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彰显“四力”

2024-12-09 00:00姜星莉
党员生活·下 2024年11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并在第十五部分“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单列一条,从战略高度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高校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以钉钉子精神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彰显创新理论的引领力、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干部人才的驱动力、党员队伍的战斗力,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突出凝心铸魂,

彰显创新理论的引领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高校要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不断增强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辅相成。认真落实读书班、“第一议题”等制度,教育引导高校党员干部师生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六个必须坚持”的精髓要义,夯实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增进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巩固“大思政课”格局,推动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协同育人。

推动研究阐释与宣传宣讲互融互促。着力发挥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以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争做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排头兵”。完善研究阐释成果转化机制,组织党员专家、学生党员骨干等深入学校、企业、农村、社区广泛开展宣讲,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增强两个功能,

彰显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高校要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凝心聚力上下功夫,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提升议事决策水平,确保领导有力、协调运行。在高校党委层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领导班子日常工作定期沟通、重要决策事前沟通、紧急事项及时沟通的长效机制,强化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等决策会议的权威性。在院系级党组织层面,推动落实党委会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在党支部层面,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兼任所在单位行政负责人、对教职工职称评定等进行政治把关等制度性要求,保证党支部在参与本单位重大问题决策时有底气、够硬气。

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确保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在增强校院两级党委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党的“神经末梢”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个高校最关键、最具活力的领域延伸。一方面,积极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实践团队中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另一方面,立足全国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国家重大科研平台,整合重大项目和重点研发团队力量,灵活设置功能型党支部,深化有组织科研。

健全党建工作机制,确保统筹推进、同频共振。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抓总作用,推动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教师、学生等部门形成合力。创新对标争先机制,以“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为牵引,扩大先进党支部增量、提升中间党支部水平、整顿后进党支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完善责任落实机制,抓好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统筹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联动式考核。

激励担当作为,

彰显干部人才的驱动力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高校要推进改革和发展,关键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领导班子选优配强、把干部人才队伍管好用好。

坚持事业为上,运用多种方式选任干部。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把事业需要、岗位要求与促进干部成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选任干部。持续优化在一定范围内民主推荐干部工作程序,探索建立非定向民主推荐选任机制,做深做实分析研判和动议环节,强化组织对干部选任的综合考察和前置把关。在加强领导班子配备时,充分考虑年龄、性别、学科、专长等各方面因素,注重结构合理,使领导班子经验能力互补、性格气质相容。

着眼青蓝相继,锻造过硬年轻干部队伍。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紧紧围绕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把理论学习与业务实操、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年轻干部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干部多岗位交流、贯通式培养机制,推进年轻干部特别是青年学术骨干在校内外挂职锻炼。

优化考核评价,激励干部勇担当善作为。综合运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激励担当等系列举措,推动“三个区分开来”具体化。聚焦解决“躺平”问题,进一步明确“下”的情形、优化“下”的程序、拓宽“下”的渠道、压实“下”的责任,加大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倒逼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健全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改革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的工作机制,推动高校干部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事情。

严格教育管理,

彰显党员队伍的战斗力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高校要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加强政治引领吸纳,永褒“一池活水”。严格落实政治审查制度,层层把好团组织推优、党支部培育教育、分党委预审、组织部门审核等关口,注重把一贯表现和对重大问题的态度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将把关过程变为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的过程。立足高校知识分子集中的优势,通过计划倾斜、专项推动、定期统计调度等方式,加大在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统筹做好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成员工作。

严格党员教育管理,锻造“一块整钢”。统筹开展覆盖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全周期入党培训,覆盖新党员、党员骨干、党支部书记、中层干部的全链条党员骨干培训,提升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做好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扬“一面旗帜”。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创建活动,搭建日常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综合改革中做好表率,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把抓重大任务落实作为试金石和磨刀石,探索建立党员应急动员机制,动员广大党员在完成重大任务、抗击自然灾害、应对突发事件中冲锋在前。

(作者系武汉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