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助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24-12-10 00:00:00曾晓亮曾晓
清华金融评论 2024年10期

如何理解ESG的角色和价值

随着对ESG隐形价值认识的逐步深入,过去十多年间,世界各地大量学者从科研的角度利用多种研究方法(例如实证、实验、问卷,甚至模型等)对ESG价值及其在资本市场能够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发现,企业积极的ESG实践能够对企业直接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企业本身和国家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ESG无论对企业本身,还是对国家经济和环境的潜在价值都日益凸显,被全球多数资本市场参与者和政府认可。目前很多国家的企业ESG信息披露还在逐渐改善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企业的ESG信息披露质量也缺乏可比性,较难被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分析使用。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ESG投入和表现,以及ESG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提升ESG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也有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如何理解ESG信息、规范ESG信息披露、提升ESG信息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全面理解ESG信息的价值。

在全球资本市场,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ESG越来越成为判断企业价值的试金石、稳定资本市场发展的压舱石和提升经济全球市场竞争力的金刚石。

香港企业ESG实践的情况

香港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包括英美模式、香港本地家族控制模式和香港中资企业模式。由于文化和历史原因,在香港的经济和企业发展早期,很多本地家族企业占较大份额。2004年香港最大的34家恒生指数成分股中,以家族控制模式运作的公司有19家,占56%。Ball等(2003)的研究指出,家族企业的特点是更强调内部治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往往不够,外部治理机制也不足。ESG关注更广泛主体的相关利益,更多受到多种外部利益相关者,例如环境和社会的需求、员工的影响力,以及消费者和政府的需求的驱动,因此香港企业的“ESG基因”与很多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比相对较弱。Ioannou和Serafeim(2012)评估了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ESG表现,发现香港地区企业ESG表现全球排名第37,仅高于新加坡、土耳其、约旦、菲律宾、以色列几个国家。通过更近期的数据,Liao等(2021)再次分析了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ESG表现,发现香港地区企业ESG表现排名全球第32。除了特殊的公司治理模式(例如家庭式管理)导致香港企业对ESG关注普遍较弱外,ESG信息质量还难以被判断和有效识别,ESG领域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也给投资者带来较高的顾虑,这些都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ESG投资,从而降低了企业的ESG表现。

由于香港企业早期较多为家族治理模式,不太关注ESG投资;而且由于ESG信息内容、质量不统一,香港地区ESG信息价值难以被市场有效识别,使得ESG投资的回报不确定、偏长期,这些都导致香港企业在ESG方面的投资动力不足。但是随着全球对ESG关注的不断提升,以及ESG价值越来越被资本市场认可,香港企业和政府也更加关注ESG,重视对ESG的投入。

香港政府在ESG方面的举措

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近些年对ESG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制度设计、人才引进、到政策支持等方面都推出了相关举措。

在ESG信息披露的规范方面,早在2012年香港联交所发布了《ESG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在2016年起将部分建议上升至半强制披露层面,实施“不披露就解释”规则。紧接着在2019年5月,发布了《指引》修订建议的咨询文件,同年12月确定新版《指引》内容,进一步扩大强制披露的范围,将披露建议全面调整为“不披露就解释”,持续提升对在港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要求。在2021年11月5日,香港联交所发布了供上市发行人参考的气候信息披露指引,以及《有关2020/2021年IPO申请人企业管治及ESG常规情况的报告》。2023年4月14日,香港联交所刊发咨询文件,就建议优化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框架下的气候信息披露征询市场意见。

在人才引进方面,香港在2006年6月正式推出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Quality Migrant Admission Scheme)。自2021年起,香港就将“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财经专才”增补到人才清单,为向“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提出申请的外地ESG人才提供入境便利。2022年9月2日,香港财经事务局局长表示,港府计划提供现金补贴和放宽移民要求,以吸引金融科技和ESG人才,并提出拨款1000万元培养ESG人才、并将ESG专业纳入优才计划。2022年12月13日,香港政府推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为期三年,旨在推动香港特区本地合资格从业人员及有志从事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相关工作的人士,参与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相关培训,以应对低碳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023年5月,香港特区政府再次修订香港优才计划人才清单,由13项扩大到51项,更新的清单涵盖9个行业领域的51项专业工种,包括商业支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相关专才),创意产业、艺术文化、表演艺术,发展及建造,环境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相关财经专才),医疗服务,创新科技,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以及海事服务。

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积极推动绿色债券的发行。2023年,香港的绿色、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合称GSS+)债务总额达182亿美元(约合1419.6亿港元),年增长236%,为历年最大增幅。在2024年1月,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牵头建立的“ESG一站通”平台启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如免费的在线ESG评估及绩效卡、知识分享研讨会、服务方案展示及交流会议等,帮助企业利用创新科技实践ESG策略,创建平衡的ESG生态圈。2024年1月22日,在香港举办的“智瞻2024”论坛上,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陈浩濂称,“特区政府正与相关持份者合作编制‘香港绿色金融科技地图’,就香港绿色金融科技企业的现况和服务提供一站式资讯,以提升香港企业的形象”。

虽然香港地区对ESG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香港政府也从制度规范、人才引进、政策支持等方面积极采取实践,但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的制度配套还不完善,还应该从更主动、更引领的视角来推动ESG建设,走在国际ESG建设的前沿。

基于ESG视角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建议

完善相关企业ESG评价体系。首先,应构建统一且细化的评价标准。目前香港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多样,如家族控制模式使得企业在ESG方面的“基因”较弱,因此需要一套全面涵盖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各方面的标准,明确各项指标的量化方法,避免评价的模糊性。其次,提高评价的透明度。ESG信息披露虽然有一定的规范,但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评价体系应确保数据来源可靠、评价过程公开,增强投资者对评价结果的信任。再者,考虑将行业特点纳入评价体系。不同行业的ESG重点不同,例如金融行业与制造业在环境影响方面的关注点就存在差异,纳入行业特点能更精准地反映企业的ESG表现,激励企业根据自身行业特性积极改善ESG实践,从而提升香港整体的企业ESG水平,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银行金融机构与ESG体系全面挂钩。一方面,银行应将ESG因素纳入信贷决策过程。对于积极践行ESG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信贷政策,如更低的利率、更高的贷款额度等,激励企业提高ESG表现,这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更可持续的企业和项目,推动香港整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需要践行ESG理念。深度开发与ESG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对ESG投资的需求,这不仅能提升银行自身的竞争力,还能带动整个金融行业对ESG的重视,吸引更多国际金融业务,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建立与国内外ESG专家的交流机制。内地在ESG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庞大的市场实践,香港能够借鉴内地在政策推动、企业转型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同时也可以将自身的金融经验与之分享,实现优势互补。与国外ESG专家交流可以使香港紧跟国际ESG发展的前沿趋势。国际专家在ESG标准制定、创新实践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领先经验。

积极参与全球ESG标准体系的制定。积极参与全球ESG标准体系的制定对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意义重大。目前,ESG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但标准尚未完全统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独特的金融市场和国际化的商业环境,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全球ESG标准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相关工作,如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等,将香港的实践经验和金融市场需求融入到全球标准中;另一方面,香港可以联合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共同推动全球ESG标准的完善,有助于提升香港在国际ESG领域的话语权,使香港的金融市场规则与全球标准更好地对接,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在香港上市和开展金融业务。

将ESG理念融入香港大学教育体系。ESG对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经济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为了更好地推动ESG发展,香港应重视大学教育在其中的作用。香港的大学可以在通识课程中加入ESG相关课程,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接触到ESG知识体系,了解其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ESG意识和分析能力。此外,还可设置专门的ESG研究方向或专业课程,为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学生提供更系统的学习路径,这不仅能为香港培养出更多具有ESG素养的综合性人才,满足当地企业和金融机构对ESG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助于从长远角度提升香港整体的ESG实践水平,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总而言之,香港为了稳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更多国际投资,符合监管趋势与政策要求,应对各种风险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并推动自身及区域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重视ESG,并推动ESG的全面发展。

(曾晓亮为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ESG可持续发展中心负责人,曾晓为南方科技大学ESG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责任编辑/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