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知识的运用。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可以促进阅读的深化。习作能力的根本在阅读能力,学生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课本顺应了学生的发展规律,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范围,在蕴含丰富题材的同时,也具备了多样化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掘课本中的知识,以读促写,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本中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手法,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呢?
一、抓住典型词句段,深化读写的结合——仿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要使学生“满腹经纶”,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有这样一部分“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师引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来和山中其他的事物打招呼。这样有了文本的引路,放缓了坡度,再加上学生的想象力,于是就有了——“你好,茂盛的大榕树!你撑起一把绿色的大伞,是邀我到树下乘凉吗?你好,勤劳的蜜蜂!你在鲜花间飞来飞去,是在给我们采集香甜的蜜吗?”
《山雨》中的一段话“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教师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这样的想象手法,并把这句话积累下来。后来,教师发现在很多学生的习作中,都出现了这句话的痕迹,而且仿写得很巧妙。
二、抓住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补写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语文教材中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要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这样的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写作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在学生学习完“披象鞍”一段,学生感受了嘎羧对过去战象生涯的留恋与怀念后,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想象补白的方式,以嘎羧走了整整一夜作为切入点,将嘎羧重回战场经历的一夜延展。教师通过补充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嘎羧当年被救留下重残等资料,让学生再次感受嘎羧作为战象的那份执着与坚定,他们想嘎羧所想,悟嘎羧之情。学生入情入境,触及嘎羧的灵魂深处,在舒缓悲壮的音乐中,在补白想象的感动中,学生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当学生的想象不断丰满充实时,他们也逐渐走近嘎羧。很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被嘎羧的执着深情所折服,眼中不时闪烁着晶莹的泪光。此时的课堂流淌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是情感,是智慧,更是一种情怀。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反复品读文本,学生在领略文章内容的同时,情感之弦也在不断被拨动着,表达的欲望也在不断被激发。在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教师让学生写此时此刻他们最想做什么。学生有的说想去圆明园中游览,有的说想把那些美景全拍下来,有的说想去亲眼看看、亲手摸摸那些奇珍异宝……很显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在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时,教师让学生写一写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并使用“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句式,联系上下文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是辅佐朝政的大臣,是清朝军队中的一名守城士兵,或是旁观的一位老百姓,面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顿时激情澎湃,畅所欲言,不少见解都很有新意,很有深度,如“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不会受欺侮”,学生自己领悟这些道理,要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深刻得多。
三、从结尾处,进行创造性想象——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其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文章的结尾是凡卡寄出了那封地址不详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梦中看见爷爷正在读他的信。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在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点后,教师提出: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遐想。凡卡的命运究竟如何?请你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凡卡》一文。刚刚学习了这篇文章,学生的心中充满了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要述说。于是,这样的续写,刚好给了学生倾诉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一定非常高涨。像这样的练笔也有很多,如在学习了《小摄影师》之后,学生明白了高尔基关心下一代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如果小男孩再次来找高尔基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小男孩又会怎么做呢?学生受到启示之后充分想象。
四、渗透文本,灵活妙用——改写、引写、随笔写
1. 改写。语文教材每册都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将情感表达得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如在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后,教师指导学生写《游西湖》,要求学生以“我”的口吻写出作者是怎么游览西湖的情景,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2. 引写。如在学习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引用原文中的事例介绍船长——哈尔威,将课文中一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突出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在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融入了自己的语言。
3. 随笔写。随笔写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抛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进行写作练习。随笔练习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乡下人家》一文为例,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在认真学习课文后,以自己家乡的美景为题即兴写作,通过这样的随笔练习,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习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善于搭起两者之间的这座桥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并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就一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使他们的阅读和写作都闪现个性与生命的光彩,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语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