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对歪鼻畸形患者鼻通气功能、外鼻形态、鼻美观程度的影响,以及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波动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杭州艺星医疗美容医院收治的行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治疗的92例歪鼻畸形患者,统计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鼻通气功能[视觉模拟量表(VAS)鼻塞评分、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NOSE)评分、鼻腔总阻力(RT)、距前鼻孔5 cm的鼻腔容积(NV5)、双侧前两个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CA)MCA1、MCA2及双侧前两个鼻腔最小横截面距前鼻孔的距离(MD)MD1、MD2比值]、外鼻形态(鼻梁偏斜角度、鼻尖突出度、鼻额角、鼻唇角)、鼻美观程度[鼻整形结局评估量表(ROE)、鼻外观偏离值],术前及术后3、7 d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92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90/92);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患者VAS鼻塞评分、NOSE评分、RT、MD1、MD2、MCA1a/MCA1b、MCA2a/MCA2b、MD1a/MD1b、MD2a/MD2b均降低,NV5、MCA1、MCA2升高;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患者鼻梁偏斜角度、鼻唇角均降低,鼻尖突出度、鼻额角均升高;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患者ROE评分升高,鼻外观偏离值降低;与术前比,术后3、7 d患者血清PCT、IL-6、CRP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均P<0.05)。结论 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可显著改善歪鼻畸形患者通气功能与外鼻形态,提高鼻部美观度,同时术后炎症反应较轻。
【关键词】歪鼻畸形 ; 鼻内镜 ; 功能性鼻整形术 ; 鼻通气功能 ; 外鼻形态 ; 美观度
【中图分类号】R7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23.0053.05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3.017
歪鼻畸形是整形科、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其常见病因为外伤、撞击等因素导致鼻中隔偏曲,外鼻形态被破坏,既影响面部美观,又影响患者鼻通气功能。但不同个体由于其鼻部歪斜成因不同,外鼻形态畸形情况、解剖学关系及鼻腔结构差异较大,导致歪鼻畸形临床治疗难度较高;此外,随着现代美学发展,患者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手术医师的要求亦不断升高,歪鼻畸形整形手术现已成为最具挑战的鼻整形术之一[1]。歪鼻畸形整形中应用最多的手术为功能性鼻整形术,该手术可纠正鼻部畸形结构,同时进行鼻成形术,可矫正外鼻形态,兼顾鼻通气功能的恢复与鼻部美容[2]。近年来,微创技术不断发展,鼻内镜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经鼻内镜行鼻整形术可为手术医师提供清晰的术野,清楚显示鼻部解剖结构,使手术操作更为精准。因此,将鼻内镜应用于功能性鼻整形术,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难度,扩大手术的应用范围[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的效果,以及对患者鼻通气功能、外鼻形态、鼻美观程度及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波动情况的影响,以期为歪鼻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杭州艺星医疗美容医院收治的92例歪鼻畸形患者,均行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治疗,其中男性34例,女性58例;年龄21~49岁,平均(36.87±10.84)岁。纳入标准:⑴符合《鼻整形美容外科学》[4]中歪鼻畸形的相关诊断标准,以歪鼻最外侧点至面轴中线的垂直距离为偏离值,偏离值>2 mm即判断为歪鼻;⑵经鼻内镜及CT检查显示鼻部结构异常,且患者外鼻形态、鼻通气功能受影响;⑶可行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治疗。排除标准:⑴既往存在鼻中隔手术史;⑵伴鼻窦炎、鼻肿瘤及息肉等疾病;⑶面部表情异常或神经麻痹。本研究经杭州艺星医疗美容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伦2021论第46号),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⑴先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从鼻外进路,鼻小柱中下1/3处作一倒“V”形切口,并延伸至两侧鼻翼软骨前缘,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术野。⑵三线减张术:在鼻内镜(德国卡尔史托斯公司,型号:28164LA)直视下,以黏软骨膜下为起点,向上剥离至筛骨垂直板与梨骨上后部,向下剥离至鼻中隔软骨下端、梨骨与上颌骨腭突连接处;并于切口前(后)2 mm处,切开软骨以进入对侧黏软骨膜下,并进行剥离,范围及方法同上,从而暴露鼻部三条减张线区域;切除鼻中隔尾端软骨条、筛骨垂直板及部分垂直骨条、偏曲的梨骨等;保留鼻中隔软骨背部与尾端连接用于支撑,并保留去除软骨备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鼻窦、中(下)鼻甲、泪囊处手术。⑶歪鼻整形术:根据软骨锥偏斜情况处理,由切口向上分离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脱位者,分离鼻中隔软骨和外侧软骨连接,调整鼻中隔位置,固定鼻中隔尾缘至前鼻棘适宜位置,将备用软骨修整并固定至鼻中隔和前鼻棘连接处;鼻中隔偏曲较严重的患者,由于鼻中隔支撑力较弱,可植入人工材料辅助支撑;根据骨锥偏斜情况,由梨状孔缘向上切断鼻骨、上颌骨额突,折断鼻骨上端以松动骨锥,并将其推移至合适位置,观察鼻部矫正情况,满意后缝合切口。术毕,将碘仿纱条与鼻导管填充至双侧鼻腔内以固定鼻部形态,确保鼻中隔位于正中位,并使用小夹板固定外鼻。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术后2 d可去除填塞的纱条,5 d后拆线,夹板固定30 d,期间根据恢复情况重新塑性固定夹板,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根据鼻外观偏离值评估鼻偏曲程度,判断临床治疗效果,通过鼻内镜检查可获得鼻外观偏离值[在两眼内眦水平线中点作一垂直线,以此为面轴中线,鼻尖(鼻背)偏离中线的最远距离为鼻外观偏离值],轻度偏曲:3~5 mm;中度偏曲:6~8 mm;重度偏曲:9~12 mm [5],疗效判断:治愈:鼻外观偏离值<2 mm;有效:鼻外观偏曲程度下降1度;无效:鼻外观偏曲程度无明显改善或更为严重[4],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⑵鼻通气功能。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鼻通气功能,包括鼻塞视觉模拟量表(VAS)鼻塞评分[6](患者根据鼻塞程度进行评分,总分0~1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鼻塞程度越重)、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NOSE) [7]评分(共5个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无症状反应的评0分,轻度评1分,中度评2分,3分为症状较为严重,4分为症状严重,满分20分,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使用鼻阻力仪(GM Instruments,型号:NR6)测定150 Pa压力下鼻腔最狭窄处总阻力,即为鼻腔总阻力(RT);采用鼻声反射仪(GM Instruments,型号:A1Executive)测定双侧前两个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CA),包括MCA1、MCA2,同时记录双侧前两个鼻腔最小横截面距前鼻孔的距离(MD),包括MD1、MD2,MCA与MD均以数值较大一侧(a侧)为分子、数值较小一侧(b侧)为分母,计算MCA1a/MCA1b、MCA2a/MCA2b、MD1a/MD1b、MD2a/MD2b,并记录距前鼻孔5 cm的鼻腔容积(NV5)。⑶外鼻形态。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外鼻形态,包括鼻梁偏斜角度、鼻尖突出度、鼻额角、鼻唇角。拍摄患者正面、侧面照片,使用Photoshop 2020软件分析、处理照片,测量鼻梁偏斜角度(正面照片:下巴下点 - 眉心点与鼻尖点 - 眉心点两条直线夹角)、鼻尖突出度[侧面照片:鼻翼 - 面颊交点处与鼻尖点连接,作一条直线A,过上唇最突出点做直线A的垂线,交点为Y,鼻尖突出度为(鼻尖点至Y点距离)/(鼻翼 - 面颊交点处至鼻尖点距离)]、鼻额角(鼻根 - 额头与鼻根 - 鼻尖两条直线夹角)、鼻唇角(延面部水平作一垂直线条,鼻唇角即为鼻部后缘 - 前缘直线与垂线的夹角)。⑷鼻美观程度。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鼻整形结局评估量表(ROE)、鼻外观偏离值评估患者鼻美观程度,其中ROE量表以量化的方式来衡量患者在接受鼻整形手术后的满意度和手术效果,共6个条目,每条目0~4分,总分0~24分,总分越高说明患者对鼻外形越满意[8];鼻外观偏离值检测方法同⑴。⑸炎症因子。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3、7 d空腹静脉血5 mL,以3 5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型号:BS-1000M)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⑹歪鼻畸形患者典型病例手术前后正面、侧面照片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 x ±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统计 术后6个月,92例患者中治愈68例(73.91%)、有效22例(13.91%)、无效2例(2.17%),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90/92)。
2.2 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鼻通气功能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患者VAS鼻塞评分、NOSE评分、RT、MD1、MD2、MCA1a/MCA1b、MCA2a/MCA2b、MD1a/MD1b、MD2a/MD2b均降低,NV5、MCA1、MCA2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3 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外鼻形态、鼻美观程度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患者鼻梁偏斜角度、鼻唇角及鼻外观偏离值均降低,鼻尖突出度、鼻额角及ROE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4 患者术前及术后3、7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3、7 d患者血清PCT、IL-6、CRP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5 歪鼻畸形患者典型病例图片分析 患者女性,32岁,歪鼻畸形,2021年6月顺利完成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术前可见鼻梁向左偏斜,两侧鼻孔、鼻翼不对称,鼻唇角偏大;术后6个月取得良好整形美容效果,歪鼻形态均得到完全矫正,患者对外鼻形态、鼻通气功能均非常满意,见图1。
3 讨论
歪鼻畸形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畸形,多伴有鼻腔内结构异常,不仅影响面部形态美观,还可导致通气功能异常,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近年来,鼻外伤造成的歪鼻畸形增多,患者对矫正鼻部畸形、改善通气功能的诉求增多。因此,寻求一个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案以纠正患者外鼻形态、改善患者通气功能极为重要。
鼻中隔的头端与骨椎连接处,即鼻骨和筛骨垂直板与鼻中隔软骨的共同连接区域,这个区域被称为键石区。鼻中隔的背侧连接到鼻翼上外侧软骨,这部分软骨与鼻中隔软骨即方形软骨,构成了鼻背的T形结构,影响鼻背中1/3的形态,其位置决定了鼻中隔偏曲程度,亦是导致歪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偏曲鼻中隔矫正是功能性鼻整形成功的关键[9]。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可以通过鼻腔自然通道进行,沿鼻小柱中下1/3处作一倒“V”形切口,切口隐蔽,术后恢复时间短,且由于视野清晰,手术操作精准性提高,可以更好地切除病变组织,恢复鼻腔结构的对称性,暴露鼻尖部以利于鼻尖部整形,改善外鼻形态[10];此外,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利用去除的软骨作为移植物,鼻中隔软骨质坚硬,塑形、固定方便,更易达到鼻整形的美容要求[11]。本研究分析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效果,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且相较于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鼻梁偏斜角度、鼻唇角及鼻外观偏离值均明显降低,鼻尖突出度、鼻额角及ROE评分均明显增高,这说明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疗效较好,可改善外鼻形态与外鼻美观度。
研究显示,结构性鼻通气功能障碍患者鼻腔结构对称性与鼻塞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2]。因此,手术的重点是恢复鼻腔结构的对称性。由于鼻部空间较小,鼻骨与外侧软骨距切口位置较深,传统手术难以清晰分辨术野内的解剖结构,且由于视野限制,会导致较大的组织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法完全恢复鼻腔结构对称性,影响术后鼻通气功能。相较于以往手术中需分期进行鼻整形手术与鼻功能手术,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在矫正鼻软骨锥与骨锥的同时,还可矫正鼻中隔,并处理鼻窦、中(下)鼻甲、泪囊处问题,改善鼻通气功能;同时还可有效弥补整形科医师对患者鼻功能处理不足及术后患者鼻部支撑力不足等问题,术中利用去除的软骨作为移植物,可有效避免因植入人工材料引发排异反应,或从其他部位取骨造成损伤,也可有效改善患者通气功能[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患者VAS鼻塞评分、NOSE评分、RT、MCA1a/MCA1b、MCA2a/MCA2b、MD1a/MD1b、MD2a/MD2b均明显降低,NV5、MCA1、MCA2均明显增高,这说明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可明显改善患者鼻通气功能。
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属侵入性操作,患者术后具有一定感染风险。而临床常用的血清PCT属降钙素前肽与CRP均为反映体内感染及损伤的敏感指标;IL-6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及肿瘤发展等,其水平异常升高与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和肿瘤)密切相关。因此,监测IL-6水平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15]。鼻中隔成形术在鼻内镜辅助下操作,可获得更清晰的术野,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短时间内会产生强烈应激反应,但随着时间延长,会减轻患者鼻腔生理功能的应激反应;同时术后进行预防感染,使用抗生素也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16]。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前比,术后3、7 d患者血清PCT、IL-6、CRP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这说明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对患者炎症反应影响较小。
综上,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可显著改善歪鼻畸形患者通气功能与外鼻形态,提高鼻部美观度,同时手术创口较小,机体炎症反应较轻,可在临床推广使用。但本研究随访周期较短,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该手术方法的远期效果。
参考文献
HASHEMI S M, AFSHARI E, GHAZAVI H. Prevalence of facial asymmetry and correction methods for rhinoplasty in individuals with deviated nNose: A brief review[J]. World J Plast Surg, 2022, 11(2): 18-23.
CHEN K, ZHOU L.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 rhinoplasty on quality of lif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esthetic Plast Surg, 2024, 48(5): 847-854.
王磊, 韩玉娥, 于学民, 等. 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临床疗效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 58(4): 333-338.
王炜著. 鼻整形美容外科学[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76.
曾婉婷, 杨俊慧, 陈佳, 等. 自体软骨在外伤性歪鼻合并鼻通气障碍患者鼻整形术中的应用探讨[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 55(3): 217-220, 221, 222.
王学艳, 任华丽, 石海云, 等. 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适用性比较[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2, 19(11): 609-611.
董栋, 赵玉林, 孙亮, 等. 鼻阻塞症状评估(NOSE)量表中文版的研制[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 49(1): 20-26.
柯霞, 杨玉成, 沈暘, 等. 主客观评估在功能性鼻整形术中的应用[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 55(3): 223-229.
汤超, 许庆, 黄家英. 鼻内镜辅助下连续贯穿缝合和鼻腔填塞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24, 30(3): 81-86.
邰旭辉, 郝微微, 刘文惠, 等.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九步法标准化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军医杂志, 2022, 50(6): 608-611.
侯月婷,吴硕,徐平,等.鼻内镜辅助下同期行鼻整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重建鼻功能疗效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 2020, 29(7): 8-11.
袁晓培, 郭荃容, 耿聪俐, 等. 结构性鼻通气障碍手术前后的主客观评估及相关性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 51(12): 902-908.
王珮华, 汪涛. 鼻面部畸形行功能性鼻整形术中应关注的问题[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9, 25(2): 109-113.
傅俊, 吴玲玲, 陈少辉. 鼻内镜下同期行鼻整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或鼻中隔成形术疗效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 2022, 31(12): 61-64.
郑晓彬, 黄宇勇. 改良缝合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患者症状与炎症因子及通气功能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 2023, 27(31): 78-80.
叶凡, 高翔, 黄海年, 等. 自体肋软骨结合硅胶假体整形术与鼻中隔偏曲合并歪鼻同期矫正术对外伤性歪鼻美学改善效果的对比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2, 32(13): 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