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父母沉迷于让孩子吃苦

2024-12-07 00:00:00石迈迈
意林 2024年21期

看到网上说,有些家长沉迷于让孩子吃苦。他们把孩子送进“吃苦夏令营”,专门给孩子买无座车票,让孩子上街捡塑料瓶……大概是觉得现在的孩子未免过得太舒服,担心他们将来经受不住磨难,于是即使没有苦,也要拼命制造“苦难”。

不知道这些家长是不是还记得,几十年前在他们小时候,社会上也流行过类似的教育方法,那时叫“挫折教育”,主要是在孩子走得好好的时候,家长悄悄使几个绊子。我看这些家长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如果把这些叫作“苦难崇拜教”,我妈当年绝对是其中一员。虽然她没有对我进行过极端的身体折磨,但也让我吃了不少苦头。

小时候我体弱多病,老往医院送,有时吞不下药丸,呛得流眼泪,我妈把药丸磨成粉,一边盯着我吞下去,一边说:“我小时候哪有你这么幸福,还有药吃,你外公从墙上刮一点石灰,兑一碗水,叫我直接喝。”

她说,苦口良药,越苦好得越快。为此我们全家都喝过石灰水、黄连水,我妈最常使的一招,是刮痧,用食指和中指掐起脖子上的一块皮,嘣地弹出红印子,掐得我鬼哭狼嚎,红印要好久才褪得下去。

我妈认为我生病是源于身体缺乏锻炼,只有经过刻苦运动才可能变得健康。我四岁时,天不亮她就牵着我去操场跑步,等我到了二十岁的大学暑假,她要求我每天跟她早起去爬山。

刻苦、忍耐、坚韧,我妈把这些精神品质看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那个全村最吃得起苦的人。”她喜欢这样被人称赞。事情太顺利她反而忧心忡忡,“不吃点苦头,怎么能做好一件事”。

直到成年以后,我才慢慢意识到,“苦难教育”对一个人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多年来,跑步和爬山成了我最痛恨的两项运动。平时就算生病了,我也不愿意跟家里说,因为一张口就会换来一句话——“你怎么又病了”。

我为自己感到愧疚,生病是我的错,不能给大家制造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人默默承受。

为了当乖小孩,为了得到称赞,就要向大人们学习,像他们那样生活,好像这样就能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于是很难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快乐、愤怒还是痛苦,也学不会向他们直接表达欲望:我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

有时候遇到委屈的事情,想跟他们分享,换来的是:“这算什么,一点苦都吃不起,以后还能做什么事?”就算现在我过着舒适的生活,我妈还是觉得我过得苦。

是的,我到现在还是那样抠抠搜搜不舍得花钱的人,想买一件东西要反复思虑很久。

虽然至今我和父母保持着平等、亲密的关系,但那些过往时不时会蹦出来扎我一下。尤其是在二三十岁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它们始终是一种纠缠不休的痛苦。我曾翻阅了很多心理学书籍,也曾在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刷帖子,一直试图摆脱这些伤害带来的影响。当我也成为母亲后,得以从另外角度观察这种教育的弊端。

首先,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同一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也可能变成不一样的人。我和我姐就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她豁达、开朗、粗线条,也比我更舍得花钱。

了解父母的过往,也许能帮助了解做出某些行为真正的原因。我妈把苦难当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因为她的确经历了比常人更多的苦难,这些都是真切和无法掩饰的。

她靠努力从农村来到县城安家,因为我有个只负责生不负责教养的爸爸,所以她才那么辛苦,既要上班,又要照顾老的和小的。

而这种“苦难教育”,一样对她产生了反噬。

她说,现在领着退休金,终于感觉自己有点钱了,可是拿着钱上街逛了一圈,没有想买的东西,也没有特别想吃的,出门旅游更觉得辛苦,没什么乐趣。

在那个时代,作为一名女性感受到的压力,使妈妈无意识地对下一代(两个女儿)产生了鞭策之心。多年以后,我渐渐能理解她那些言语下的一部分潜台词,那就是:希望你们过得比我好,希望你们不再像我这样忍受痛苦,希望你们更自由。

我妈鼓励我们吃苦,但她更鼓励我们多读书,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她从不干涉我们的决定,年纪越大,说得越多的就是:你们的生活自己决定,想做的事就赶快去做。

当一个人享受过自由后,事情就会发生变化。这几年我重新恢复跑步,开始喜欢上迎风奔跑的感觉;周末也会到郊外去爬山徒步;每周和全家人去一家新的饭馆探店,慢慢变成日程表中固定的内容。

当我作为母亲,我希望女儿能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毕竟长大后总会无法避免遇到痛苦的事情;我希望能理解和包容她的各种情绪,她可以自由地愤怒、悲伤、痛苦,这些都是正常的。

我希望克制自己对他人(尤其是孩子)的控制欲,提醒自己,她是一个人,不是AI,通过训练就能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我更希望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有一天会成为一个遥远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