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创新与开放,引领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

2024-12-10 00:00:00张铧兮
清华金融评论 2024年11期

国际金融中心(IFC)是全球金融活动的核心枢纽,担任着资金流动、金融服务和投资机会的关键角色。要成功建立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系列关键条件,其中包括强大的经济基础、稳定且透明的法治环境、发达且创新的金融市场,以及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国际化的商业氛围。同时,金融中心的成功还依赖于其在全球市场中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金融科技、衍生品市场以及全球化的竞争格局。随着金融市场的虚拟化和技术不断进步,上海在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实现法治、创新与开放的战略来巩固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企业。

成败兴衰:国际上曾经出现的IFC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中列举了历史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中伦敦和纽约至今仍为核心,而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则因未能适应全球竞争逐渐衰落。成功的国际金融中心往往具备地理位置、贸易网络、创新能力和政策支持等优势,而衰落的金融中心则普遍因未能适应技术变革、市场开放和监管创新而失去竞争力。由此可见,持续创新、开放政策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反应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关键。

成功案例:中国香港与新加坡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顶尖的国际金融中心,各有独特优势。香港凭借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内地与全球市场的桥梁。其自由的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基于普通法的法律体系,保障了金融市场的稳定。香港紧连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吸引了全球顶尖金融人才和企业,形成强大的金融生态系统(Posokhov和Novik,2022)。

新加坡则依托战略地理位置、积极的政策和金融科技领先地位,通过低税率、自由贸易协定和开放的金融市场,吸引跨国企业和投资者。其发达的法律与监管环境确保市场公平透明,巩固了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失败案例: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与莫斯科

Engelen和Grote(2009)在《经济地理学杂志》分析了阿姆斯特丹和法兰克福作为二线金融中心的衰落。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是全球金融核心,但未能适应金融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未能及时引入电子交易平台等技术,导致流动性下降,成本上升,逐渐被伦敦和纽约取代。此外,荷兰政府的保守政策限制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创新,使阿姆斯特丹失去竞争力。

法兰克福虽为欧洲央行所在地,但因金融科技和市场开放度不足,未能吸引足够的国际资本。其市场封闭性和保守政策导致其在全球金融网络中地位下降。

莫斯科则因经济结构脆弱、外部制裁和不完善的法律环境未能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俄罗斯经济依赖资源,市场控制过度,活力不足,国际制裁加剧其困境,使得莫斯科在全球金融网络中逐渐边缘化。

中国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挑战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龙头,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具备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战略地理位置,是全球贸易和金融活动的重要枢纽。根据Laurenceson等(2003)在《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期刊中发表的研究,上海在经济实力和地理优势上具备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然而,随着金融市场虚拟化,物理空间的重要性减弱,上海的地理优势受到挑战。为此,上海需加大对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虚拟金融交易和全球数据连接能力。同时,强化与全球金融中心的数字连接,构建高效虚拟金融网络,并打造包括金融科技、虚拟资产管理和数字支付平台的数字金融生态系统。此外,上海需调整政策和监管,确保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保持竞争力和吸引力。

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支持,政策上为上海提供了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创新的推动以及对外资的吸引。Chen和Chen(2015)在发表于《城市》期刊的文章指出,政策支持是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推动力,上海还建立了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证券市场、银行体系和金融服务网络,为各类金融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尽管政策支持是优势,但上海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政策稳定性至关重要,频繁调整可能削弱投资者信心。其次,政策需保持开放和灵活,避免因过于保守而限制市场活力,吸取阿姆斯特丹的教训。最后,政策应与全球金融环境协调,减少壁垒,建立透明、公平、竞争力强的投资环境,助力上海发展为全球金融中心。

尽管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具备诸多优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法律和监管环境的进一步完善。法治和法制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建设至关重要。Wu(2010)发表于《上海商学院学报》的文章指出,法治和透明度的提升对吸引全球金融资源至关重要。历史上,中国期货市场因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不足,出现操纵行为,削弱了投资者信心。如果法治进展滞后,上海将难以成为全球顶尖金融中心。

此外,上海还需关注周边城市的法治建设,以形成稳定、公正的区域金融环境。《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23年显示,虽然上海法律和监管环境排名第一,但江苏等周边省份法治水平仍相对落后。

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不仅需要加强法律和监管环境,还必须在金融市场开放度和人才吸引力方面做出更多努力。Bhattacharya(2011)发表于《亚太商业期刊》的文章指出,上海在资本账户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上进展缓慢,这直接影响了其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吸引力。尽管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资本流动管制和外汇市场的限制仍然存在。这削弱了上海成为真正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相比之下,伦敦和纽约等城市凭借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和自由兑换的货币,成功吸引了全球大量资本和金融交易,这使它们在全球金融版图中占据了领先地位,而这些条件上海尚未完全具备。

金融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吸引全球资本流动,还创造了吸引顶尖金融人才的机会。研究表明,市场开放度与人才竞争力密切相关。金融专业人才聚集可以推动市场创新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金融中心的吸引力。例如,伦敦和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正是通过开放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金融人才生态,成功吸引并留住了全球顶尖的金融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金融服务水平,还推动了全球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市场的发展。

协同推进、创新与法治共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建议

为了实现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必须在金融创新、法治建设和市场开放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进。这三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动上海在全球金融舞台上取得更大成功。

首先,金融创新与数字化是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核心动力。上海需要积极发展衍生品市场、完善做空机制,并推动多样化金融工具的发展。发达的衍生品市场不仅能够提升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吸引国际资本,还能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为上海在全球竞争中奠定坚实基础。历史上,发达的衍生品市场有助于伦敦和纽约等成功的国际金融中心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此外,上海应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透明度和稳定性,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高的信心和安全感。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高市场运营效率,吸引更多国际资本。

其次,法治建设是保障金融创新和市场稳定的基石。健全、透明、高效的法律体系为金融市场提供了稳定的运行环境,减少不确定性,增强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的信心。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上海可以更好地规范市场行为,防止违法违规,确保市场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最后,金融市场的开放性是推动金融创新和法治建设的关键。开放的市场能够吸引国际资本流动和全球顶尖的金融人才,这些人才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开放的市场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促进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并提升投资者信心和市场透明度。通过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上海可以吸引并留住更多国际顶尖人才和资本,为持续的金融创新和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张铧兮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本文得到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4批面上资助项目(2023M742022)、国家资助博士后计划(GZC20231382)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3YJC790186)的支持。特约编辑/吴琼,责任编辑/周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