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园建设背景下乡村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12-09 00:00:00刘亮赖博爱
新农民 2024年32期

摘要:乡村人才培育是事关大花园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当前,浙江省丽水市在乡村人才培育工作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培育内容失衡、针对性不强和有效性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优化培育质量、创新培育模式、拓宽培育平台、具象化培育成果推广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乡村人才培育路径,为大花园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人才;培育

目前,丽水市重点围绕花园乡村环境营造、乡村业态经营、乡村治理提升三大方面,实施花园村庄建设、花园田园建设、花园风情带建设、闲置资源激活、“两进两回”、经营乡村、“消薄攻坚提升”、花园乡村“五治”八大专项行动。其中,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是加强人才培育,丽水市围绕建设工作核心业务,借助高等院校、乡土人才等资源,培养花园乡村设计师、营造师、运营师等队伍,设计开发花园乡村创建培育课程体系,提高市、县人才培育的系统性,全力打造一支花园乡村创建明星村干部队伍。在此大背景下,结合丽水大花园建设战略要求,如何强化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全面激活大花园建设人才引擎,成为本文的出发点。

1 乡村人才培育现状

1.1 主抓乡村运营人才培育

在大花园背景下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乡村运营已成为一个热词,以乡村运营为切入点,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和实践共同富裕道路,“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鼓励创新,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按照全市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链类型,将具有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乡村运营人才聚合在同一产业链条上,高效配备产业链专家团队,市农业农村局提供政策指导,与市级农业产业链工作机制形成有效联动,不断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堵点难点,发挥乡村运营人才在产业链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1]。其中的典型案例如丽水莲都区下南山古村落建设,通过租赁模式将商业经营的活力注入下南山村,作为资源入股保底分红,分红收益由村集体与村民按三七比例分成。在古村落的保护、活化与利用上,与莲都区政府共同探索并实践出“下南山模式”,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政府、企业、高校、村集体和农户多方共赢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新模式,将下南山建设成为国内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典范。在乡村运营人才的抱团发展下,能够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各项资源,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发展,提高整体生态生产效率和质量。

1.2 “农三师”培育和激励政策同推进

在大花园新发展阶段,作为共同富裕任务最重、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需求最为迫切的地区,丽水市正着力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全面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农三师”人才是丽水市农业农村人才科技队伍建设的中坚力量,最新管理办法中特别指出,选拔培养丽水“农三师”人才在“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山区样板”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提供推动新动能作用。丽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引、关爱、服务丽水“农三师”人才,新入选高级“农三师”的人员由市委人才办和市农业农村局联合颁发证书和牌匾,一次性资助由2万元提升至3万元,入选5年内享受丽水市E类人才待遇。新增金牌“农三师”,由市委人才办和市农业农村局联合颁发证书和牌匾,当选5年内享受丽水市D类人才待遇。新办法深耕细作“人才沃土”,提高最有吸引力的待遇条件,加速打造最优“农三师”人才生态,为丽水市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集聚效应。目前,以“丽水农师”为首的“1+X”农村实用人才品牌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助推了丽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3年位居浙江省首位,丽水市“农三师”一头链接农村人才,一头链接产业发展,对外输出“丽水技术”,为丽水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8e7e0adb881d0581881d84d1a79a98a20103ea3c434c601f580d4a4fbf40fd9c

2 大花园建设背景下乡村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丽水市大花园乡村创建大推进行动方案实行以来,乡村人才振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笔者对全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调查,发现在培育组织、培育服务、跟踪反馈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2.1 培育内容失衡

随着大花园建设的推进,对交叉融合性学科的需求日益增长,人才培育面临低端价值链转移和高端价值链回流的“双向挤压”,乡村群体的素质调整和提升迫在眉睫[2]。丽水基于自身优势,对标国际一流的乡村建设发展和治理经验,不乏出现花园乡村建设的特色做法,如缙云县联丰村从“脏乱差”到花园乡村的美丽蝶变,诸如此类的农村改革极大激发了乡村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但也凸显了乡村需求与乡村人才产业的断层,大花园建设强调所需的地方特色和生态文明,与相应的乡村人才及产业的不平衡,需要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目前高级别水准的培育较少,接受过培育的学员技能水平缺乏创新性与可迁移性,在人才结构转型面前无竞争优势,导致花园乡村建设等还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资源优势。

2.2 培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升级版,高素质农民包含了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人才、农村科技人才等三类乡村建设专业力量,他们是再造乡村体系的核心力量,是推动大花园建设、大花园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的主要参与者。在面向农民群体的培育方案,虽然主要内容还是结合农时、农事为农民提供针对性的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技能训练,但短期的课程,虽然多处涉猎农、林、渔、牧等,都浅尝辄止,并未做到结合农民自身擅长领域有重点地针对指导、规划,在快速变化的大花园建设领域,对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需求尤为突出,培育还未充分激发高素质农民的潜力,其生产、经营仍处于较低水平。

2.3 培育的可持续质量反馈仍需要加强

在众多部门的支持下,现如今各项培育工作虽然颇具规模、数量可观,但是政府补贴发放落实结果并不足以体现培育效果和创业成果,培育结业之后农民所获技能是否落到实处,是否具有指导作用,是否成功获得相应效能,成功后的可持续规划并未纳入过程监督考核指标,培育成功数据作为典型案例化为成果输出的力度较小,成绩说服力、培育的有效性和反馈满意度有待加强[3]。

3 大花园建设背景下乡村人才培育的优化路径

3.1 人才培育模式精细化

自觉担当“大花园建设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建立乡村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打造一支适应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一是订单式精准培育。针对大花园背景下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技能,链接高效展订单定向委培。二是小班教学精英培育。制定人数不多于30人的“精细”雁阵培育计划,分类型、时段进行长期培育,既发挥出“头雁”“成雁”的引领作用,也重点对“中雁”“青雁”“雏雁”进行培养,实施以乡村人才为根本的因材施教策略。三是“1+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践行“培育证书+若干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工作,将乡村治理“1+X”证书制度与乡村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融合,形成“双证衔接、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人才培育务实化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过来学”和“送上门”相结合,分类施策。通过派驻专家型“驻村第一书记”“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到偏远山村传授技术技能。在山村建立“两进两回”乡村振兴工作站,定点帮扶,提升干群技术技能。同时,深耕培育基地、师资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务实”建设[4]。

一是共建共享实践基地。高校与地方紧密合作,根据办学特长优势互补,挖掘典型村内群众服务中心,共富工坊等进行精品资源,和多家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成校企、校村、校社教学服务模式。二是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乡村人才培育的讲师经纪人制度,明确讲师经纪人的责任主体和协同方案,将讲师资源落实精细化,组织跨学科领域师资力量联合攻关,打造一线师资教学平台。三是课程体系建设。统筹省内外重点大学的优质培育教学资源,将实际需求融入课程设计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人才需求,开发特色课程和实践项目,完善培育课程体系,提前做好培育批次的统筹和培育覆盖率的计算,保障市级和县级资源的均衡,建立培育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培育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培育课程体系。

3.3 人才培育平台联动化

围绕丽水山区“5+5”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聚焦五大生态工业主导产业,创新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联动推进新型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山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是以乡村经营人才为主体的乡村产业发展组织联盟,该联盟的宗旨是建立联盟成员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平台,促进产业合作与共享机制的形成。可以根据村社党建、村社规划、村社文化建设等情况,把乡村人才分成村社党建联盟、美丽乡村建设联盟、村社文化联盟、村社规划联盟等。政府或高校根据需要聘请相关专家送教下乡指导工作和学习,各联盟组同学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联盟的成员基本上都拥有自身的发展产业经验和技能,本身就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联盟则起到了促进资源分享与合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或高校可以通过联盟为学员提供长效教学支持服务;另一方面,联盟成为学员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来源,直接惠及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培养乡村技能培育联合品牌意识,推进“1+N+X”协同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培育探索与实践研究共同体工作。以指定专业高校为主体“1”,各产业优势技能学科为支撑“N”,联合共同体成员单位为“X”,构建互建互联、协同创新的“跨市、县、乡融合”乡村人才技能培育矩阵,统筹阵地资源、师资力量等打造技能培育品牌,共推技能大学习、素质大提升、服务大优化。三是依托现有平台,扩大资源融通。如丽水市目前已有或在建平台——丽水农民学院、乡村干部技能学院、中国农遗良品研究院等,立足大花园建设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度融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有计划地在“走出去+请进来”的资源流动模式下,扩大教育培育范围,激活多元教学方式,在对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人力资本打造中挖掘高质量发展的优秀案例,提炼山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总结。

3.4 人才培育成果具象化

深耕人才培育成果具象化,将教育和培育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是实现人才价值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

一是讲好培育学习小故事。每年择优启动若干花园乡村类培育项目,以此为启点,合力提炼促进产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拓展经验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品牌,形成案例集或者年度报告拓展影响力[5]。二是打造宣传队伍。一方面,融媒体快速发展,打造一支视频影像队伍,做好乡村人才典型事例的传播者和记录者,有意识地积累图片影像素材,留下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宣传作品;另一方面,为乡村人才提供各类展示平台,让乡村人才能懂会说,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政策引导和激励。着眼激发乡村人才学用技能的内生动力,探索完善技能提升与组织激励挂钩的工作机制。比如分级分类开展赛比交流,探索乡村人才学用情况和个人做法,不断推动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4 结语

大花园建设是浙江省响应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2018年以来,丽水努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标杆、“诗画浙江”鲜活样板,大花园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在丽水推进大花园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乡村人才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提高产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大花园建设”为乡村人才的培育注入了新的动力,借助“大花园建设”的东风,持续打造山区高质量发展丽水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丽水经验,发现、培养、储备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服务优的乡村人才,形成具有高显示度的典型培育案例,在做精做细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拓宽农村发展的生态空间,找准发力点,构筑丽水乡村美丽大花园建设人才供给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顾颖瑶.高职院校乡村人才培育的对策研究[J].活力,2023,41(24):184-186.

[2] 谢惠芳,洪丽彬.适应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乡村产业紧缺人才培育研究[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3(2):216-218.

[3] 金松,金一朵.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的优化措施[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3(2):219-221.

[4] 湄潭县委组织部.湄潭县:“13124工作机制”培育乡村人才(上)[J].贵州农机化,2023(4):2+65.

[5] 魏彦梅,丁燕,肖敏,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究[J].南方农机,2023,54(24):113-11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