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看到里边散落着各种缺爱的人。他们或是因为身世飘零,或是因为境遇卑下,或是因为才貌欠缺,或是因为情商欠奉,而成为成长过程中缺爱的人。不缺爱的人各有各的圆满,而缺爱的人,却各有各的遗憾。而人生,从来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爱,也总是去向不缺爱的人。
缺爱的人,会各有各的不可爱。
比如迎春,很小就失去母亲,父亲是糟朽、自私的贾赦,继母是“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贪婪财货为自得”的邢夫人,她虽成长于贾母膝下,却因才貌平庸、木讷寡言而并不受宠,她的人生姿态是一再退缩,最爱读的书是劝人行善积德的《太上感应篇》,平日里可有可无,遇到事儿就如黛玉评价她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凶恶的猛兽都到门口了,她还不知死活地在屋里说些因果报应的空话。
比如惜春,和迎春一样,从小失去母亲,父亲贾敬一心求道炼丹,在贾府里,她充满疏离感,可有可无地成长着。直到抄检大观园时,我们才看到这个女孩诡异且决绝的个性。
即便是今天的我们,也常常发现身边越缺爱的人越不会爱、越不被爱的现实。
在亲情和爱情里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人,很难在一段关系里放松下来,他们更难以理性和平常心去处理事情,他们也会用敏感和“作”,来试探与人的关系。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越缺爱的人,越会陷入这种逻辑——我要呈现我又差又烂的一面,你还爱我,那才证明你爱我。”这种方式只会让一段关系更加痛苦和难堪。学不会爱自己,就不会向别人合理地表达爱与情绪。这会让我们困于爱中。也因此,身为父母者,要懂得所谓“富养”,并不是指给子女提供物质的极大丰富,而是尽己所能不让他们成为缺爱的人。
我们成长于何种家庭,是我们不能做主的事之一,但这并不是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唯一因素。即便是在《红楼梦》里,也有父母双亡,跟着叔婶过活,要做针线活到深夜的史湘云,仍然能“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光风耀玉堂”。
相比起成长环境,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幸福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力量。这种力量,一部分来自先天的禀赋和有爱的家庭,但更多的,来自后天的教育和自我成长。《红楼梦》里,湘云和黛玉在第七十六回中秋夜联诗时,为我们提供了怎样去弥补成长环境缺失爱的答案。首先,是像湘云所说的:“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明白自己的症结所在,就不要再“自苦”,而是放宽眼界和心胸,努力寻找生活中的兴趣和乐趣,转移注意力,不纠结于自身的小情绪。其次,是如黛玉所说的“事若求全何所乐”,明白人世间的人和事都多有遗憾,人人都“不能各遂其心”,所以不强求完美,不“得陇望蜀”,活得像湘云一样“霁月光风耀玉堂”,也不失为人生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