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朋友正在把女儿培养成运动员。一位让孩子练习网球,孩子获得过成都市网球比赛少年组的冠军;另一位让孩子学习击剑,到全国各地打比赛。这两个小女孩的照片有时候会出现在我朋友的朋友圈里,都是英姿飒爽。还有一位朋友的女儿正在学打橄榄球,身体非常强壮。
她们都是郑钦文的后辈,而郑钦文则是李娜的后辈。2008年奥运会,李娜在赛场上拼搏的时候,郑钦文才5岁,刚刚开始看电视,她的爸爸开始培养她,各种运动都试了一下,最后选择了网球。
最近20年,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这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体育的面貌。很多商业体和小区都有游泳池,学会游泳几乎是城市小孩的标配——更多“孙杨”和“潘展乐”涌现,也是必然。
中产家庭热衷于让孩子去运动,倒也未必都是冲着奥运金牌。他们开始拥有新的关于身体和健康的观念,比如女孩子不必是“柔美”和听话的,也可以是强壮的;一个人应该有更好的体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良好的身体素质成为优势。有些运动成为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滑雪、击剑和网球的教练费都贵,而场地的每次花费也不菲。
在中国,练网球比练乒乓球更容易成功:一个原因是乒乓球的竞争对手太多,另一个原因则是网球背后有更大的市场。郑钦文2023年的收入就达到好几百万美元。
郑爸爸是一个商人,除了有对女儿天赋的了解和判断力,他的计算能力也是惊人的:对成功的渴望、每个阶段目标KPI的达成、关键时候换教练的决定——女儿是他的“产品”和“项目”。
这就是中产家庭体育观的核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进行广泛摸索,找到孩子的天赋之后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变现。
即使孩子不能成为职业运动员,也可以在一些考试中获得加分;即便这些外部效应都落空,最终孩子的内在提升,仍然让投资变得值得。
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何那些更时尚、更上镜的体育项目,更受青睐——因为审美、曝光率,本来就是商业的一部分。
这样说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实际上,我认为中产家庭对体育的投入是这个社会最动人的变化。“新的身体”正在诞生,更阳光、更快乐、更勇敢,这就是“中产孩子”的完美类型。
再说了,年轻人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最终会体现在奥运会的泳池或者百米赛道上,这才是一个社会体育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