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配戴离焦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高度近视儿童角膜屈光力及散光量的影响

2024-12-09 00:00:00陈芳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23期

【摘要】目的 探讨离焦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高度近视患儿的矫正效果,以及长期配戴对其角膜屈光力、散光度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莱尔眼科(如皋)医院收治的160例高度近视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80例。对照组患儿(80只患眼)应用软性角膜接触镜矫正视力,试验组患儿(80只患眼)应用离焦RGPCL矫正视力。两组患儿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儿配戴前、配戴6个月后的鼻侧(N)、颞侧(T)、上方(S)及下方(I)距角膜顶点1~4 mm范围内(各点以1 mm为间隔)的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以及配戴3、6个月、1年球镜度和散光度。结果 与配戴前比,配戴6个月后试验组患儿水平、垂直方位的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减少,且除T1、T2点外均表现为正屈光力(均P<0.05);而对照组患儿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未减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配戴前比,配戴6个月及1年两组患儿散光度数均呈下降趋势,球镜度数均呈上升趋势,且试验组同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配戴3个月两组患儿散光度数与球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配戴离焦RGPCL可有效改善患儿角膜的屈光力分布,有助于降低散光度数,且长期配戴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发展,提高患儿视功能。

【关键词】高度近视 ; 离焦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 角膜屈光力

【中图分类号】R7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23.0016.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3.006

高度近视主要是指近视度数较高的一种屈光不正状态,发病原因较多,主要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用眼习惯等,若不及时控制,患儿的眼球形态会出现眼轴延长、视网膜变薄等变化,不断加剧近视程度,还会导致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视力健康[1]。临床多采用角膜塑形镜、阿托品滴眼液、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干预和治疗高度近视,其中软性角膜接触镜因其质地较柔软,患儿适应性良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长期配戴会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影响角膜透明度[2]。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是基于软性角膜接触镜产生的一种角膜接触镜,目前在不规则散光、高度散光的矫正中广泛应用。离焦RGPLC利用镜片的特殊设计可暂时改变角膜的屈光力,延缓眼轴增长,以控制近视发展,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离焦RGPLC镜片的透氧性较高,可塑性较强,光学性能良好,其周边独特的离焦设计,可延缓患儿眼轴增长,控制疾病进展[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度近视儿童配戴离焦RGPCL的效果,以及对其角膜屈光力与散光量的影响,为今后临床治疗高度近视提供有价值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莱尔眼科(如皋)医院收治的160例高度近视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80只患眼)与试验组

(80例,80只患眼)。对照组中男性患儿40例,女性患儿40例;年龄9~15岁,平均(12.16±1.06)岁。试验组中男性患儿43例,女性患儿37例;年龄8~15岁,平均(11.99±1.10)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⑴符合《实用眼科学(第3版)》 [5]中高度近视的相关诊断标准;⑵近视度数≥-6.00屈光度(D);⑶年龄≥8岁且眼部发育正常;⑷均选取右眼进行分析。排除标准:⑴近视度数<-6.00 D;⑵伴角膜炎、结膜炎、圆锥角膜等眼部疾病;⑶既往有眼部外伤史或手术史;⑷伴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类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可能影响视力的疾病;⑸矫正前已配戴过其他类型的角膜接触镜或角膜塑形镜。本研究经莱尔眼科(如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儿法定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需接受眼底、角膜内皮细胞、泪液等眼科检查以全面评估眼部情况,并进行屈光状态及角膜形态检测为配镜提供参数:⑴屈光度及角膜曲率检测。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453,规格:1 mL∶托吡卡胺5 mg+盐酸去氧肾上腺素5 mg/支)麻痹睫状肌,每隔10 min点眼1次,共3次。利用电脑验光仪(日本多美公司株式会社,国械注进20152160796,型号:RC-800)进行客观验光,以屈光度值和角膜曲率作为配镜参考,每眼至少测量3次,取平均值。⑵眼轴测量。采用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海克 - 斯特莱特股份公司,国械注进20162163280,型号:LS 900)进行测量,每眼至少测定10次,计算平均值。⑶角膜地形图检查。利用角膜地形图仪角膜形状测定装置(日本多美公司株式会社,国械注进20162165197,型号:TMS-4N)采集图像,在保证患儿角膜充分暴露的情况下连续采集多次,选择成像质量最佳的图像分析患儿角膜平坦K值。

对照组患儿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矫正视力,依据患儿检查结果选取博士伦的清朗一日散光软性亲水接触镜,确认镜片参数:Hilafilcon B材料,直径14.20 mm,基弧8.60 mm。安排患儿至少适应30 min,并利用荧光素染色评估初次适配结果,重点观察眼部无调节状态下镜片是否精准位于角膜中央,保证镜片光学区全面覆盖瞳孔区域,同时镜片随眼球活动的范围需在1 mm内。若评估结果不理想,则需调整至最佳配戴效果。配戴镜片30 min后,根据角膜地形图确定镜片的光学区偏离中心在0.5 mm内。确认镜片处方无误,进入订片流程,交付时需指导患儿正确配戴、摘取镜片、日常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试验组患儿配戴离焦RGPCL矫正视力,依据患儿检查结果选取欧普康视的梦戴维GP离焦RGPCL,确认镜片参数:Boston XO材料,周边离焦设计,中央5 mm为光学区,周边5~8 mm为离焦区,周边离焦量+9~+10 D,透氧系数(DK)为58×10-11(cm2/s)[mLO2/(mL·hPa)]。嘱患儿适戴30 min,应用荧光素染色调整至最佳配戴效果,交付镜片时指导患儿配戴、摘取及日常护理方法。两组患儿均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⑴水平方位不同位点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于配戴前、配戴6个月后,应用角膜地形图仪角膜形状测定装置测定患儿水平方位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以角膜顶点为中心,向水平方向延伸,以鼻侧(N)距角膜顶点1 mm处标记为N1,颞侧(T)1 mm处标记为T1,均以1 mm为间隔,依次记录为N2、N3、N4,T2、T3、T4,每个位点均采集屈光力值,并计算水平方向每个位点与角膜顶点的屈光力差值。⑵垂直方位不同位点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于配戴前、配戴6个月后,测定患儿垂直方位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以角膜顶点为中心,向垂直方向延伸,以角膜顶点上方(S)1 mm处标记为S1,下方(I)1 mm处标记为I1,以此类推,分别记录为S2、S3、S4,I 2、I3、I4,各位点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值计算方法同⑴。⑶球镜度和散光度。于配戴3、6个月及1年,对两组患儿进行视功能检查,确定其球镜度和散光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经S-W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水平方位不同位点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比较 与配戴前比,配戴6个月后试验组患儿水平方位的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减少,且除T1、T2点外均表现为正屈光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患儿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未减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垂直方位不同位点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比较 与配戴前比,配戴6个月后试验组患儿垂直方位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减少,且各位点均表现为正屈光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患儿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未减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球镜度和散光度比较 与配戴前比,配戴

6个月及1年两组患儿散光度数均呈下降趋势,球镜度数均呈上升趋势,且试验组同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配戴3个月两组患儿散光度数与球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近距离用眼活动明显增加,青少年近视问题越来越严重。研究表明,近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屈光不正问题,其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率高达80%,且其中约10%为高度近视[6]。高度近视会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增加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等疾病的发病率,甚至导致患者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软性角膜接触镜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方法,可有效控制近视发展,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但其材质较软,稳定性欠佳,长期应用会影响矫正效果,还会对角膜造成损伤,影响角膜功能。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矫正近视的方法。离焦RGPLC是一种新型的非手术矫正手段,能够通过特殊的光学离焦设计,减少眼球周边远视离焦量,增加近视离焦量,改善高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形态和屈光力,对延缓近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配戴前比,配戴6个月后试验组患儿水平方位、垂直方位不同位点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较对照组减少,且除T1、T2点外均表现为正屈光力,这提示患儿配戴离焦RGPLC后,可改变眼球的屈光状态,使得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向正屈光力改变。分析其原因为,眼球的形态决定了角膜顶点处的屈光力较强,且近视患者的角膜周边相对顶点处呈负屈光分布,而离焦RGPCL的设计可使角膜表面屈光力分布发生改变,角膜周边的屈光力变化越大,表明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越好[8]。离焦RGPCL镜片会对角膜表面产生压力,使角膜的形态发生细微改变,且当镜片和角膜之间形成良好适配时,镜片可持续作用于角膜表面,促使角膜各位置的屈光力重新分布,进而形成更加稳定的屈光状态[9]。

本研究中,与配戴前比,配戴6个月及1年两组患儿散光度数均呈下降趋势,球镜度数均呈上升趋势,且试验组同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而配戴3个月两组患儿散光度数与球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长期配戴离焦RGPCL有助于降低患儿散光度数,控制近视发展。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离焦RGPCL镜片配戴后能够对患儿角膜表面产生特定的压力分布,此压力会导致患儿的角膜表面发生微小的变化,进而导致角膜的屈光力分布受到一定的影响;镜片特殊的离焦效应会改变角膜在不同方位上的屈光力,进而改变角膜屈光状态,能够延缓球镜度数增长,控制疾病进展[10]。同时,离焦RGPCL与患儿角膜接触后,其镜片、泪液及角膜可形成特殊的光学透镜效果,降低棱镜效应,从而有助于消除角膜散光,且镜片的质地较硬、透氧性较高,不仅能够维持矫正效果,还有助于维持角膜的正常生理代谢[11]。

综上,配戴离焦RGPCL可有效改善高度近视患儿角膜的屈光力分布,降低散光度数,且长期配戴可延缓近视发展,有助于提高视功能。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考察角膜厚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后续应针对上述不足深入研究,为临床防控近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罗欢, 孙旭芳.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高度近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5): 699-705.

董亚慧,侯杰,张静,等.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患者角膜透明度的影响[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4): 344-350.

姜俭, 徐菁菁, 徐丹, 等. 长期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形态的影响[J]. 中国医师杂志, 2019, 21(10): 1520-1522.

李盼,张学辉,黎彦宏,等.配戴离焦RGPCL对高度近视儿童角膜屈光力及散光量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 2023, 23(1): 132-137.

刘家琦, 李凤鸣, 吴静安, 等. 实用眼科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92-94.

王雪, 吕洋. 近视的危险因素、并发症及预防性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J]. 眼科新进展, 2024, 44(7): 564-571.

陈君虹, 陈思萍, 潘雅丽, 等. 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配戴后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其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1, 23(6): 427-433.

邱明忠, 邹美波, 赵晨皓, 等. 多焦点近视离焦眼镜联合阿托品滴眼液对轻中度儿童近视的治疗效果[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4, 39(8): 1114-1117.

李秀红, 王卫群, 吕勇. 配戴硬性高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圆锥角膜的效果[J].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2, 44(9): 680-685.

WALLINE J J, WALKER M K, MUTTI D O, et al. Effect of high add power, medium add power, or single-vision contact lenses on myopia progression in children: the blink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20, 324(6): 571-580.

刘雪芬. RGPCL与框架眼镜对高度近视和散光的矫正效果[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0, 22(7): 53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