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培训企业财报数据显示出业绩回暖迹象。从断舍离以求存,到摸索业务转型以求变,目前头部企业都已找到新的增长点,非学科类培训、课后三点半、职业教育、AI教育、研学游学等细分领域迅速增长。
尽管市场百花齐放,有趣的是,在消费整体放缓的趋势下,资金更明显地朝市场刚需方向倾斜。近年来,素质素养教育、智能教育硬件是头部企业转型效果最显著的赛道,AI自习室则是新兴的创业风口赛道,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其本质仍然是对应试升学需求的“再包装”。
无法被抑制的需求,也在灰暗地带野蛮生长。从业者普遍反映,如今个体工作室、小型学科类隐形培训机构的数量较以前更多了,市场价格畸高;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则生存艰难,在家长心中的优先级取决于相关赛事是否被纳入评价体系。
“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政策的把握必须将大量人员的就业和家长真实需求纳入考量。行业最终不得不达成一个新的平衡。”受访专家如是评价。他也指出,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于:一边是强大的市场刚需,一边是监管的政策红线,大家变着法子迂回,导致执法不够规范,经营也没有全然合规。
业界人士感叹,多年来政策规定与具体执行之间常有模糊地带。黑板上的一道数学公式,就可能成为对非学科类培训企业罚款的判定依据。不同省市的推进程度各有不同,培训许可证的审批主体、办证流程也不够明确。新平衡下,培训行业需要转向阳光下更加科学有序的常态;培训机构也能更合规守序经营,人心安定。
行业在期待《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的正式落地。一方面,《征求意见稿》中所释放的“由堵转疏”的政策信号或得以落实;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校外培训的规范、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分类管理细则,也亟待厘清。
@momo:我家孩子英语教培交了几万,教培机构10月刚刚跑路。市场需求是有的,但是管理远没跟上。有关部门应该完善监管,加大对教培机构质量的重视。
引用率主要体现别人对你的认可,“自引”只能说是自卖自夸。如果这是实情,只能说现在的评价体系太内卷了,对于创新没有帮助。(@电化学能源男)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