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引领中国宏观经济行稳致远

2024-12-10 00:00:00张际侯江槐
清华金融评论 2024年10期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目标,并强调要“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阐述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六大金融要素,其中之一即为“拥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里,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党和国家高瞻远瞩的布局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层面将有以下积极影响。

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显著成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报告,截至2023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已与累计超过40家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基本覆盖了全球主要经济体,互换协议总规模超过人民币4万亿元。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最新数据,2024年7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为4.74%,较2022年11月2.37%的水平近乎翻倍,并已连续9个月维持在全球第四位,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的47.81%、22.47%、7.00%。在跨境贸易金融业务中,人民币的表现更加优异,2024年7月在这一领域的占比达到了6.00%,超过了欧元的5.83%,位居全球第二。但在外汇储备领域,人民币还远远落后,此前人民币一度成为全球第五大外汇储备货币,但2024年一季度末降至全球第七,与中国全球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

国际金融中心意味着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资源、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信息等金融要素的聚集。相应地,建设坐落在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无疑将增加人民币国际结算和投资的使用频率,从而推动人民币的全球流通和使用,最终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化又能强化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的相对地位,进而加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起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为跨境尤其是区域性贸易提供便利

相比于坐落在其他经济体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独特的优势,即背靠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在实体经济侧有着旺盛的金融服务需求。例如货物贸易方面,有跨境支付、结算、托收、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一系列金融服务需求,境内外企业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业务需求规模同样庞大。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以更好地为境内外企业在贸易方面的相关需求提供更高质量、更便利的融资服务,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我国与东南亚等关键贸易伙伴的区域性贸易有着重要意义。2020年以来,东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从增速来看,2013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的年均复合增速为8.8%,超出中国同期贸易总额的年均复合增速3.8个百分点,在美欧部分经济体逆全球化势力沉渣泛起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尤为重要。但大部分东盟经济体的金融业发展较为落后,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有限。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服务区域内企业、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都有着重要意义。

优化国际资本流动

《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中提到:“纵观历史上和当今的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要建设金融强国,同样需要在对外开放上大做文章。今年以来,我国已经采取了大量措施吸引外资。202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修订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进一步优化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在华投资的制度。2024年8月,商务部表示将修订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吸引长期、优质外资在华进行长期投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有力地服务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一方面,需要打造多元化、多层次、高流动性的金融市场,满足国际投资者多元的投资需求,降低投资者的成本和风险,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另一方面,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聚集,产生协同效应与品牌效应,为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便捷服务。总体来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优化资本流动环境,减少资本出入的限制,提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为国际资本在华流动起到“港湾”作用,增强其在华投资的意愿,加大其留在中国、长期投资中国的可能性。

增强金融政策影响力

当今世界的金融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金融政策的互相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对我国贸易和宏观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的理论研究也表明,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内货币政策对外的溢出效应越发突显,特别是最新的量化宽松(QE)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我们的另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美国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的贸易与经济周期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暂时起到对冲美国货币政策的作用,但影响力较为有限。

通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将得到提升,也能更广泛地参与各类金融产品的资产的定价过程。因此,我国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扩大影响力的覆盖面,同时也会更深入地对有关资产的定价产生影响,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更好地调控我国的宏观经济周期。

促进金融市场规则、金融监管、金融法规的改革与完善

国际金融中心通常需要具备健全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和市场规则,以保障金融交易的公平、公正、透明,为国际资本营造安全的投资环境,从而增强国际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使其愿意将资金投入该地区。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对国际资本开放程度的提升,有关金融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防范同样需要提上日程。

但我国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存在较为明显的两点不足:第一,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略显不足。目前我国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缺乏专门、系统的法规,对处于相对弱势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资在华投资的意愿。第二,对金融创新相关风险防范和监管跟进略显不足,例如对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数字货币的发行和交易仍缺乏明确的监管体系,难以有效防范潜在金融风险。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这方面的能力将掣肘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因此,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大目标下,上述不足也是我国要努力克服的挑战。外部环境的倒逼,将有助于借鉴国际先进的金融监管和法规标准,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提到,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这也意味着,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道路上,不仅要加强对内功的修炼,也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体系的建设。拥有国家金融中心的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才能拥有更强的影响力,参与有关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制定,进而维护国家金融利益,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公平、公正与合理。

变革国际货币体系

从全球经济层面看,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变革国际货币体系,平衡全球金融格局,更好地促进全球经济整体健康发展,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元是当前主导的世界货币,其货币政策持续地通过汇率、资本流动等渠道影响着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周期。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但美联储在关键决策上仅考虑本国的需求,不乏“以邻为壑”之时,“美元潮汐”的起落也给全球大量经济体的金融稳定带来重大挑战,美国依靠美元主导地位对政治、经济对手进行的金融制裁更是给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了重大冲击。更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减少对单一货币的依赖,增强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国际经济体也在积极寻求变化。

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望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做出重要贡献,包括:第一,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和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条件,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业务,为全球市场的金融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稳定的货币选择。第二,增强新兴经济体在金融领域的整体话语权。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同样有助于为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合作与金融发展提供平台与计划,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结语

总的来说,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我国迈向金融强国的重要一步,也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注入了新的动力。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区域贸易便利化,到提升金融政策影响力和优化资本流动,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外,通过完善国内金融监管和法律体系,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中国有望在全球金融版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有益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这一战略性布局,将为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张际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导,侯江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生。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72341009)”的资助。责任编辑/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