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深入剖析其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管理的路径措施。通过对当前法律法规、技术应用、管理架构等现状的梳理,揭示安全意识、技术防护、人员管理和应急响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保障农村不动产信息安全,推动该项登记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农村;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策略
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手段的引入虽提升了登记效率和管理效能,但也使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1]。农村不动产信息涉及农民的重大财产权益,其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关乎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 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现状
1.1 法律法规与政策环境
1.1.1 国家层面立法
国家出台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不动产登记的基本原则、程序和信息管理等方面做了规定。其中,虽未完全针对农村不动产信息化安全的专门条款,但在信息保密、合法使用等方面有原则性要求,为农村不动产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上位法依据[2]。这些法律强调了对不动产登记资料的保护,禁止非法泄露和篡改。
1.1.2 地方政策补充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法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补充政策。部分地区对农村不动产登记信息安全管理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要求,如对信息存储设备的物理安全防护标准、网络接入的审批流程等,进一步细化了安全管理的规则。
1.2 技术应用现状
1.2.1 数据加密技术
在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化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数据加密技术。对于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不动产信息,如房屋产权信息、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等,通过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护[3]。对称加密用于对大量数据的快速加密,非对称加密则用于密钥交换和数字签名,确保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机密性。
1.2.2 身份认证技术
多因素身份认证技术得到应用。除了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方式外,还引入了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动态口令等技术。例如,在农村不动产登记窗口工作人员登录系统时,需同时输入密码和进行指纹验证,大大提高了系统登录的安全性,防止非法用户冒用工作人员身份访问系统。
1.2.3 访问控制技术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被广泛应用。根据工作人员的不同角色,如登记员、审核员、管理员等,分配不同的系统访问权限。登记员只能进行基本的信息录入和查询操作,审核员可以对登记信息进行审核,管理员则具有系统配置和用户管理等高级权限,有效限制了对农村不动产信息的非法访问。
1.3 管理架构与运行模式
1.3.1 组织管理架构
在国家、省、市、县等各级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中,建立了信息化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一般设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科室或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信息化安全工作。在基层的乡镇不动产登记站,也有专人负责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安全管理,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管理体系。
1.3.2 运行与维护模式
建立了定期的系统巡检制度,工作人员对农村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的硬件设备、软件运行状态、网络连接等进行检查。同时,对于系统故障和安全事件,有相应的报告和处理流程,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在数据备份方面,采用了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可恢复性。
2 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意识层面
2.1.1 基层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基层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繁忙时,可能为了图方便而忽视安全操作规程,如在未进行安全检查的情况下使用外部存储设备连接工作电脑,增加了病毒感染和数据泄露的风险[4]。另一方面,一些工作人员在处理农村不动产信息相关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数据时,缺乏保密意识,随意放置文件或在非安全环境下讨论敏感信息。
2.1.2 农民群体对信息安全认知缺失
农民作为农村不动产的所有者,对其不动产信息在信息化管理下的安全风险知之甚少。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房产、土地等信息在登记过程中是如何被保护的,也不了解如果信息泄露可能带来的危害。这种认知缺失导致农民无法积极参与到信息安全保护中,甚至可能在不经意间泄露自己的相关信息。
2.2 技术防护层面
2.2.1 系统更新与兼容性问题
农村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在更新方面存在滞后现象。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兼容性要求,更新安全补丁可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一些老旧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可能无法支持最新的安全更新,导致系统存在已知的安全漏洞[5]。同时,不同地区使用的信息系统版本可能存在差异,进行统一更新和维护时面临困难。
2.2.2 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挑战
随着新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在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中的逐步应用,新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安全性需要重新评估,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可能变得模糊。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挖掘农村不动产数据价值的同时,也可能因数据挖掘算法的不当使用导致信息泄露,而且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分析增加了数据被攻击的目标性。
2.3 人员管理层面
2.3.1 权限管理混乱与滥用问题
在农村不动产登记信息化系统中,权限管理存在漏洞。部分工作人员的权限设置不合理,存在权限过大或交叉的情况。例如,一些基层登记人员可能同时拥有信息录入、修改和删除的权限,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增加了信息被恶意篡改或误操作的风险。此外,由于人员变动频繁,权限调整不及时,可能导致离职人员仍保留部分系统权限。
2.3.2 人员培训与素质参差不齐问题
不动产登记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信息化安全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差异。新入职人员可能缺乏系统的培训,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操作和维护知识不足。而老员工可能对新的安全技术和理念接受较慢,无法有效应对新的安全挑战。这种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整个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
2.4 应急响应层面
2.4.1 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现有的农村不动产登记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往往是通用性的,缺乏针对农村不动产信息特点和农村工作实际情况的具体内容[6]。例如,在预案中对于农村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对信息系统的影响考虑不足,对于网络攻击导致的信息泄露在农村环境下的应对措施不够详细,使得在实际发生安全事件时,难以按照预案有效执行。
2.4.2 应急演练不足与效果评估缺失
应急演练在农村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安全管理中未得到足够重视。演练次数少,且演练场景设置简单,无法真实模拟复杂的安全事件。同时,缺乏对应急演练效果的科学评估机制,无法准确发现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导致在实际面对安全事件时,工作人员应对能力不足。
3 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策略
3.1 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与宣传
3.1.1 开展多层次培训活动
针对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信息化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意识培养等方面。培训形式可以采用集中授课、在线学习、现场演示等多种方式[7]。例如,邀请信息安全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网络攻击的常见形式和防范方法;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安全培训课程,方便工作人员随时随地学习;在工作现场,由技术人员演示安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流程。
3.1.2 加强对农民群体的宣传
通过多种渠道向农民宣传农村不动产信息安全知识。利用乡村广播、宣传栏、宣传手册等传统方式,以及微信公众号、乡村电商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向农民普及不动产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泄露的危害和防范方法。例如,在宣传手册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介绍如何保护个人不动产信息,在乡村广播中定期播放信息安全提示。
3.2 优化技术防护措施
3.2.1 建立灵活的系统更新机制
制定详细的农村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更新计划,充分考虑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在更新前,进行充分的测试,包括在模拟农村工作环境下的硬件和软件兼容性测试。对于无法支持更新的老旧设备,逐步进行升级或替换。同时,建立与系统供应商的密切沟通机制,及时获取安全补丁和更新信息,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3.2.2 应对新兴技术安全挑战
对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农村不动产信息安全,与云服务提供商签订严格的安全协议,明确数据所有权、访问控制和安全责任。加强对云存储数据的加密和监控,定期评估云计算服务的安全性。在大数据分析方面,采用隐私保护算法,在挖掘数据价值的同时保护农民的个人信息。建立数据使用审计机制,对大数据分析的操作和结果进行审计,防止信息泄露。
3.3 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
3.3.1 规范权限管理流程
对农村不动产登记信息化系统的权限进行全面梳理,根据工作人员的岗位和职责,重新设计权限分配方案。建立严格的权限审批制度,任何权限的授予、变更或撤销都需经过多层审批。采用自动化的权限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权限的使用情况,对异常权限操作进行预警和记录。
3.3.2 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体系,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和老员工的知识更新培训。入职培训应涵盖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安全知识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知识更新培训则根据新的安全技术和业务发展需求,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如网络安全技术培训、新的不动产登记政策与信息化结合的培训等。同时,建立人员培训档案,记录工作人员的培训情况和学习成果。
3.4 健全应急响应机制
3.4.1 细化应急预案内容
根据农村不动产登记信息化的特点和农村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安全事件,如自然灾害、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制定详细的应对措施。在预案中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应急处理中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包括事件报告的途径和要求、应急处理小组的组成和分工、数据恢复和系统重建的方法等[8]。
3.4.2 加强应急演练与评估
增加应急演练的频率和强度,模拟各种复杂的安全事件场景,如黑客攻击导致的系统瘫痪同时伴有数据丢失、自然灾害造成的信息系统硬件损坏等。在演练后,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响应速度、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团队协作等方面对应急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结语
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保障农村不动产信息安全和登记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通过对现状的深入分析,我们明确了在安全意识、技术防护、人员管理和应急响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实施一系列针对性的完善策略,包括强化安全意识、优化技术防护、加强人员管理和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化的安全水平,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这一安全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挑战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欧志安.“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科学与信息化,2022(2):110-111.
[2] 刘轩.广东省“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J].智能城市,2023,9(7):51-54.
[3] 刘轩,梁庆发,黄健庭.省级不动产登记信息化中台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3,46(9):107-110.
[4] 于晓丹.大数据背景下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J].中国房地产业,2020(14):286.
[5] 周纲鑫.基于GIS的“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测绘技术装备,2022,24(2):114-119.
[6] 宾元菲,黄琼秀,罗晓梅.广西不动产登记全区通办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南方自然资源,2022(8):63-66.
[7] 吴佳,汪洋,徐佳,等.南京市房产交易备案与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J].现代测绘,2020,43(z1):81-84.
[8] 王军,冯永玉,高洁,等.山东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设计[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2(8):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