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黄河文化大单元教学课例实践探析

2024-12-08 00:00:00满建利李艳娟李娟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11期

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从初中地理渗透黄河文化的必要性出发,以课例为载体,选取典型地理区域,设置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项目实验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实现地理教学与黄河文化的融合与渗透,增强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知,传承黄河文化,坚定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自信,弘扬黄河文化,引导学生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态文化;黄河文化;大单元教学

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1]。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范围内,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引导师生认识和传承黄河文化,是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一、初中地理渗透黄河文化的必要性

(一)落实新课标理念,活化地理课程之急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系统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新课标指出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素材[2]。“黄河”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仅“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这一节内容,在传统的课堂授课过程中难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活化地理课程,讲好黄河故事,为推动黄河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顺应文化育人导向,坚定文化自信之需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虽然是根植于黄河流域的地域性文化,但在长期的发展和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给予周围的多元文化以深刻的影响。黄河文化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中具有统领地位,我们应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三)弥补黄河文化认知,提升文化自信之路

通过课例深入开发黄河文化价值,弥补师生对黄河文化认知的缺失,对于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化、提升师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意义重大。

二、黄河文化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

本教学内容整合鲁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下两册相关内容,以大单元概念:“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统领教学,其中涉及七年级上“河流”部分,七年级下“黄土高原”“高原湿地-三江源”“可爱的家乡-山东”。其中选取典型地区,青海省、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和山东河段,分别位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河段,将三个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成效联系起来(见图1),体现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认识黄河文化中新中国生态文化建设新成就,坚定文化自信。

三、初中地理渗透黄河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课标,依标定标,教学有方向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梳理出与本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学情,研制出教学目标(见表1)。

(二)创设情境,整合资源,设计探究学习活动

以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考察为背景,一境到底。引导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及探究欲望。

环节一:源头青海担重任,走出生态发展路

自主学习活动:地理视角看现象,你问我答

以2016年习总书记青海省考察为背景,出示青海省位置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太阳能发电板图,青海绿色发展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出发从图文资料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并上台展示,教师及时点评、补充与点拨。学生通过读图文材料,从中提取地理信息,涉及三江源地区为什么称为中华水塔、青海绿色发展的优势等问题,用地理的语言描述现象,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学生观看视频《青海绿电点亮东部万家灯火》,认识青海生态建设新成就。当地清洁能源的开发,不仅获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且辐射到我国东部地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环节二:宁夏平原续新篇,打造富宁新名片

自主学习活动:读图文材料,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图文材料: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的相关资料,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带大陆性气候图,宁夏银川贺兰山西夏区局部区域图。

提出问题:

1.读图,从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说明西夏区发展葡萄种植业的优势。

2.读材料说一说葡萄种植给当地带来哪些生态和经济效益?

3.为宣传宁夏葡萄酒,请为其设计一条广告标语。

通过问题链引领,学生分析解答问题,学生感受到对大自然利用与开发,需要因地制宜,合理适度,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效果。本活动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黄河上游生态建设成就,并渗透人地协调观念。

环节三:黄土高原展新颜,唯见黄土披青衫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了解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前后遥感对比图)。习近平总书记欣然凝望,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正披着绿装,一派生机盎然。

语言过渡环节,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探究黄土高原不再黄的原因。

实践活动:学生开展水土流失模拟实验

提出问题:

1.两组实验,在治理泥沙方面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2.你对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还有哪些妙招?

探究实验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在准备以及操作实验的过程中,锻炼了利用信息技术和观察实验过程的能力,提升语言与表达能力以及地理实践能力。

角色扮演:“生物学家”解读植被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实物演示,从生物学角度解读植被(根系、茎叶等)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实现跨学科交流与学习。

角色扮演活动,利用跨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多学科解读植被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观看视频了解建国后,我国水土综合治理新成就,增强民族以及国家自豪感。

环节四:齐鲁大地黄河入海处,生态绘蓝图

合作探究活动:认识黄河入海处生态建设新成就

出示:山东地理位置图和东营黄河三角洲范围图,黄河三角洲生态建设现状资料。

提出问题:

1.读图和材料,说明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2.结合黄河上中下游的生态治理措施,说出近70年黄河极少出现决堤的原因。

3.根据材料3,从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解释高青被称为淄博的“鱼米之乡”的原因。

回归家乡,进行乡土地理的学习,了解黄河对家乡区域发展的影响,认识黄河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性,整体上认知生态环境是系统的整体,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创新作业,理论链接实际,落地核心素养

学生家乡所在地位于黄河下游高青安澜湾,60年前安澜湾洪水灾害常发,近年来安澜湾生态状况良好,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已成为区域内人们休闲旅游好去处。作业一:利用周末开展安澜湾研学活动,通过实地走访附近居民和网上查阅资料的方式,调查60年前安澜湾洪水常发的原因,完成调查报告;作业二:近年来安澜湾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利用周末开展安澜湾研学活动,利用手机记录你发现的不文明和危害当地生态安全的行为。请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出发,给景区管理人员和游客提出一些建议。

四、初中地理渗透黄河文化的教学反思

(一)立足区域认知,认识黄河文化区域性

黄河从青海发源,山东入海,黄河文化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印上了区域性烙印,如要深刻理解认识黄河文化,需从黄河流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出发,以新课标为指导,深挖地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选取典型案例,立足区域特征,传承黄河文化。

(二)开展跨学科教学,丰富黄河文化的内涵

开展跨学科教学是地理课程性质的使然,也是深刻认识与传承黄河文化的必然。黄河文化的产生、丰富以及发展,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这些文化价值的背后蕴含着不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其他学科视角,解读黄河文化内涵,开展“地理+”课堂。例如在了解黄河各河段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中,可结合生物学知识,从生物学角度认识植被对环境治理的作用。

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孕育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3]/。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要与时俱进地发扬黄河文化,发展黄河文化,让黄河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进的精神源泉。

参考文献:

[1] 本报记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2020-09-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3] 张占仓.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J].中原文化研究,2021(6).

课题项目: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学专项课题“初中地理渗透黄河文化的主题案例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HHZX249)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