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金融强国,践行金融为民,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

2024-12-10 00:00:00《清华金融评论》编辑部
清华金融评论 2024年10期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会议要求,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对我国金融业中长期发展具有纲举目张的重大战略意义。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最重要主体,2023年商业银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总体保持健康稳健运行。

为进一步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经营状况和风控水平,展现其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金融强国建设和做好“五篇大文章”等方面的推进成效,为推动商业银行自身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借鉴,《清华金融评论》继续推出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榜单,这是《清华金融评论》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4年推出“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榜单。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榜单包括“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资本实力总榜单”和“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竞争力总榜单”两个榜单,前者主要根据核心一级资本净额的单项指标来评价,后者为运用多项指标对银行进行的综合评价。

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榜单

资本实力总榜单

基于中国各家商业银行2023年末的核心一级资本净额,“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包含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8家城市商业银行、62家农村商业银行、3家民营银行和19家外资法人银行。

“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资本实力总榜单”中,前4名仍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4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10名中,招商银行超越交通银行升至第5位,中信银行超越浦发银行升至第9位。其他排名相对靠前的银行中,江苏银行上升1位,位列第17位,上海银行下降1位至第18位。杭州银行、恒丰银行各上升1位,分列第25、26位。同时也有一些银行出于吸收合并或增资扩股等原因导致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例如广东南粤银行、新疆银行上升27名,嘉兴银行上升22名,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上升20名。大部分外资银行排名下降较多,例如花旗银行(中国)下降25名、东方汇理银行(中国)下降17名、大华银行(中国)下降11名。

竞争力总榜单

“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竞争力总榜单”是根据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遴选出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方面的指标因子。安全性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四个指标因子,流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和存贷款比率两个指标因子,效益性包括净利润、ROE、净息差和成本收入比四个指标因子,并制定合理的权重配比,最终得出200强银行的竞争力总榜单。此举旨在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评价维度,对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情况和竞争力水平进行更加综合的评估,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强大的金融机构、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参考借鉴。

“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竞争力总榜单”中,招商银行位居榜首,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分列第2、3名,排名前10的银行中,有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城市商业银行,得分均在85分以上。

对比来看,由于增加了一系列商业银行经营活动、风险控制等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参数,资本实力总榜单与竞争力总榜单排名有所不同。例如招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较四大行稍弱,在资本实力总榜单位列第5,但结合多项运营指标后,招商银行竞争力在中国银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再如宁波银行在资本实力总榜单位列第19名,但因其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指标均处于较优水平,在竞争力总榜单中位列第6名;上海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是农商行中竞争力表现的优秀代表;汇丰银行(中国)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等安全性指标表现出色,是外资法人银行中表现较为亮眼的一家;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四川新网银行3家上榜民营银行凭借其高效益性在竞争力总榜单中表现出色。部分银行持续夯实打磨经营策略,优势逐步体现,在竞争中逐步占得先机。

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分析报告

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多变,宏观环境风险也对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新的考验。我国通过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我国银行监管体系进入新的时代。在上述背景下,2023年中国银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切实改进金融服务,为实现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资本实力: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总体续增,多数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滑

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方面,资本实力普遍增强,少数中小银行下滑。截至2023年末,上榜的200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总计达22.79万亿元,较上年末提升9%,其中11家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在5000亿元以上;2000亿元以上的为18家。资本充足率方面,上榜银行2023年分化明显,多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上榜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基本满足监管要求。200家上榜银行中,81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3家保持不变,116家出现下滑。其中,国有大行表现相对稳健,资本充足率波动幅度较小,中小银行出现较明显分化。

经营规模:资产规模持续扩张,非息收入普遍下滑

总资产方面,规模持续扩张,头部效应继续增强。入排行榜的200家银行中,2023年末总资产达334.6万亿元,较2022年末的301万亿元增长11%。其中189家2023年末总资产较上年末有所提升,11家总资产出现了下滑,其中10家为外资法人银行,1家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方面,国内银行规模普增,外资法人银行持续萎缩。入排行榜的200家银行2023年末贷款余额合计190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182家贷款余额有所增长,17家贷款余额出现下降,主要为外资法人银行。存款规模方面,相较于上年疫情后恢复的爆发式增长,2023年的存款增速趋于稳健。入排行榜的200家银行2023年末存款规模共计227万亿元。其中,186家存款规模有所上升,存款规模出现下滑的银行多为外资法人银行。利息净收入方面,低息差影响持续蔓延,国有、股份行承压显著。近年来,净息差低迷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增速持续承压。入排行榜的200家商业银行中,2023年93家的利息净收入下滑,107家增长。其中,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4家出现利息净收入下滑。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仅有3家利息净收入上升,且增长幅度不大,9家出现下降。非利息收入方面,大行非息业务普降,小行分化明显。上榜的200家商业银行中,117家2023年非利息收入上升,82家下降,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全部下滑。

盈利能力:利润稳健增长,净息差持续下行

净利润方面,国有大行增利缓慢,中小银行分化明显。受净息差持续走低影响,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承压加剧。入排行榜的200家银行中,2023年净利润共计2.3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增速较上年的5.4%大幅下滑。其中,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净利润合计达1.38万亿元,规模较上年提升2.12%,占排行榜200家银行净利润规模的58.3%。净息差方面,大部分银行延续下滑态势,民营银行逆势上升。2023年末,排行榜200家银行中,163家银行息差下滑。成本收入比方面,超半数银行不达标,民营银行成本优势显现。2023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在控制成本收入比方面有所下滑。2023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为35.26%,高于监管的指导线(35%),也高于2022年第四季度的33.97%。入排行榜的3家民营银行的2023年成本收入比均低于25%,成本控制水平较好。资产利润率方面,大型银行增收不增利,中小银行轻装上阵。2023年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70%,相比2022年的0.76%有所下降。入排行榜的200家银行中,有90家低于监管的指导线(0.6%)。资本利润率方面,民营银行领跑,外资银行盈利疲软。2023年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利润率为8.93%,相比2022年的9.33%继续下降。入排行榜的200家银行中,2023年资本利润率低于监管指导线(11%)的银行共有162家,占比达到81%。

风险控制水平:不良贷款比率持续下降,风险抵补能力稳定

不良贷款比率方面,总体继续下降,商业银行中农商行最高。入排行榜的200家银行中,所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都低于5%的监管指导线。其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最高(3.34%),同比上升12个BP。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方面,上榜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普遍较好,大型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稳健。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增加4768亿元,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205.1%,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最高,为293.92%。

估值:市值相对稳定,较高股息率具备较强吸引力

总市值方面,上市银行总体稳定,个别大幅缩水。2023年末,我国42家上市银行总市值共8.85万亿元,相较上年末增长0.79%,市值超过万亿元的A股上市银行有4家,较上年新增1家。股价方面则表现分化,2023年内A股42家上市银行中13家股价上涨,29家下跌。不过,2024开年以来银行板块迎来了一波牛市,42家上市银行中,2024年上半年37家股价上涨,5家下跌。股息方面,2023年,我国上市银行付息情况良好,行业整体股息率水平有所提升,2023年共8家上市银行股息率超7%。市盈率方面,银行股长期处于低位。42家上市银行市盈率普遍较低,其中30家上市银行市盈率不足5倍。与市盈率相似,我国上市银行市净率也长期处于低位。截至2023年末,我国A股42只银行股全部破净。

数字化转型:持续加大投入,服务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大文章

数字化转型方面,2023年转型力度加大,国有行稳健增长,股份行加速超车。2023年6家大型国有行及披露数据的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总计1939.50亿元,同比增长6.2%。6家大型国有行及披露数据的9家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员工合计13.89万人,同比增长8.26%。支持科技创新方面,专利技术持续产出,金融科技子公司赋能数字化转型。截至2023年末,我国共有23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建信金科以4989项专利成为专利数量最多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2023年,大型国有行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开辟了通路。

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变局与发展路径

从理财业务机构数量来看,商业银行仍占比较大。截至2023年末,银行占机构数量的89.27%,但逐年递减。理财子公司持续扩容,截至2023年末,我国理财子公司数CdhcwvHwk+5SrE6AjRZs2XdAjUNzuMN6a8GdwUaGA7A=量达31家。从存续产品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末,我国共有3.98万只理财存续产品,其中理财子公司产品达到1.94只。从存续管理规模来看,理财存续规模有所下降。截至2023年末,理财市场总管理规模为26.80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1%,理财子公司产品存续规模达到22.47万亿元,较上年末提升1.0%。从投资性质来看,理财市场固收类产品逐年上升,占比超过90%,继续挤压混合类、权益类等产品的市场份额。

2023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均有所提升。资产规模在200亿元以上的理财子公司从1家升至4家,100亿元以上的理财子公司从9家提升为11家。2023年,银行理财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呈现分化状态,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大幅下滑、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发力明显。净利润方面,2023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利润整体下滑明显。

总结与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势头,内需稳步扩大,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在政策支持加码的背景下,银行发展危中有机。商业银行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商业银行需要找到服务实体经济与维持自身财务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点。

功能性方面,银行业应重塑发展愿景,找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深入践行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根据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战略部署,调整信贷结构,在经济复苏周期中积极增加信贷投放。盈利性方面,经济下行和净息差收窄等因素长期考验商业银行资本。银行亟须通过一系列举措解决当前盈利能力危机。第一,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拓展“第二增长曲线”;第二,在存贷款业务受低息差影响持续承压的背景下,银行亟须加快轻资本转型,另辟蹊径增强盈利能力;第三,提升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第四,完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为我国贸易出海保驾护航。

本报告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金融评论》编辑部的研究成果。经多次广泛征求各方面领导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订、验证,力求客观全景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节选自《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研究报告》,报告全文可扫描二维码购买。责任编辑/白浩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