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专栏里写过一位英国朋友由父母赞助了房子的首付,30多岁就有了自己的住宅,引来同事的一片艳羡,朋友对此却感到尴尬。他说:“我们曾经是‘叛逆’的青少年,对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感兴趣,想环游世界,想去冒险,对物质主义嗤之以鼻,当然也没想过贷款买房子。但是,我们压根儿没想到,我们最终都接受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平庸的生活方式,更无法想象的是,如今想要成家立业时,还要向父母伸手求助,真是莫大的讽刺。”
英国作家伍尔夫说:“女人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岂止是女人,每个人,包括孩子都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只是这一间房来之不易,特别是这10年。现在的英国年轻人买房有多难呢?英国的平均房价为28.5万英镑,是平均工资的10倍,达到了150年来的最高点,那么,缺口找谁补?找“爸爸妈妈银行”咯。
英国社会把资助儿女生活的父母,称为“爸爸妈妈银行”。都被称作银行了,可见爸妈对子女的支持力度相当大。有统计说,得到“爸爸妈妈银行”赞助的年轻人首付款是没有帮助的人的2.5倍,贷款金额少30%,他们杠杆较低,也就敢买更贵的房子。能从“爸爸妈妈银行”里取出钱的购房者平均26岁就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产,白手起家的人要多等10年,直到37岁,才能用相同金额买到房。
不能给子女提供真金白银的父母,则会收留儿女住在家里,让他们省几年房租,好攒出一笔首付。为了尽力帮助儿女过上更好的生活,父母们或多或少作出了牺牲。
小报上关于兄弟姐妹间争“爸爸妈妈银行”之宠的新闻很多。我看到一位专门代理高价值家庭财产纠纷的律师说,她向客户提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在家里排行第几?你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好不好?一般来说,老大更容易从“爸爸妈妈银行”中取到钱。在报纸的读者来信版面,我看到一位33岁的单身母亲的苦恼。她说,她爸妈给她姐出了房子的首付,到她准备买房时,他们却说希望在阳光下度过退休生活,所以钱都拿去在西班牙买房了。
我们有句形容父母不偏心的俗话:手心手背都是肉。问题是,手心手背的肉厚薄可不一样。有的父母会把钱和感情给予更符合自己期待的孩子。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总想补偿弱势的子女。一位排行老大的女读者写信说,她的父母把房子给了她妹妹,因为大女儿事业成功,不需要这房。她回忆起几十年的姐妹关系,想到妹妹总是那个要东西的人,便越想越委屈。
这个没有从“爸爸妈妈银行”中受益的女儿陷入了两难境地:钱是父母辛苦赚来的,他们想给谁就给谁,可心里却涌起苦涩,感觉被亏待被忽视,同时为自己的独立、正义感到骄傲,而这种复杂、沉重的情感竟无法对父母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