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自贸区建设,作为上海承载的两大国家战略,近十年来紧密链接于改革创新、协同于对外开放,始终相互赋能、联动发展,不断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金融改革开放实现螺旋式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国有大行地位特殊、作用关键,既是主要的服务主体,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辟了金融高质量发展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赋予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建设新的使命要求,也赋予了国有大行新的功能定位。立足改革开放新阶段,国有大行需要思考如何更好服务并融入上海自贸区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大金融机构必须做好的重要课题。
自贸区助力金融的集聚、开放和创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加速器
上海自贸区从2013年建区至今,其间经历2015年扩区、2019年增设临港新片区两个重要节点,伴随2015年“金改新40条”、2023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两大标志性文件的出台,改革开放的范围持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特别是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有力助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并加速向更高水平迈进。金融的集聚、开放和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显著特征和内在要求,自贸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加速器作用也在这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充分彰显对外开放窗口的特征。开放是自贸区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国际金融中心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内容,而金融的开放是贸易开放的自然结果和关键支撑。近年来,上海自贸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202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值2.2万亿元,占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的28.7%,且增速远高于上海整体水平。同时,涌现出离岸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一批新业态,2023年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有291家企业开展离岸贸易业务,收付汇总额占全市的63.7%,跨境电商交易总额占全市的40.2%。
充分发挥资源聚集高地的作用。资源集聚是自贸区政策引领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持续吸引境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集聚,带动资金汇集、人才流动、技术共享。一是从金融机构看,上海自贸区拥有持牌类金融机构超过1200家,其中外资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占全国一半,且集聚了各类首批首家外商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二是从企业主体看,新注册企业超8.4万家,集聚了超过430家跨国公司总部、250家外资研发中心,183家企业纳入全球营运商培育计划;三是从资金流动看,以临港新片区为例,2023年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的跨境交易规模分别达5074亿元、543亿元、4104亿元,四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9%、46%、87%。
充分激发金融创新前沿的功能。上海自贸区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金融创新试点,复制推广300多项创新成果,涉及账户体系、产品服务、市场平台和基础设施,有效发挥了试验田作用。一方面,率先探索自由贸易账户等一批开创性举措,建立了“一线审慎监管、二线有限渗透”的资金跨境流动管理模式,实现了本外币一体化账户内的自由兑换。2023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23万亿元,占全国的43.5%;其中自贸区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占比超40%。另一方面,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推出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再保险“国际板”等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以及“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等跨境互联互通机制,国际化期货期权品种占全国一半以上,“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立足当下,国有大行服务自贸区建设和金融改革开放取得积极成效
自贸区是金融改革开放最好最优的试验场。2024年8月,中央深改委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目的是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随着自贸区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必然将催生出更多的全球化金融服务需求。服务自贸区建设,是国有大行担当金融改革开放领军者和中坚力量的职责所在。近年来,国有大行充分发挥客户规模大、业务体系全、经营网络广、创新能力强等优势,积极服务并融入金融改革开放大局,特别是以自贸区为突破口和主战场,先行先试、复制推广,打造新机构、新产品、新模式,推动上海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体系发展完善。
引领金融产品创新,持续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国有大行充分依托上海自贸区政策优势,落地了一大批全国“首单”“首创”,形成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跨境金融产品创新。自2013年自贸区挂牌,国有大行密集试点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和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2014年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Free Trade Account)推出后,国有大行以分账核算单元为基础,推出FT账户本外币跨境融资、多品种混合银团贷款、全球综合金融服务直通车等代表性创新产品,并先后复制推广至上海全市以及海南自贸港、广东、深圳、天津等。2019年8月临港新片区成立,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外债登记管理改革等一批试点落地,政策红利再次激发金融创新潜能,国有大行的全球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带动跨境金融产品创新的大发展。二是数字人民币应用。近年来,国有大行积极支持新型国际贸易发展,参与政府航运贸易数字化平台搭建,创新试点航运贸易跨境汇款场景下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助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助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提供托管结算服务,完成“黄金沪港通”“黄金之路”“清算通”等首单业务,参与“沪港通”“沪伦通”等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落地“北向通”“南向通”“玉兰债”“互换通”等银行间互联互通业务,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桥梁纽带。
引领服务模式创新,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体系化服务。一是设立专营机构。国有大行着力从战略和全局上深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充分利用FT账户具有跨境和离岸特点的优势,设立一系列专营机构,构建专业服务体系。比如,工商银行在沪成立跨境业务中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中国银行成立上海跨境银团中心,交通银行成立离岸金融业务中心。这些专营机构的设立,有利于统筹在岸和离岸,有利于发挥境内外分支机构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二是打造“引进来”专属服务。针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不断集聚,跨境金融需求日益旺盛的状况,国有大行积极打造“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服务体系,适应企业投融资、现金管理、风险管理等多元金融需求,形成“一户一策”的专属服务方案。同时,加强与国际多边组织、境外主权机构、外资金融机构等的合作,推动熊猫债、离岸债市场的发展。三是提供“走出去”便利化服务。随着资本项下金融创新的推进,上海“走出去”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产生国际收支的企业年均超1000家,其中4成企业、7成直接投资净汇出额在上海自贸区。国有大行积极推广外汇便利化服务,助力企业搭建全球资金运作平台,提供跨境收款、货币汇兑、收支申报等基础性服务,通过转让、风险参贷等方式参与国际银团项目,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支持。
引领协同发展创新,支持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上海建设的“五个中心”互为条件、相辅相成,金融、航运、贸易、科技创新密不可分,这些在自贸区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国有大行也在其中积极作为,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有力支持了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工商银行为例,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累计2.7万户,服务客户近4000户,遍及保险、证券、财务公司、要素平台等金融领域,贸易、仓储、运输等国际贸易领域,以及科技、制造、医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领域。其中,针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有大行发挥引领作用,推出航运金融一揽子服务方案,涵盖支付、结算、融资、避险等需求,为航运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化服务。针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科技金融战略性布局、体系化创新,有力支持了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特别是针对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特点,在区内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和专营团队,深化银证战略合作,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进“基金+园区+产业”模式、联盟生态圈建设、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等改革创新,打造科技金融前沿阵地。
着眼未来,强化面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金融服务战略布局
历经多年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果显著,正进入能级提升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阐述金融强国战略内涵时,明确将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六大关键核心要素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下,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放在新征程上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大目标下来考虑,放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来推进,与打造强大的货币、强大的金融机构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要坚持站位全局、服务大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制度型开放”关键,深度服务并融入上海自贸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金融改革创新,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加快制度型开放探索,着力提升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处在国际化能级和层级提升的关键时期。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要在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前提下,更好发挥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田的作用,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科技系统等方面,实施针对性调整乃至重塑,以制度变革推动“首单”“首创”规模化。一是助力打造人民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这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强大的货币”的内在要求。国有大行要围绕人民币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全方位需求,率先在自贸区开展先行先试,当好建设“上海价格”体系的服务提供商和市场参与者。加大基于FT账户的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力度、广度和深度,创新并做大汇率、利率、贵金属等人民币交易类产品,促进人民币全球定价权的提升。二是助力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积极支持跨境电商、跨境资产管理、跨境资产转让业务发展,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在更多领域使用人民币。推动FT账户等体系改革,优化资金集中管理等服务,强化与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境外离岸人民币市场合作,吸引更多经济主体参与上海离岸市场、更多跨境离岸业务向上海集中。
培育高质量企业主体,着力提升高端产业引领能力。上海自贸区可培育区内大宗商品贸易商、跨国公司、高科技企业、航运物流企业、“走出去”企业等高质量企业主体,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有大行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瞄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运航空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化境内外业务联动,加强制度集成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和全产业链融合升级,助力打造多个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一是针对跨国公司和龙头企业,推动银企全球化战略合作,自上而下铺开境内外业务合作通道。二是针对大宗商品产业链,开展平台金融、链式金融创新,推动供需对接和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三是针对航运航空行业,创新绿色船舶融资、飞机融资服务,强化与航运保险、航运租赁等多业态金融合作,推动发展航运衍生金融服务。四是针对科创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跨境离岸金融服务,初期配套离岸账户开立、跨境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出口买方信贷等产品,稳定运营阶段配套跨境资金池、现金管理、营运资金贷款、项目融资等产品,成熟期配套海外IPO上市、海外债发行等资金募集服务。
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着力提升国际规则衔接能力。当前国际金融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提出,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上海自贸区将发挥国际平台优势,面向国际、代表中国,全面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贸易自由便利、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数据跨境流动、“边境后”规则贯通等重点领域,加大先行先试,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应积极参与支持国际金融治理体系建设。比如,强化与金砖银行、IMF、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治理机构的金融合作,参与和影响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拓展国际金融业务空间。再比如,强化绿色金融治理标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业务实践,推出一批ESG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案例,助力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全面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是自贸区金融改革开放的主要特征,涉及对外资金融开放及跨境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要坚持统筹开放与安全,主动构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自贸区业务平稳健康发展。一是深化细化风控内涵,建立一系列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制度,完善跨境离岸客户和交易对手风险评估、国别和区域风险评估模型;二是加强流动性风险、利率汇率风险和产品风险管控,提升新领域、新场景、新业态下的反洗钱管理水平;三是探索智能化风控机制,建立资金动态监测模型,及时捕捉异常跨境资金流动,防止风险扩散,为各项试点政策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综上所述,自贸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国有大行作为领军角色和中坚力量,需要积极服务并融入自贸区建设和金融改革开放。通过加快制度型开放探索、培育高质量企业主体、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以及全面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等措施,国有大行可以进一步提升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高端产业引领能力、国际规则衔接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赵桂德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责任编辑/王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