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信息化教师队伍 创建孵化式发展路径

2024-12-08 00:00:00赵枫乔伟男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11期

摘要:大庆实验中学积极响应新时代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要求,通过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创新孵化式发展路径、实施订单式教师培训,以及开展多元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依托美师优课教学平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方案。多元活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也推动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信息化素养;教师队伍建设;孵化式发展;订单式培训;项目式学习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时代下教师不可或缺的核心专业素养,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培育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能力不仅彰显了教师在技术运用与教学融合方面的深厚底蕴,更是引领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1]。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传统教学方面,而对于教师如何利用智慧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尚显不足[2]。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是人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一直以来,大庆实验中学坚持以智慧校园硬件建设为生长点,以美师优课教学平台为着力点,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为落脚点,以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为突破点,打造信息化教师队伍,创建孵化式发展路径,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一、顶层设计,打造信息化教师队伍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传统的教学情境逐渐演变为信息化的教学情境,教育观念、理论、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都在随着信息化发展而发生变化。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关键要素之一,信息素养亟待调整与升级[3]。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我校形成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整体设计思路:领导挂帅、课题牵引、专家指导、骨干先行、跟进培训、全员参与。

(一)校级领导提供顶层设计

领导挂帅指的是校级领导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亲自包联学科,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利用赛前培训会、赛后总结会、学科研讨会等场合,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向全校教师阐述“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学校应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凝练出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特点的“智慧课堂”教学流程。高位谋划,多措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二)注重专家指导与课题牵引

专家指导和课题牵引为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专业引领。学校邀请江南大学陈明选教授、各学科省市教研员与我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共同组成项目专班,在国家级课题“理解视域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应用研究”的牵引下,在专家团的跟进指导下,探究构建了互联网环境下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教学创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见图1)。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层层传导、不断孵化,骨干教师勇于实践,形成校本经验,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跟进培训,逐步实现由外请专家指导过渡为校本自主培训,打造出校内信息化研究团队,形成了校级带科级、科级带组长、组长带骨干、骨干带组员的层级传帮带的团队架构,建立起以上率下、上下一致的常态化研究机制,逐步达到全员参与。

二、精准规划,创建孵化式发展路径

在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过程中,我校依据教师年龄结构、信息素养基础、工作岗位职责等不同特点,创建了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孵化式培养路径。

(一)引进智慧教学平台,形成信息化学习机制

2018年,我校引进智慧教学平台,实现课堂三屏联动,开发出随时推送资源、发起教学检测、智能批改反馈、成绩统计分析、生成错题档案等多种功能。部分教师积极实践,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手段,协助技术人员不断开发和优化平台功能,在教师中形成了信息化学习的潮流。

(二)以教学大赛为依托,实现精准教学转变

为激发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我校于同年举行第一届智慧课堂教学大赛。活动历时4天,9大学科的45位教师展示了精彩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优质课。参赛教师来自3个年级,每个学科1—2人。这些教师信息素养水平高,技术知识接收快,动手操作能力强,被称作“种子教师”。“种子教师”熟练应用教学平台,全方位构建“课前微课导学、课堂互动探究、课后个性辅导”的全流程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大赛中展示出的基于全过程教学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使得基于经验的传统教学向基于实证的精准教学转变。

赛前,外请专家及校级领导成立专家团,指导当时的种子教师团队开展理论学习、形成教学方案,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及教学实践。专家团针对种子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跟进式指导,形成修订方案,种子教师团经过多轮打磨,蜕变成长为种子小专家团。

(三)落实师徒负责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组内教师在全程观摩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平台强大的功能和技术支撑的魅力,也开始主动学习和实践。借此契机,我校落实师徒负责制。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师父负责指导青年教师业务成长,但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青年教师负责指导师父操作设备。此外,种子小专家团教师在教研组内担任备课小组长,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中担任发言人,在主题培训和学术沙龙中担任主讲人,指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力促全员参与。

为加快教师更新观念步伐,我校举行第二届智慧课堂教学大赛。本届参赛教师来自青年教师团队,他们在种子小专家团的指导下,依托教学平台,智慧升级课堂环境、智慧重构课堂教学、智慧优化学习历程、智慧发展教学评价,实现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过程数据化、交流互动多样化、评价反馈及时化、资源推送智能化、教学决策科学化,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智慧教学生态。

大赛后,青年教师团队蜕变成长为青年小专家团。随后,青年小专家团教师与种子小专家团教师在教研组内指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力促全员参与。截至目前,我校共举办六届智慧课堂教学大赛,紧随种子教师团队、青年教师团队其后,骨干教师团队、教学名师团队、中层管理团队、新入职教师团队先后在教学大赛中获得历练和成长,实现了以大赛促实践,以轮赛驱全员。

三、跟进调研,开展订单式教师培训

为拓展教师观念的深度和广度,我校先后进行跟进式调研20余次,从而开展契合教师需求的订单式培训。

(一)充分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教师需求

我校以跟进式调研的方式,全面开展调研与需求分析。

一是调研的开展。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小组讨论、教学观察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教学挑战和期望的培训方式,形成调研报告。

二是调研结果的分析和使用。在培训内容、形式等方面充分征求教师意见,从中得出了新教师更需关注课堂管理和教学基础,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教学策略和学科深度有更高要求等结论。征求多种培训形式,如在线课程、研讨会、工作坊、案例研究、同伴学习和教师交流圈等,以适应不同教师的学习风格和时间安排。根据调研结果,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培训计划。

三是调研的跟进。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名师和优秀教学实践者进行分享和指导,提供前沿的教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培训后,同样以多种方式征询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建议,以此来充分了解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在跟进式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建立培训专家库,充实校本培训资源库,完善各级各类培训方案,丰富培训形式手段,形成较为完备的校本培训体系。

(二)订单式教师培训,精准更新教学观念

在跟进式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决定以项目化学习为突破口,以大单元教学为支撑,制定专家引领、骨干先行的培训计划,开展主题订单式教师培训。

邀请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明选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来我校进行实地考察。专家现场听课、评课并做了关于项目化学习的专题报告;陈教授在线对我校教师提交的项目化教学设计案例进行了指导,并且做了题为“促进深度理解的项目式教学设计”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课题的整体框架,深入阐述了促进深度理解的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指出了教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方向。系列通识培训将“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这一种子深埋于每一位实验教师的心中。

为进一步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我校邀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夏雪梅博士,现场点评案例、指导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鼓励各学科教师理论联系实践,进行基于学科、跨学科的系列探索,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进阶发展。这次实践培训将“指向学科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的项目式学习”扎根于每一位实验教师的日常教学中。

面对“三新”改革带来的新的需求和挑战,我校邀请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徽副教授做题为“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设计”的线上专题讲座。省、市内10余所兄弟学校教师、市教研员及我校全体教师齐聚云端,共研双新改革,同享教育智慧。刘教授对我校各学科开展的“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研讨活动予以高度评价。

培训中,骨干教师与专家团队紧密互动,在专家的指导下形成了项目化、大单元的实践成果,具备了实施经验,并在后续培训中以骨干为核心形成新的团队力量,引领教师队伍全员更新观念,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系列化主题教研活动,对于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大有裨益,将“基于大概念、大单元的项目化学习”落实于每一位实验教师的教研实践中。

四、主题进阶,促成螺旋式素养跃升

基于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专业素养的教师培训需求,我校精心规划了六届美师优课智慧课堂教学大赛的主题,层层递进,完成了三次更新迭代,使我校教师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质量一起,实现了螺旋式进步。不仅有效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也为进一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次迭代是从“加强数据应用,赋能精准教学”到“助推先学后教,构建翻转课堂”。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全方位构建“课前微课导学、课堂互动探究、课后个性辅导”的学习全流程管理模式,进一步探索智慧课堂的升级发展,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变革,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深入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次迭代是从“培养关键能力,初探项目教学”到“项目深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在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开启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发展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赋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从辅助教学走向深度融合,从单向灌输、题海战术,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翻转课堂、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模式渐趋成熟。

第三次迭代是从“聚焦学科素养,走向深度学习”到“立足单元教学,激发素养提升”。在“三新”改革背景下,积极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推动教学理念进阶升级,培养学生探索性和创新性思维品质,助力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多元活动,实现混合式教学研讨

我校多措并举,开展混合式研讨,从多个维度推进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在集体备课上开展信息化研讨,学校每个学期还会举办“雏鹰杯”课堂教学大赛,“金课杯”微课大赛,以赛促研,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信息化应用水平;以课题牵动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线上教学模式研讨,“聚焦学科大概念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研讨,立足“三新”改革的大概念、大单元学科教学研讨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层次,凝心聚力,以研促教,破解课改难题;通过基于“一核四层四翼”的学科命题研讨,开展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研讨,共同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打造高素质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团队。

通过课堂教学大赛活动的逐层孵化,“培研践赛”等多元活动的切实开展,我校激发内生动力,组建研修共同体,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大背景下,我校将继续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学校教育现代化,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开展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以项目化学习驱动学生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实践创新。致力于培养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研团队,持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携手同心谱写实验中学智慧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何文涛,庞兴会,朱悦,等.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2(3).

[2] 孙妍妍,吴雪琦,王超,等.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研[J].开放教育研究,2021(1).

[3] 姜伟娜,钱雨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5).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