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以期为AIS患者的治疗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北流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AIS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观察组(60例,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和mRS评分均降低,两组患者BI和SF-36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均更大;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PCT及NSE水平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低(均P<0.05)。结论 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使用能显著促进AIS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并通过降低炎症因子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水平,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丁苯酞 ; 阿替普酶 ; 神经损伤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23.007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3.02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指因血管阻塞致使脑组织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组织缺氧和营养缺乏,触发神经系统功能衰竭的一种疾病。AIS常用的治疗方法为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前者因无创性、操作便捷性及迅速性被广泛运用于临床。阿替普酶作为一种广谱溶栓药物,能有效促进血栓的溶解,减轻缺血损伤,但阿替普酶扩张血管功能有限,单用效果不佳,需考虑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1]。丁苯酞作为常用的AIS治疗药物,具备多重神经保护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脑自我调节能力和临床效果[2]。且丁苯酞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较小,为AIS患者提供了治疗保障。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应用于AIS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优化AIS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选取北流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120例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中女性27例,男性33例;年龄36~82岁,平均(68.42±9.44)岁。观察组患者中女性22例,男性38例;年龄37~85岁,平均(69.27±12.49)岁。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⑴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3]中关于AIS的诊断标准;⑵符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指征;⑶入院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的评估,评分大于4分;⑷发病至入院的时间间隔小于4.5 h。排除标准:⑴伴急性期大脑出血和严重脏器功能疾病;⑵对丁苯酞和阿替普酶过敏;⑶具有溶栓禁忌证。北流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通过本次研究,且患者或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对血糖、血脂、血压等进行干预控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国药准字SJ20160054,规格:20 mg/支)静脉溶栓治疗,按照0.9 mg/kg体质量混合无菌注射用水,总剂量的10%作为初始静脉推注剂量,1 min内完成注射,随后静脉泵入剩余剂量,持续60 min,给药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100 mL/次,2次/d,滴注时间≥50 min/次,两次给药间隔至少6 h。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于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显著恢复,NIHSS评分降低90%及以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接近或恢复至正常参考范围内;有效: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有明显改善,50%≤NIHSS评分降低<90%,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明显下降;好转: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有所改善,15%≤NIHSS评分降低<50%,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所下降;无效: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均无明显改善或均恶化,NIHSS评分降低<15%,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或升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通过NIHSS[5]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数范围为0~42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改良Rankin量表(mRS)[5]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状况,分数范围为0~6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残疾程度越严重;Barthel指数(BI)[6]的分数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独立性越好;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7]分数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健康状况越好。(3)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10 min,2 500 r/min)处理取上层血清,通过免疫比浊法、免疫发光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经S-W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和mRS评分均降低,两组患者BI和SF-36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PCT及NSE水平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 讨论
AIS作为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与脑血流不足紧密相关。由于动脉狭窄或阻塞,血流减少导致大脑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而引发细胞肿胀、氧化应激、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早期AIS主要通过药物治疗,阿替普酶是目前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治疗AIS的溶栓药物,通过结合纤维蛋白,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降解血栓,恢复脑血流。然而,由于阿替普酶扩张血管功能的局限性,单一使用时其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临床上常考虑将阿替普酶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以提升治疗效果,加快患者恢复。
丁苯酞作为一种从芹菜籽中提取并人工合成的光学异构体,具有舒张血管的特性,可通过促进侧支循环,进而缩小缺血区域的体积。且丁苯酞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已被纳入我国AIS的治疗指南中。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这提示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用药治疗AIS患者能够改善临床效果。阿替普酶能够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而丁苯酞则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减少缺血引起的细胞损伤。两者的联合治疗使用不仅能够迅速改善脑血流状况,还能对受损的脑组织提供保护,减少继发性损伤的发生,从而在治疗AIS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和mRS评分均降低,两组患者BI和SF-36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均更大,这提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AIS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阿替普酶治疗,不仅能够改善神经功能,还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原因可能是,丁苯酞能通过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对神经细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丁苯酞还可能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释放,提高缺血性脑损伤时抗氧化酶的活性,保护血管结构的完整性和恢复血管直径,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脑缺血期间的血流量和毛细血管数量。在阿替普酶恢复AIS患者血流后,丁苯酞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刺激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进一步保护恢复区域的神经细胞,减少再灌注损伤[8]。
在AIS发生时,由于脑部的血管阻塞,氧气和养分供应中断,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会被迅速破坏,导致白细胞浸润和脑内炎症反应的加剧[9]。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检测炎症因子水平辅助诊断AIS,其中CRP和PCT是常用的炎症标志物。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低,这提示相较于阿替普酶治疗,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AIS患者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丁苯酞的神经保护作用和阿替普酶的溶栓作用。丁苯酞能够改善脑血流,保护神经细胞,并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和氧化应激反应以减轻炎症反应。阿替普酶则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少脑组织损伤,从而间接减轻炎症反应水平。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更有效地降低炎症标志物的水平,保护神经功能,从而改善AIS的治疗效果。NSE是一种在神经组织中高度表达的酶,脑损伤后神经元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NSE被释放到细胞外,导致血清中NSE浓度升高[10]。因此,血清NSE水平变化常被用作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和监测脑损伤后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SE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这提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AIS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缩小病灶体积及改善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进而减少受损的神经细胞释放的NSE。阿替普酶具有迅速溶解血栓的作用,而丁苯酞则能够提升脑组织微循环的稳定性;因此,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AIS患者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神经损伤,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使用能显著促进AIS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并通过降低炎症因子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水平,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然而,本项研究仅限于单一中心且样本量较小,这可能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外推性。未来研究将基于大规模、多中心的样本来进一步探讨不同剂量组合的疗效差异,以及长期随访观察联合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为AIS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最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参考文献
李蓉, 郭富强, 张俊.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8): 1123-1128.
潘茁丽, 成美芳, 马静萍. 丁苯酞及其衍生物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机制[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 17(6): 341-34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682.
KWAH L K, DIONG J.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J]. J Physiother, 2014, 60(1): 61.
谭丽梅, 兰希发, 祖艳颖. 基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 51(10): 1164-1166.
吴炜, 倪波业, 施加加. 扩展Barthel指数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信度与效度[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1, 27(3): 261-268.
杨立新, 貌志成, 姚家桢, 等. SF-36量表评估中国中部地区脑萎缩人群的效果[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3(6): 101-108.
顾艳玲,官俏兵, 张晓玲, 等. 丁苯酞对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9, 36(10): 1218-1222.
董一蕾, 李珺媛, 张业昊, 等. 缺血性脑卒中免疫炎症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J]. 世界中医药, 2024, 19(2): 291-297.
BHAROSAY A, BHAROSAY V V, SAXENA K, et al. Role of brain biomarker in predicting clinical outcome in hypertensive cerebrovascular ischemic stroke[J]. Indian J Clin Biochem, 2018, 33(2): 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