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子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的影响分析

2024-12-09 00:00:00陆炜辰马振超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23期

【摘要】目的 探究在肩袖损伤患者中采用物理因子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上海市东方医院收治的60例肩袖损伤患者,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术后恢复期实施运动康复治疗)和研究组(30例,术后恢复期实施运动康复治疗+物理因子疗法),两组患者均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肩关节活动度,以及干预前及干预7、14、14 d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结果 与干预前比,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CMS中日常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关节活动范围、肩关节肌力强弱、总分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外旋、内旋、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度均增大,且研究组均大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干预7、14、24 d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肩袖损伤患者采用物理因子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提升关节的活动度,减轻疼痛。

【关键词】肩袖损伤 ; 物理因子疗法 ; 运动康复治疗 ; 肩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23.0073.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3.023

肩袖损伤是指肩关节周围肌腱的撕裂或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肩部疾病之一。肩袖由四块肌肉及其相应的肌腱组成,主要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负责肩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肩袖损伤通常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及肌力减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针对肩袖损伤,临床上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及物理因子疗法,药物治疗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和镇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疼痛和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的肩袖撕裂患者,尤其是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但其创伤大,恢复周期长,术后并发症风险高,因此需要在术后恢复期进行运动康复治疗辅助患者肩关节的功能和肌力的恢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单一运动康复治疗方式单一,且康复训练无法全面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患者依从性难以保证,治疗效果有限[1-2]。近年来,超声波治疗是物理因子疗法的一种治疗方式,逐渐被应用于肩袖损伤的治疗,其通过非侵入性方式调节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和缓解疼痛,促进肩袖损伤的功能性恢复[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物理因子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肩袖损伤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上海市东方医院收治的60例肩袖损伤患者,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2~68岁,平均(46.34±1.02)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4~66岁,平均(46.49±0.9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⑴符合《2019年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肩袖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解读》[4]中肩袖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⑵符合手术指征;⑶单侧肩袖损伤。排除标准:⑴合并有其他严重的肩关节疾病,如肩关节脱位、骨折或感染性疾病;⑵肩袖完全断裂或需紧急手术治疗;⑶具有严重心血管、呼吸系统、肝肾功能不全等影响康复治疗的全身性疾病。本研究经上海市东方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治疗师实施手术松解术及术后干预,术前向患者讲解麻醉方式、术后功能锻炼要点及注意事项等,术后给予消炎、止痛类药物干预。对照组患者在恢复期(术后1~3个月)接受单一运动康复治疗,运动康复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患者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肩部制动治疗;若疼痛明显,建议使用吊带支撑肩部,减少肩关节活动,保持休息,促进初步恢复;第二阶段:当患者的疼痛有所缓解后,开始肩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主要包括钟摆训练和扩胸运动,运动强度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第三阶段:在家属或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患者进行主动的肩关节活动训练,例如前屈、后伸和外旋动作,指导患者面向墙壁,用患侧手指沿墙向上移动至疼痛点,再缓慢放下手指,重复此训练,对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可增加乒乓球和游泳等运动项目,以加速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干预2个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物理因子疗法:采用超声波治疗仪(日本伊藤超短波株式会社,型号:OSTEOTRON IV),治疗时患者取坐位,在患肩部位涂抹耦合剂,将超声波治疗仪探头紧贴于肩部痛点,适当加压,在整个患侧肩部环形移动,采用连续超声模式,治疗强度设置为0.4~1.2 W/cm²,5 min/次,1次/d,干预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5]。在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分别采用CMS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共包含4个内容,即日常活动能力20分、疼痛程度15分、关节活动范围40分及肩关节肌力强弱25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肩关节功能越好。⑵肩关节活动度。在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分别采用量角器(上海量具刃具厂,型号:JRF.D1002)测量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内容包括外旋程度、内旋程度、外展程度、前屈程度及后伸程度,度数越高代表关节活动度越好。⑶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5]。在干预前及干预7、14、24 d后分别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代表疼痛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MS比较 与干预前比,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CMS中日常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关节活动范围、肩关节肌力强弱、总分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与干预前比,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外旋、内旋、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度均增大,且研究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干预7、14、24 d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 讨论

肩袖通过肌肉与肌腱的协同作用,既可使肱骨头保持在肩胛骨的关节窝内,又能确保肩关节在进行复杂运动时保持流畅的动作范围,因此,肩袖不仅在肩关节的旋转、外展、内收等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肩关节的动态稳定性中起到核心作用。肩袖发生损伤时若未及时治疗,可引发肩部疼痛,并伴随肩关节活动度下降,逐渐限制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严重时可发展为肩袖完全撕裂,致使肩关节功能的不可逆性损伤;此外,长期的肩袖损伤未治疗可能引发肩关节的不稳定,增加肩关节炎的风险,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结构的退行性病变。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肩袖损伤患者预防后遗症具有关键意义[7]。

手术治疗更适用于肩袖损伤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然而,手术具有创伤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潜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不可忽视,因此术后常采用康复治疗的方式促进肩关节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运动康复治疗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身体锻炼和运动方案,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最终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其核心在于通过不同类型的训练,如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等,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并减轻症状,但肩袖损伤患者不仅存在肌肉功能的损伤,还伴随组织炎症反应、疼痛敏感性增加等问题,单纯运动训练难以有效控制病理过程,尤其在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方面效果欠佳[8]。物理因子疗法是通过外部物理刺激,促进组织修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肌肉功能,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加速康复的效果,此类疗法非侵入性且相对安全,能够有效缓解肩袖损伤患者的局部炎症反应和疼痛,从而为运动康复治疗提供更良好的基础,物理因子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能够在多方面发挥作用,不仅可直接作用于患部,减少炎症反应和疼痛,为患者开展运动康复提供更好的生理条件,还可通过加强肌力和恢复功能,巩固康复效果[9]。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CMS中日常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关节活动范围、肩关节肌力强弱、总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提示肩袖损伤患者采用物理因子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分析其原因为,通过超声波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并刺激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肉和软组织的修复,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的运动康复训练,进一步激活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使肩袖损伤区域得以更快恢复正常功能;此外,物理因子疗法的镇痛效果为患者创造了更舒适的康复环境,减少了疼痛对功能恢复的阻碍,进而加速了肩关节功能的恢复[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干预7、14、24 d后研究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提示肩袖损伤患者采用物理因子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提升关节的活动度,减轻疼痛。其原因分析为,超声波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炎症产物的代谢清除,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减少局部组织的水肿,且机械振动还能够松解肌肉纤维束之间的粘连,缓解因肌肉痉挛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从而提升关节的活动度;还可通过调节神经传导抑制疼痛信号的传播,进一步减轻疼痛敏感性,进而有效缓解肩袖损伤所带来的疼痛症状,使患者在康复训练中的疼痛程度大幅降低,从而提高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为全面康复创造良好条件[11]。

综上,肩袖损伤患者采用物理因子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提升关节的活动度,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马晴, 张亮, 邵妍, 等. 中能量冲击波刺激”肩三针”穴位治疗肩袖损伤及镇痛时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22, 49(2): 170-173.

王程, 李石良, 吕亚南, 等. 基于主动健康模式的非药物干预可视化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 16(12): 1225-1229.

江宏亮. 活络效灵丹加味联合超声波治疗Ⅰ - Ⅱ期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3.

张凯搏, 唐新, 李箭, 等. 2019年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肩袖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0, 39(5): 403-412.

马建武, 沈晓钟, 曹振宇, 等. 老年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非手术治疗骨折愈合情况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 41(11): 2318-2321.

盛鹏杰, 贾燕飞, 赵娜娜. 肌骨超声引导合谷刺配合电针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21, 40(1): 82-85.

张月兰, 高玉芳, 王笑林, 等. 早期康复干预对肩袖损伤患者经手法松解术治疗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4, 46(1): 47-49.

刘丽娜, 李晓林, 李薇. 阶段式康复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 43(14): 2567-2571.

许易. 运动康复+物理疗法对急性肩袖损伤患者屈关节、外旋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及其疗效分析[J]. 辽宁医学杂志, 2020, 34(3): 27-29.

王巍, 张锦明. 肌内效贴扎应用于肩袖损伤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9, 40(8): 776-779, 785.

叶紫堃, 许朝军. 超声波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的效果观察[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 2(16): 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