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为源 阅读精彩

2024-12-09 00:00:00全敏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11期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性目标,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初期阶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通过深入浅出的生活化教学搭建生活与阅读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科学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成长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创设生活化阅读情境

在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结合自身主观意愿设计教学活动,这种思想忽视了很多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部分学生甚至陷入被动学习状态,在阅读课堂上缺乏学习自主性。在语文课堂中,如果缺少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学生会缺少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都无法参与阅读学习活动,导致学生的课下阅读形同虚设,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语文教师需要推动阅读课堂创新改革,基于生活背景创设阅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灵感,感受阅读所带来的重要价值,有效深化学生的认知思维与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的过程中,该文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体现乡村生活的奇趣,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教师通过对场景描写部分进行介绍,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由于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教师可以结合该文整理的一些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使学生在图文结合的阅读情境中获得深刻理解,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教师通过拉近语文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别样的学习感受。教师融入生活情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使其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开展生活化课堂提问

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推动生活教学理念的有效渗透,教师就要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内涵,理清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结合阅读内容挖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的生活元素,带领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探究活动,使阅读变得更加具体。在生活情境下,推动阅读与生活的有效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从生活视角为学生设计课堂提问,通过问题掌握学生的阅读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竹节人》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可以通过对行文思路的梳理,感受竹节人对作者童年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使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主旨。教师还应在阅读课堂中积累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效夯实学生的文学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发挥问题驱动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如“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为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为什么在文中有很多说明性的表述?”教师通过提问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结合生活背景设计一些导向性问题,可以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深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活化阅读资源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学习科目,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是无数学者经过反复实践探索逐渐形成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殊的生活情境下有感而发的,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反思或期待。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就必须依托生活背景设计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深入挖掘生活化阅读学习资源,以课文教材内容为中心获取相关的课外阅读学习资源,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资料,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环境。除了文学作品以外,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杂志、报纸、新闻等推送给学生,有效扩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过程中,该文关于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春节,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生活化的阅读学习资源。为了搭建生动立体的阅读课堂,教师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为他们整理了与春节相关的课外学习资料,如为学生展示春节各地区的文化风俗和春节的发展历史,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为学生介绍春节以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其他文化节日的资料,帮助他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效拓宽他们的阅读学习视野。在《北京的春节》同一单元中还有《腊八粥》《藏戏》《古诗三首》,这些作品都是以传统文化节日为中心进行创作的。教师可以结合单元阅读视角为学生设计阅读学习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整体性。教师通过提炼阅读学习主题,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加系统,有效提升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品质。

四、安排生活化实践活动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很多教师将阅读仅仅限定在课堂内部,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并不仅仅是以单一的文字形式呈现,广义的阅读代表着学生在特定环境下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为了有效活化语文阅读课堂结构,帮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丰富性,教师可以以课本教材为中心设计实践阅读活动,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生活情境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也提升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描写的具体内容,在生活中也可以接触到很多类似的文学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这类文章可以获得很多创作灵感。教师借此设计实践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阅读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感受课文描述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文章蕴含了哪些思想,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下体会课文描述的内容,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仅仅体现在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中,也将迁移到学生对其他生活事物的观察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现象展开记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观察结果,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得有效提升,教师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某种事物,尝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结合自己的观察整理素材,并参考课文中的一些描写手法。这推动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提高他们的整体学习水平。

总而言之,在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中推陈出新,抓住学生基础教育的关键期,优化课堂设计,融合生活化教学理念,重塑课堂结构,利用生活教学形式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文学欣赏与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空间,通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推动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