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文化自信的浸润式古诗文教学策略分析

2024-12-09 00:00:00严济苏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11期

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强调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古诗文教学转化为渗透“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为了提升古诗文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采用浸润式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建构更具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一、设计诵读活动,熏陶正向价值观

从教材内容来看,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的古诗文都要求“背诵课文”。这也说明,诵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在特定的学习氛围下接受文化的熏陶,还能在浸润式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信仰,自然而然地展示文化自信的力量。一般来说,教师在设计诵读活动时会灵活采用节律诵读法、节奏朗读法、诗配画法等多种朗读方法。此外,为了贴合教学进度,教师还会设计一周一次的诵读课、一月一次的古诗文诵读大赛。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摆脱传统的学习方法并在丰富的诵读活动中习惯于古诗文这一文体。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清平乐·村居》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以诵读任务为基础提出问题:《清平乐·村居》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提供古诗词的注释并引导他们自主翻译、自主还原出《清平乐·村居》中出现的人、事、物。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小儿子是备受宠爱的?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予以重视并提出尊老爱幼这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古诗中共出现了老夫妇、大儿子、二儿子和小儿子等多个角色。其中,老夫妇年事已高,所以,他们不需要干农活,与此同时,小儿子年龄尚小,因此,他也不需要参与繁重的劳动。”此外,教师还列举了多个生活案例。从案例中,学生不仅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使命,而且还意识到劳动、奉献的重要性。

二、提炼诗文题目,体会文化之美

古诗文的题目又称为诗眼、文眼,是诗文情感的集中体现。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往往重视题目的讲解并将提炼“诗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提示,学生或以猜测的方式,或以分析关键词的方式阐述:作者想要写什么?经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逐步感受到诗歌题目的博大精深。基于形形色色的反馈,教师一边记录学生的所思所想,一边引导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具体的分析,学生不仅能产生对作者的钦佩、敬仰,还能树立文化自豪感。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惠崇春江晚景》为例,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展示《惠崇春江晚景》的题目并提问:诗词可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接下来,学生以题目为参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测。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古诗描绘了江边晚景。再比如,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惠崇是什么意思?结合具体的反馈,教师以批注的方式重构《惠崇春江晚景》。“惠崇(亦为慧崇)是一名福建建阳的僧人,是宋初九僧之一,会作画。春江晚景是晚春江边的景色,本首诗为元丰八年(1085年)春天诗人在靖江欲南返时观赏江边情景的写照。”基于前期的知识铺垫,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特点,理解诗词中蕴含的人文要素。“如何用现代文的方法起题目?”通过古诗题目与现代文题目的对比,学生得以充分感受古诗题目的精练。

三、赏析节奏美,体会诗文内蕴

作为世界公认的,具备韵律美的诗歌,中国的古诗不仅具备独特的韵律、节奏,还能够让人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形成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之感。受年龄的限制,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单纯的知识传递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重视古诗文的节奏感、韵律感,并基于该特点营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古诗文中的措辞为基础,以诵读中产生的语感为前提内化古诗文,形成一种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质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石灰吟》为例,在课程讲解伊始,教师讲解“吟”这一文体。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石灰吟》本身极具节奏感。为了让学生寻找《石灰吟》中的节奏,教师布置了吟诵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从座位上站起,以吟诵的方式探寻诗中的韵律。经过2分钟的预演,教师随机邀请一名学生并记录下他的停顿方式。从后续的反馈来看,该生将每一句诗都划分为两部分。比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针对上述划分方法,教师阐述停顿的几种情况并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视频中的‘朗读者’是如何停顿的?”接下来,学生揣度文天祥的心理状态,并按照下述节奏再次诵读: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助正确的诵读方式,学生一边积累知识点,一边加深对诗文中的文化要素的理解。

四、设计群诗阅读,促进文化自信

小学古诗文的深化学习旨在以多种主题的诵读、欣赏活动为基础,以实践的方式深化知识学习,促进知识应用、迁移。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古诗文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教材内容来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通常分散于不同的单元,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践行文化自信,教师可以引入群文阅读理念设计群诗阅读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山水诗、边塞诗、风景诗、爱国诗等多种类型为基础,设计多主题的古诗文阅读活动。基于循序渐进的阅读任务,学生一边从单篇阅读理解的角度理解具体知识点,一边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将分散的、单篇的诗文整合起来。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搭建完善的知识架构、学习架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包含《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结合“传统节日”这一主题,教师融入《乞巧》《寒食》《十五夜望月》等诗文并设计群诗阅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蕴含在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要素。一般来说,每个传统文化节日都拥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承载了丰富的传说。“这些古诗词分别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在古诗词中阐述了怎样的情感、观点?从古诗词中,你学到了什么?”结合循序渐进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注解完善对古诗词的理解。虽然,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积累均是有限的,但他们往往可以通过讨论完善彼此的答案。比如,在研究《元日》这一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诗词的背景。通过翻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学生不仅从诗文中看到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和新的一年的向往,而且还从诗人的人生经历中看到了他对于变法的信心。

总之,小学古诗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重构教学策略,重视古诗文教学中的文化要素并加强师生互动,设计丰富的诵读、学习任务。凭借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在渗透式、浸润式的学习模式中自主发掘文化要素、理解文化要素、践行文化要素。

备注: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文化自信的浸润式古诗文教学研究”(立项编号:GH202130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