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棉袍

2024-12-07 00:00:00佚名
意林 2024年21期

在江苏省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半截棉袍,它普通而又破旧,背后却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棉袍的主人叫石连生。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全面打响。家住山东乐陵的普通农民石连生响应号召,第一时间放下农活,加入支前担架队,任渤海一分区第一担架团二营六连三排八班班长。

那时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临行前,妻子特意为石连生做了一件衣长过膝的棉袍,厚实暖和,希望能帮他抵御前线的严寒。然而,上了战场,这件长棉袍却成了战士们的“救命稻草”,石连生害怕伤员冻着,主动把棉袍盖在伤员身上,他自己冻得直打战,却毫不在意。棉袍一次次见证了石连生的奋不顾身和无私奉献。

一次,解放军阵地遭到了猛烈的炮火轰击,石连生率领担架队员在前线抢送伤员。一位士兵的大腿被子弹打穿,血流不止。此时,前线到营包扎所的道路都被截断,后续部队增援受阻。眼看着受伤战士不能得到及时抢救,石连生心急如焚,手边却没有包扎物资。情急之下,石连生迅速在棉袍的下襟处撕开一个大口子,扯下大块棉花,为伤员擦去泥土和血污,又撕下袍襟布为他包扎止血。

石连生的三女儿石淑霞回忆说:“父亲看见伤员的伤口处有污物,就把棉袍撕下来一块擦血,伤员身上哪里脏就擦起来。一件大棉袍,军大衣那么长的,一直撕到腰那里。当时伤员被抬下来以后,冻得浑身发抖,他就把棉袍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

就这样,一件过膝的棉袍,当石连生返乡时,只剩下了短短半截。

没有人统计过他抢救运送了多少伤员,只有他身上的那件棉袍不断变薄、变短、变破。到战役结束时,那件过膝长袍已不复原样,成了一件破旧短袄。战后,石连生被评为“特等支前功臣”。

1965年,江苏省徐州市建起了革命英雄纪念馆,在纪念馆内的革命英雄功劳塔上,刻有石连生的塑像。如今,这件半截棉袍作为国家二级文物,陈列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棉袍上露出的棉花因染上战士的鲜血而发黄发黑,残破的下摆是一次次战火纷飞中军民一心、血浓于水的深情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