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课堂实践的创新探索

2024-12-07 00:00鲍晨烨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年12期

摘 要 镜像神经元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一直受到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哲学等领域关注和广泛探讨。陈巍在《具身教育心理学:从镜像神经元到心智化课堂》(2024)一书中,通过镜像神经元的视角,将具身认知理论与教育心理学创新性地结合了起来。回顾了镜像神经元的起源与发展,延展到具身认知如何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特别是在儿童认知发展和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实际效果。本文从理论框架、教育实践、儿童认知发展、心智化课堂设计等方面评析,揭示具身认知如何为未来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文章强调了具身认知对儿童学习和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贡献,并指出了具身教育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关键词 具身教育;镜像神经元;心智化课堂;儿童认知发展;教育心理学

分类号 B849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4.12.006

人类作为最典型的社会性动物,时刻依赖于复杂的认知机制来理解、适应并融入周围的环境。这种认知机制不仅帮助我们在学习新知识、进行社会互动、理解和解决问题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还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深刻影响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这种认知机制是什么呢?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建构认知呢?教育学与哲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陈巍教授的《具身教育心理学:从镜像神经元到心智化课堂》(以下简称《具身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从镜像神经元视角出发,通过多学科视角整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具身认知与教育结合的新框架——具身教育心理学。传统理性主义认为身体并不参与认知过程,知识的获取不能够依赖于感官。 随着神经科学的出现,理性主义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具身认知则强调心智并非是一个抽象且孤立的实体,而是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紧密联系的。因此,身体的动作和感觉在认知过程中扮演了构成性角色,而不仅仅是起辅助性作用。《具身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在于将具身认知应用于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领域,指出身体参与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据支持了具身认知的观点,特别是在动作模仿、身体操作对儿童学习的促进作用上,为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论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从理论框架、教育实践、儿童认知发展、心智化课堂设计,具身教育的局限性与挑战等方面对《具身教育心理学》进行探讨。

1 镜像神经元:联结认知与身体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具身认知提供了神经生物学上的证据支持(Chen et al., 2023; Rizzo-latti & Sinigaglia, 2023)。《具身教育心理学》中的第二、三章,详细阐述了镜像神经元系统如何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模式从而激活自身的神经回路,从而实现对他人行为和意图的理解和推断。这一神经机制被广泛认为是具身认知的基础,它不仅解释了生物个体之间的动作模仿和学习,还为社会认知、语言学习以及情感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持。在现代多元化的教育场景中,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能够通过身体语言和手势示范激发学生大脑中相应的神经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这种具身学习方式不仅存在于语言学习中,还可以扩展到数学、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具身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具身学习的一个核心优势在于它通过身体的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特别是在数学和物理等需要空间推理的学科中,学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增强对概念的感知和理解。

2 教育实践中的具身学习: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具身认知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具身教育心理学》中提出了多种具体且操作性较强的具身教育策略,包括通过身体操作促进获得具身经验,使用手势帮助记忆和理解,以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演示和身体互动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定律,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陈巍, 2024a)。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具身学习在虚拟仿真环境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已经逐步进入教育领域。《具身教育心理学》认为,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创造沉浸式的具身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知识点。例如,学生可以在虚拟现实中亲自“操作”太阳系的行星轨道,从而更好地理解天体运动的概念。这种基于虚拟技术的具身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还能有效增强学习的效果。

3 心智化课堂:具身教育的未来愿景

《具身教育心理学》中以“心智化课堂”为概念,为未来的教育设计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在这一框架基础上,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多感官体验来促进学生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心智化课堂通过激活学生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模仿中理解,并在身体参与中形成深层次、多维度的认知体验。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陈巍, 2024)。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而心智化课堂通过构建一个具身体验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提升学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具身教育: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应用

具身认知理论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书中以联想序列学习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儿童如何通过身体的互动和模仿来进行学习,通过观察和模仿,儿童能够学习到复杂的社会行为和语言技能。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前庭系统发育处于黄金期,镜像神经元系统对儿童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幼儿教育中,“观察学习”能够促进儿童的语言能力、动作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例如,通过身体模仿的方式,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中的抽象概念。在数学学习中,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将数量关系与执行计数时的手指动作建立联系,从而激活相应的感觉运动皮层。例如“数手指法”帮助儿童通过身体动作理解数与量的关系,从而增强幼儿早期数学基本概念的掌握。

此外,具身认知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例如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具身教育心理学》中引用了多个实验研究证据指出,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的困难部分源于其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功能障碍。基于具身教育框架,可以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这些儿童通过身体互动和感官体验来改善社交技能。书中还讨论了近年来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的校园欺凌问题,强调具身认知不仅可以改善个体的社交能力,还能够帮助预防和干预欺凌行为。具身教育能够通过增强学生对他人情绪和行为的感知,培养同理心和社交意识,从而减少冲突和欺凌现象的发生(陈巍, 2024a)。

5 具身教育的局限性与挑战

虽然《具身教育心理学》为具身认知的教育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但在具身教育的实践和推广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首先,具身教育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身认知强调通过身体参与和感官互动来促进学习,这意味着教师需要设计更多具身化的教学活动,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然而,当前的教师培训体系仍然更多地侧重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方法讲授,对于具身学习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尚未形成系统的培训方案。书中虽然提到了一些具身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但如何将这些方法大规模推广至日常教学中,仍然需要更多的教师培训和支持。此外,具身学习的实施对课堂管理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大班教学或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如何有效协调学生的身体参与与实现学习目标,仍需日后进一步探索。

其次,具身学习的适用性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书中主要聚焦于具身教育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早期儿童的语言发展、数理思维和社交能力培养方面。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具身学习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学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尚未在《具身教育心理学》得到充分讨论和验证。例如,在复杂的抽象思维和符号逻辑的学习中,如高等数学或物理学,具身学习的效果可能会受到限制。虽然具身认知理论强调通过身体参与增强学习效果,但对于更为抽象的学科,如何将具身学习与概念性学习结合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具身教育的应用还可能受到文化和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身体表达习惯可能有所不同,这对具身学习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在一些重视纪律和军事化管理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具身学习可能被视为干扰课堂秩序的因素,教师和学生可能难以适应这种以感知参与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此外,不同个体的学习风格也有所差异,一些学生可能更依赖视觉或听觉的学习方式,而具身学习对这些学生的效果可能并不显著。因此,具身教育在推广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制定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教学策略。

6 结语

无论是笛卡尔的二元论、康德的先验认识论,还是福多的符号处理理论,它们代表的是一种以理性、符号处理或规则系统为中心的认知观念,都未能准确概括人类的认知过程。笛卡尔时代的理性主义认知观已经结束。人类的大脑并不像处理符号的计算机那样工作(陈巍, 2024b)。现代的认知科学表明,认知既不是符号化的(symbolic)的过程,也不是无模态的(amodal)的思维过程,而是深深嵌入在人类身体经验和环境互动中。《具身教育心理学》为具身认知理论的教育应用提供了前瞻性视角,并通过详实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具身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影响。然而,具身教育的实践推广仍面临着教师培训、适用性问题以及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具身教育在不同学科和教育阶段的应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潜力。此外,具身教育与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将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契机。通过持续的研究与实践,具身教育有望在未来的课堂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成为改善教育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陈巍(2024a). 具身教育心理学: 从镜像神经元到心智化课堂.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巍(2024b). 具身认知向何处去?——兼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肇端、愿景与隐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45(1), 73-84.

Chen, W., Ping, X., & Dong, D. (2023). Filling in the vacuous flesh: Embodiment, constitution, and interoception. Theory & Psychology, 33(4), 515-534.

Rizzolatti, G., & Sinigaglia, C. (2023). Mirroring brains: How we understand others from the insid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