框架协议》,围绕常态协作、资源共享、区域联动、互利共赢四项原则,构建四地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互助、合作共赢新局面。在社会治安联防联管联控、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化解协作、区域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协作配合、政法领域改革交流等方面,认真谋划、梳理清单,促进政法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整合。

以联席会议聚合力。建立以四地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推进合作事项。联合打击毗邻镇街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协同应对处置毗邻镇街存在的重大风险,推动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矛盾化解等领域具体工作有序开展。

联动指挥,破解边界共治存在的合力不足问题

围绕科学治堵,推动交通管理融合融通。苏皖两省车辆通行密集,经常出现两地交界“两头受堵”问题。我区联动滁州、马鞍山共10家公安交警部门签署《苏皖毗邻地区道路交通融通管理框架协议》,聚焦城镇道路、农村道路和高速公路协同共治,建立联动指挥、信息共享、联合打击等12项配套机制,共同探索跨省道路交通平安建设新模式。10家融通管理单位以区域路网为视角,“一堵点一策略”制定预案、科学布警,安徽交警远端优先放行主线车辆,南京交警强化匝道口把控,联动做好交通查缉、事故处置、救援接力等工作,让有限的道路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在节假日期间确保提升南京“西大门”通行效率。

围绕严打治污,推动环境治理齐抓齐管。我区推动建立两省公安、交警、城管协同整治联动机制,对往来苏皖的违法违规运输车辆实行“线索共享、两地布控”,通过点对点、扁平化查缉协作,将污损号牌、抛洒滴漏、擅自倾倒渣土等违法车辆就地拦截,严防跨区偷倒。苏皖两地政法委会同检察机关,共同调查跨区域倾倒建筑垃圾的公益诉讼线索,推动跨区域建筑垃圾倾倒问题得到治理。同时,我区与南谯、全椒检察机关等部门签订《关于滁河流域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检察跨区域协作的意见》,完成首例滁河流域跨区域生态环境异地修复,推动跨区域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在今年5月突发的滁河浦口段受客水环境污染事件中,主动与警方协力,全面推动刑事案件侦查和公益诉讼调查。

围绕治安乱点,推动治安防控四统四联。省际接壤地区社会情况复杂,突发情况多、潜在隐患多,两省公安部门各自“外跨一步”,在对方辖区设立必巡点,将接壤地带当作共同巡区,发挥“四统四联”机制作用,全力优化两省边界巡防布局。发挥大联勤“浦”指令平台和智慧融合通信平台的科技智慧赋能作用,整合两地警力、警车、监控资源,落实浦口、和县两地预警指令同步派发、“无人机巡、监巡、车巡、步巡”双向叠加,优化两省边界巡防布局。在重点区域,实行每日凌晨三次互通夜巡情况,优化调整巡防重点,推动本地案件由“事后破案”向“预防发案”转变。苏皖两地紧密协作,刑事案件同比下降71.4%。

联办政务,破解行政分治造成的服务不便问题

试点专窗实体化。苏皖乌江地区因社会高度互融,两边的政务通办需求多。2023年5月,我区与和县达成共识,秉持“进一扇门,办两省事”的合作理念,建立了专门化的协同机制、物理空间和人才队伍,切实解决居民办事难问题,提高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效率。联合打造了“浦口联动共治苏皖乌江站”,由苏皖两地公安、司法、综合执法、社区网络、行政审批等5个部门派员常驻,以城建、交通、水务、应急等11个部门为轮驻力量,吸收辖区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平安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实现“常驻+轮驻”7天24小时运转。

跨域认证便捷化。聚焦苏皖两地民生需求,站点内设置了5个“跨省通办”综合服务窗口,配有苏皖两地政务服务一体机,形成22项高频服务事项的“跨省通办”清单和70多项高频政务服务清单。在这里,无论是江苏省南京市户籍还是安徽省马鞍山市户籍的群众,都可以在工作站办理户籍、车驾管等政务业务。

立案处置协同化。今年以来,我区法院探索建立信息数据融合共享机制,优化完善诉讼服务协作机制,制定了涉一体化建设案件识别清单,方便接壤地区法院在立案程序中予以识别。同时,开通立案绿色通道,实行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为两省接壤地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司法服务。

联调矛盾,破解纠纷跨界导致的渠道不顺问题

构建跨界合作机制,实现调解服务“一触即发”。牵头与三地司法局签订四方合作协议,建立互访机制,每季度就合作的主要方向、重点内容、重大项目等开展沟通交流,促进部门协作有效推进。建立联络机制,确定负责联络、沟通、协调人员,形成业务联系通道。建立共建机制,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协作项目,长效结对共建。在此基础上,分别与南谯区司法局、和县司法局签订双方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跨省际合作的务实高效。

织密联调对接防线,实现调解服务“一站必达”。推动建立浦口区—和县跨界联调委员会、浦口区永宁街道—南谯区乌衣镇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跨界调解组织,以人民调解防线作为调解跨省矛盾纠纷的连接站,让两地纠纷一地受理、一地解决。浦口区桥林街道乌江社区与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一桥跨两地,鸡鸣闻两省”,名称相同,街道相通,民情相融。针对这一特点,打造了“跨省界调解室”,让纠纷当事人“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开展一地通办联调,实现调解服务“一劳永逸”。通过打造跨界纠纷联合调解体系,定期开展跨界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突破地域限制,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覆盖格局,解决涉及苏皖两地群体性、复杂性、多元性等社会矛盾纠纷,努力维护苏皖两地的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毗邻。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浦口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政法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