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2024-12-10 00:00:00王家强
清华金融评论 2024年10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新特征的创造性总结,将引领和推动新一轮社会生产力的革新。金融创新自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是支持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国金融业有必要开展制度、产品和服务创新,探寻更具适应性的有效路径,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扮演主力军角色,切实开展信贷、保险、理财、投贷联动、创投服务、投资银行等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并有效管控相关风险。

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是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的重要前提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基础的理论逻辑仍然不变,比如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等。但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带来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了系统性阐述,金融业只有深入学习和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根本要义及丰富内涵,才能把握好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有效路径和核心目标。

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应作为关键着力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深刻把握了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只有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才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需要强化科技金融的支持,推动新技术不断涌现。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必须加快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鼓励绿色消费。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发展普惠金融可以推动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在人口增长放缓、人口结构老龄化背景下,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促进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供求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在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经济大背景下,数字金融是提高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是金融支持的主攻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根本路径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指明了方向。金融支持技术创新与传统生产力发展要求一致,但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金融支持要重点指向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推动大规模社会投资更新和新兴消费增长动能。同时,新质生产力不意味着放弃传统产业,金融要更加重视支持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金融机构要能前瞻性把握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集聚更多科技人才、产业研究人才和金融创新人才,为金融支持工作提供保障。

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要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为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障。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变革亦会助推生产力的发展。要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流动模式,健全分配机制,全方位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金融体系要改革不适应支持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门部署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篇章,对完善中央银行制度、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以及对发展资本市场、强化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开放等提出了具体改革任务。因此,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的禀赋条件,做好市场定位,深化治理、创新、风控等领域配套改革。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支持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从国际经验看,银行、保险、证券和投资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对特定时期的先进生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各国金融结构有密切关系。例如在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荷兰,曾率先创建世界上第一家公共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和第一家保险公司(皇家交易保险公司),为技术创新、生产活动、对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18世纪开始,英国作为蒸汽动力、纺纱机、冶炼、铁路等技术和工业革命发源地,通过“金融革命”,建立现代央行的鼻祖(英格兰银行),成立伦敦证券交易所,设立诸多商业银行,这一系列金融创新促进了社会资本的集中,为科学技术创新、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美国作为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科技、经济和金融强国,在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各种创新发明,受到华尔街资本市场、私募基金和投资银行的大力追捧,使创新、创业风险分散到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身上,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充分融合、相互促进。

对于我国而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尽管资本市场及证券公司、投资基金等服务机构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将继续扮演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角色。这是由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决定的。2023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417.29万亿元,高居世界第一位,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高达90.5%;其次是保险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29.96万亿元,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为6.50%。同时,尽管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存量占比不到35%、增量占比不到38%。到2023年末,我国银行业对科技性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已达2.45万亿元,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已达13.64万亿元,对所有行业绿色贷款余额已达30.08万亿元。相比之下,2023年末我国科创板上市企业股票市值为6.45万亿元。在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无疑将继续承担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角色。

再者,大型银行是我国银行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已经不是传统商业银行的单一经营模式,可以针对科创企业、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需求特点,提供一整套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具备了担当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力军的基础条件。当前,各大银行在商业银行业务的基础上,拥有全面的综合化经营架构。例如通过债转股和投贷联动的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地满足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并可试点科创投资基金,探索各类股权投资渠道;通过保险子公司,可为创新型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服务,以自有资金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通过布局在境内外的银行系券商,可以帮助科创企业在各地资本市场上市,完善风险投资与私募投资退出机制;通过理财子公司,可以通过发行私募权益类理财产品,为新兴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股权资金;通过基金子公司,可以设立混合型、股票型等公募基金产品,投资于科创企业股票。

全面开辟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银行,应充分发挥好综合化经营、海内外一体化的优势,积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探索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从战略安排、机构布局、产品与服务创新、风险控制和配套改革等方面,提供完整金融服务链条、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金融服务。

提升重视层级,将支持新质生产力纳入长远战略目标

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带来系统性战略发展机遇。我国银行业应当快速响应、长远谋划,重检当前发展战略的适应性,战略制定要聚焦未来新质生产力的新趋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涉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转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领域,银行业要结合自身禀赋条件,因地制宜配置机构、人才、技术、资金与资本,找到准确的战略定位。要全面聚焦于支持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方方面面,系统性谋划体制与机制变革,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发展优势,切实增强支持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制定全新的战略发展远景。战略目标还应将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支持,综合经营架构中的保险、投行、基金、租赁等纳入统一规划,国际化经营架构中的跨境融资与贸易金融服务,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等重点创新与开放发展区域都纳入支持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构架之中。

强化研究能力,把握科技创新、产业演进和客群发展动向

颠覆性、原创性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但是,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产业演进和客户发展具有特定的生命周期,这将给金融机构带来风险,因此提升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能力成为关键。这要求银行业配备相应的科技型人才和行业研究人才,能够充分洞悉技术变革、行业周期和客户发展动向,为金融资源的配置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从技术革命周期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畜力到蒸汽动力、电力、网络通信、计算机算力的几次颠覆性技术演变,每次技术革命都形成了新的产业,例如蒸汽时代的纺织、运输产业,电力时代的冶金、化工产业,网络时代的计算机、通信产业,当前的算力时代形成了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的新业态。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和产业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中,即便是当前的数字智能技术,也出现了诸如元宇宙、区块链等昙花一现的产业概念,但中国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则通过创新发展,形成了“弯道超车”的产业新优势。

未来,随着技术革命持续演进,新质生产力仍将不断更新技术创新的内核,这对银行业前瞻性把握发展趋势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体来看,应充分洞悉和密切跟踪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及相关产业发展,为金融支持产业布局提供前瞻指引。尤其要加快支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全面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绿色环保、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择优支持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加快金融创新,适配新质生产力客群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围绕新发展理念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点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提升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不断满足新质生产力客群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例如对于科技金融,要重点打造全金融生态的服务模式,满足科创企业及其核心人员的金融需求,包括天使轮融资、私募股权投资、投贷联动、公开上市、债券发行、财富管理、保险与租赁等金融需求。将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金融支持的重要方向,改变注重财务评价及抵押担保的传统思路,构建识别企业科技能力及成长性的评价体系,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定制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再如对于绿色金融,要加大对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交易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制度和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优化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积极履行全球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责任。

深化体制改革,提升运营支持能力和资源配置的质效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银行业要切实开展体制机制的变革,转变经营文化及发展理念。例如要建立和完善尽职免责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对于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金融业务,适当放宽尽职免责的履职标准和要求,以“算总账”的思路,优化业绩评价标准,促进“敢贷、愿投、能联、会做”的机制建设。强化主导地位,建立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投融资生态圈,搭建由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产业投资人、政府引导基金、专业PE/VC、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共同参与的柔性平台,对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综合赋能。完善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有机融合,加快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安全、合规、统一的数据要素平台,提升数据处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力,提升金融支持的高效性、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

强化风控能力,牢牢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创新型企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在不同成长阶段面临诸多特殊风险,需要适配差异化的授信和风控政策。特别是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技术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欺诈风险突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前沿技术领域的跟踪研究,有效利用内外部数据和信息,科学论证前沿行业风险,及时更新产业支持指引。加深对行业发展的理解,合理优化风险标准与偏好,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密切关注企业经营能力和抗风险水平,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风险预警监控,调整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领域的信贷和投资关键风险指标;开展包括新兴科技、气候风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压力测试,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缓冲和损失吸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效维护金融安全。

(王家强为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责任编辑/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