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泛滥,如何防控?

2024-12-08 00:00:00张馨予
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41期

近段时间,野猪频频下山“撒野”,甚至伤人,引发关注。

11月2日,一头野猪在安徽凤阳县的街头乱窜,一名抱着孩子的年轻女子在躲避中不慎被野猪撞倒;10月27日,一头野猪侵入南京南站至紫金山东站间的高铁联络线,与列车相撞,引发设备故障停车,随车机械师下车排查处置故障过程中,被邻线限速通过的列车碰撞,不幸身亡;10月25日,一头约200斤重的野猪在江西进贤县街头横冲直撞,袭击当地居民,导致4人受伤……

随着野猪数量的激增,其致害趋势越来越严重。据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局今年1月统计,野猪在我国28省份有分布,数量200万头,已不存在生存威胁,且很多省份数量过高,其中致害省份达26个。

野猪为何泛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赵序茅在一篇文章中解释,野猪种群激增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顶级捕食者缺失带来的生态失衡。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类的猎杀使得野猪的天敌——豺狼虎豹等受损严重。

此外,赵序茅指出,尽管失去顶级捕食者制约的不只野猪一个物种,但野猪的生物学特性相对特别,它不挑食,具有超凡的适应能力,并且每胎可产7只左右猪崽,在温暖和食物资源更丰富的区域,野猪一年可繁殖两胎,因此野猪种群发展不受控制。

6月16日,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的“野猪出没 请注意安全”警示牌。图/视觉中国

而野猪的习性,使得春季和秋季成为其下山伤人的高发期。中国林科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所长金崑曾表示,在乡村和城乡接合部,野猪最喜欢在春天把刚种到地里的种子拱出来吃,在秋季庄稼成熟时取食玉米、水稻、林果等。

面对野猪数量激增的局面,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原本,野猪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称“三有”名录),2023年6月,野猪被“三有”名录除名,不再属于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物种。随后,国家林草局等多部门联合制定、发布了《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并在浙江、湖北、福建、江西、广东等14省份开展防控野猪致害综合试点。

各地也都已经行动起来。在湖北十堰郧阳区,今年全区20多个乡镇专门成立了50余人组成的专业化野猪猎捕队;四川通江组建了4支护农狩猎队,按照2000元/头给予护农狩猎队补助,探索“枪猎、笼捕、网捕、猎狗围猎”和“公安(特警)+护农狩猎队”等方式。

不过,猎捕野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郧阳区安阳镇今年计划猎捕50头野猪,截至目前,猎捕数量还不足10头。春季不能进山、冬季猎狗怕冷,猎捕野猪的时间大都集中在7月至11月。而野猪经过春季的繁殖,小猪已经逐渐长大成熟,因此猎狗面对的更多是群猪,极难猎捕。

赵序茅指出,尽管现在已经出现“野猪猎人”的职业,但最后可能还是得靠政府有组织猎杀野猪。毕竟,猎杀野猪需要大量成本,“野猪猎人”很难盈利。野猪猎杀后的流通也是一个问题,野猪肉现在没有质检制度,且可能携带寄生虫。

在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胡慧建看来,如果要有效控制野猪,要合理考虑野生动物利用相关政策,加强科技手段支撑与应用,将私人猎杀与政府猎杀协同起来,同时要鼓励对野猪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防控成本,并为防控获取资金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