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连环画”实践活动集数学、语文及美术活动为一体,凸显跨学科学习特点。依据课标,解读“数学连环画”实例内涵,为有效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基于学生,把握“数学连环画”活动学情,使主题活动更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细化视角,设计“数学连环画”学习活动,从把握连环画核心特征到理解数学本质属性,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活动;数学连环画;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结合多学科知识技能,关注学科间、知识间以及技能与思维间的关系,进而收集新信息、开拓学习新方法[1]。小学数学学习中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课程统整、有助于优化育人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附录中的“数学连环画”,是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例。所谓“连环”,意味着持续行动,也彰显着一种模糊学科固有边界线的综合探究。由抽象的学数学,到形象地“画数学”,把“思维”涂满颜色,过程意蕴十足,空间丰富多彩。新课标中对这些实例仅提供了活动主题、内容和建议,这就需要我们将“理想蓝图”转化为“具体行动”,并在具体可感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数学连环画”具有“文字少而画面丰富”的特点,因而能够达到以图悦众、以图制胜的效果。以“数学连环画”为主题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应该基于新课标,解读“数学连环画”内涵,确定活动目标与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该实例。
(一)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学业要求
新课标对“数学连环画”的内容要求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所学记录自己有意思的经历,或表达一个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小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你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印证生活的道理。学业要求为: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记录一段经历,能在一些辅助性资料或生活经验的支撑下编写数学小故事,还能比较清楚地表达数学连环画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这样的内容和学业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恰恰是挑战,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主题活动与学科能力的关联
数学连环画由于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所以还需要具备语文与美术能力,由此,数学、语文、美术学科之间形成了交集与融合。低年级学生钟情于绘本,因而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编写能力,现在则需要更多学科融合进行数学知识的表达。实施活动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强调这些关联,有助于学生提前做准备。当思维融入画中,当故事情节与数学知识相互勾连时,便会演绎跨学科学习的精彩。
新课标将“数学连环画”定位于第一学段是有用意的。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学习特点。教师所能做的就是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让学习适合于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和相关经验,而不是无视学生学习起点。基于学生原有的“底子”开展较有针对性的跨学科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就数学学科而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技巧,能够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思考,能够做到学用结合。从语文学科而言,学生阅读过一定数量的绘本,善于通过画面的“所见”去弥补文字上的“所不见”或所隐藏的内容,善于交流故事乃至于善于创编故事。从美术学科而言,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绘画经验,能够用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如此,“数学连环画”创编活动在小学二年级实施是切实可行的。
但是,让低年级学生通过“方圆构筑世界”还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学习方式。比如,要求学生通过思路建构、猜测验证、调查访问、操作体验、探究分析及实验论证等,在个人思考、合作交流和分享互动中展开学习[2]。这些都符合二年级学生“做中学”的学情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放权,让调查权、合作权、体验权及模拟权等都属于学生拥有,以此让跨学科活动落到实处。
细化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视角,有利于夯实活动质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问题性”[3],那么,如何体现这“三性”呢?我们采取“碎整”结合的方式设计“数学连环画”学习活动——既注重单元规划,又注重课时视角,促使活动有序、有重点突破、有整体把握。
(一)单元视角整体规划主题活动
跨学科学习最忌碎片化学习,注重大单元整合理念。“数学连环画”主题活动也是如此,应该通过单元视角整体规划主题活动,整体设计4个课时,课与课之间有衔接、有呼应、有进阶、有回笼。
尽管二年级学生喜欢绘画且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进一步细究,发现他们擅长于描绘单一情境,而弱于表现连续性情境,谈不到熟稔地运用分格形式描绘“连环画”。基于此,我们设计的四课时起始阶段(第1课时)从“了解连环画”开始,在“连环画”的特色与基本结构方面下功夫。毕竟连续创作有联系的多幅“数学连环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既是首次,也是难点。
第2课时组织学生进行感知与创作。前提是让学生理解连环画内涵,尤其理解分格形式的重要性,理解画面连续性及彼此关联的特点。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如何融入数学元素,理解此次的连环画内容并非随意而为之,而是基于数学、印证数学、应用数学。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创作,使之包含数学元素,并做到趣味性强、可读性强,能够凸显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素养。
第3课时聚焦于“细化、美化、分享”这一环节,注意从一些细节入手,让学生的连环画更美观、更有质量,更能演绎精彩的数学故事。
第4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或通过展板、或通过投影仪、或通过自媒体上传,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与自豪感。4个课时环环相扣,步步相连,螺旋上升,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和真实性,促使学生向跨学科学习的深处挺进。
(二)课时视角精细设计主题活动
上述从单元视角出发的设计只是一个整体框架,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课时之中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设计。以第2课时为例,教师设计如下环节。
1.视频引入,激发兴趣。教师播放相关微视频,主要指向学生以前创作的绘本,也可以是数学报上的连环画,可以是自媒体中见到的感兴趣的画面,以情境化与形象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2.观察分析,了解连环画。首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连环画的基本元素。可出示一组连环画让学生观察后进行互动交流,主要分析新特点、新内容。通过交流,学生了解到这组连环画中的数学元素,意识到不能纯粹地欣赏画面,还要带着数学问题去思考,从中得到启发,拓展思维边界,提升数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一组新的连环画,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连环画的理解。
3.小组合作,创作连环画。因为创作的是“数学连环画”,所以相关数学知识的呈现不可或缺(见图1)。针对“数、形、量”,学生有了可依靠的支架,故事情节就有了方向与重点。初稿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在欣赏的基础上提出修改建议,进一步优化作品,做到以图悦众、以图制胜,有启发性与创新性。此环节重在解决“画”什么,力争做到画之有“物”,并且形象生动,容易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4.分享交流,表达连环画。大屏幕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或其他学生给出完善作品的建议,给予学生再创作、再修改的机会,使作品更完美。之后,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作品,演绎自己理解的数学故事的精彩,体会连环画的魅力,提高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表达数学概念的能力。
huqDznI1gjGOe5aRVtG60Q==5.总结回顾,感受价值。引领学生总结跨学科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既包括成功的喜悦,又包括成败得失,内化活动过程和方法,体会“数学连环画”以及“画数学”的意义、价值与魅力,意识到跨学科学习的多重功效,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画数学”,演绎新的精彩。
总之,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组织“数学连环画”跨学科主题活动,对于师生而言都是挑战,但值得一试。我们有理由相信,从初步感知到深刻感悟,从“看中悟”到“做中学”,从各自为政到多种教学资源的融合,从把握连环画核心特征到理解数学本质属性,学生的综合素养必将得到提升,数学能力必将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衎,曹一鸣.综合与实践:从主题活动到项目学习[J]. 数学教育学报,2022(5).
[2] 王艳玲,吴正宪,马云鹏.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42.
[3] 仇燕萍.第一学段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实践探索:以课标实例“数学连环画”的课堂实际转化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2024(5).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