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淮剧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代一代的大师呕心沥血,创制了众多优秀的剧目。作为传统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现代社会后,其发展不尽如人意,面临着市场萎靡、受众逐渐老龄化、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等诸多问题,本文从淮剧自身出发,研究其生存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为振兴淮剧、发展淮剧提出对应解决方法。
关键词:淮剧;非遗;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3-0-03
近年来,多种地方戏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快餐式的流行趋向,对于传统文化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各地方小戏发展大多举步维艰,淮剧也不例外。淮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淮剧的形成及发展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等,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1],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迄今为止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它可溯源至由僮子装扮人物、演唱故事等形式,在“门叹词”与苏北汉族民族酬神活动“香火戏”的结合基础演出,形成接近戏剧样式的“盐淮小戏”[2],后期受到徽班、京剧等其他剧种影响,取其精华,最终形成了淮剧剧种,蕴含鲜明的苏北地区文化特点。
淮剧的起源具有综合性,发源于盐阜与清淮两个地区,其音乐的特质开始是不同的,后期才走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地方剧种[3],淮剧在音乐上形成了“东西路”,在表演上形成了“南北派”,淮剧是一种跨地域的戏剧艺术,这在江苏戏剧中是一个很少存在的现象,这也造就了淮剧兼具南北方特色,风格上既具有豪放辽阔特征,也具备柔美婉转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中,淮剧留下了相当可观的剧目,在内容上可分为传统剧目与现代剧目,传统剧目主要分为四种,分别为家庭伦理、爱情故事、公案戏、爱国主义故事。现代剧目是指从20世纪40年代起编演的一些现代戏与历史戏[3]。
淮剧在历史中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表演类戏曲艺术,其目前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专业淮剧团数量逐年减少,观众群体也趋向老龄化。淮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倘若真放任自流,让其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必会造成历史的遗憾,因此要寻找路径来挽救淮剧现状。
二、淮剧现状
(一)市场的萎靡
最初的戏曲表演,实质为一种祭神仪式,在重大节日或是自然灾祸来临时,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富庶家庭,均会请戏班进行祭祀祈祷,在古江苏一带,巫风尤盛,常会邀请戏班进行演出,向天地神明表达敬意,祈求风调雨顺和家人幸福平安。
古时科技不发达,遇见自然灾害或得了重大疾病,当时的技术无法解决,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神明,戏曲活动承载了人们的殷切期望,是人们的精神寄托。百姓通过观看戏曲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娱自乐,从困苦的生活中获得片刻安宁,当时戏曲具有十足的功能性,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并且由于古时候,人们的娱乐消遣活动不多,戏曲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无论基于何种原因,戏曲表演在古代居民的生活中都占据极高的地位,地位无可撼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科技昌明,以前各类无法解决的难题均有了有效对策,人们不再需要将希望寄托在缥缈的神明上,全民素质教育的普及,也让大家摒弃了封建思想,在思想上得到了重大的解放,导致戏曲的功能性大大减弱了。取而代之,人们现在欣赏戏曲多是将其视为一种娱乐。
经济的大幅发展同样带来了更多的娱乐媒介,手机、互联网的发展分割了人们的时间,人们在充斥碎片化的各类短视频的环境下,内心逐渐浮躁,各类传统文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需要耐心观看才能领略其中韵味的戏曲不再拥有市场,各式各样的舞蹈房、KTV、游乐场、商场、音乐节等为大众也提供了丰富的娱乐选择,现在的人们业余生活十分丰富,观看戏曲不再是唯一的休闲娱乐方式。
此外,大部分戏曲都是由各地的方言进行演唱,淮剧是江淮官话为主要语言,兼顾附近方言,如淮安、盐阜等地。江苏一带方言十里不同音,不经过系统学习,本就难以辨别,加上淮剧戏曲声腔丰富多彩,百转千回,即使懂得江淮一带方言,也不一定能听明白唱句内容,传唱性和普及性都不高。在不了解淮剧历史、对淮剧没有特殊情怀的背景下,也听不懂内容,大家对此的兴趣自然大大降低。
同众多戏曲一样,淮剧也面临经济方面的巨大压力,排演难度大,服装道具成本高,为了生存发展,淮剧等各类戏曲都不得不提高票价来达到收支平衡,但随着票价的提高,诸多老戏迷也很难维持承受日益增加的成本,而新观众也会因为高票价而望而却步,“观”与“演”存在难以平衡的矛盾,在吸收不到新观众的情况下,老观众也在流失,市场情况自然不容乐观。
(二)大众缺乏对于淮剧的了解
伴随着近些年来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压缩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当前已经很少有人去了解淮剧,更多的年轻人甚至完全不知道淮剧剧种的存在,淮剧整体走向了衰落。
即使知道淮剧存在的人,也很少了解其中的内涵精神,囫囵吞枣式欣赏,在不了解内涵、没有情怀的情况下,愿意去学习欣赏淮剧的人少之又少。
淮剧的宣传同样过于单一,大部分是通过戏曲节目或者老一辈的耳濡目染,有些年轻人即使想要了解,也有可能苦于没有具体途径[4]。
(三)淮剧人才匮乏
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戏曲作为一种专门化的文化实践活动,需要专业性的系统培养,在传统的戏曲学习中,最常见的为“师徒相传”的人才培养模式,戏曲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其他专业,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淮剧要求学生兼顾唱念做打,要求很高,淘汰率也很高,并且,戏曲的人才培养大多从幼童时期起步,这更加增添了不确定性,个人兴趣、家庭环境都有可能导致后期不再学习,即使以上问题都能解决,戏曲演出时动辄耍刀舞枪,一招不慎甚至可能导致受伤,诸多心疼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的哭闹中也会让孩子放弃学习。淮剧是一门需要长期训练积累才有可能掌握的艺术形式,现代生活节奏很快,想要静心凝气学习,年轻人也很少能有这样的精力,伴随着老一辈的艺术家们逐渐退休、离世,无后辈愿意学习,演员越来越少。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首先就是淮剧演员社会地位不高,由于社会的一些刻板印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艺校的学生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才会去学习艺术,“戏子”一词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同时,戏曲人才培养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很多,但学成之后,却没有相应的待遇,大部分学生就业面很窄,没有合适岗位进行选择。初入剧团的费用根本无法负担日常开销,兼职成为青年演员维持生计的必要手段,但是剧团的管理通常较为严格,上下班需要打卡,这就导致需要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打卡,演员没办法充分休息,在编制收缩的大趋势下,众多的演员普遍面临转正难的问题,随着年纪增长,演员的身体机能下降,无法负担武戏等需要体力的部分,达不到标准就会被剧团放弃,付出却得不到相应回报,何难被现在的社会所承认,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年轻人不愿意接触淮剧,最终只能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三、解决措施
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特别发布了《关于扶持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构筑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作为中国淮剧的发源地,盐城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颁布了全国首例聚焦地方戏曲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此举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淮剧保护的实际行动,也彰显了地方层面在推动淮剧文化传承上的具体作为[5]。
(一)剧种创新
作为一种传统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在题材、内容选择上还是以一些传统剧目、故事为主,创新性内容较少,和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剧团要不断产出优质的作品,才能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在戏曲中,一招鲜也不能吃遍天,旧故事纵然经典,但倘若一直一成不变,再好的剧目也会有看腻的一天。
戏曲界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说法,足见优秀剧目对剧种发展的重要意义。优秀剧目在增强剧种影响力的同时,可以将更多优秀戏曲表演者推向更高的艺术平台。江苏省淮剧团近年持续打造的“灵魂三部曲”《小镇》《小城》《小区》,就是关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们观念意识成长的阵痛与飞跃,结合现代生活,没有距离感,为淮剧吸引了更加广阔的观众群体。戏剧来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淮剧的剧目内容要不断创新发展,在内容选择上要加入现代元素,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传统戏曲艺术进入现代生活时,需要展现出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和审美追求。从视觉呈现角度而言,可以使用新科技,在舞台装置与灯光上制作亮点。譬如,上海沪剧院的《敦煌女儿》,就以一种悬浮笼罩的布景方式营造出敦煌壁画神秘壮丽之美;国家京剧院推出的《主角》也通过巨大的转景与转台,将人中戏、戏中人、戏中戏的情节立体动态地表现出来,带给观众新的视觉体验。
音乐创作上,随着表现题材的扩容,剧种可以在原有音乐体制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以适应题材发展带给音乐创作的挑战。如湖南花鼓戏《夫子正传》是根据花鼓小戏《讨学钱》改编创作而成。
(二)拓展受众面
想要改善淮剧的状况,第一步要拓展淮剧的受众,对于老观众要大力维护,听取他们的意见,绝对不能因为足够熟悉而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观众的建议与想法,专业的观众并不是只会观看,他们对于戏剧的演出有时候也能提出相当中肯的意见。观众逐渐老龄化,是不可忽视的事实,需要努力培养新观众,这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对于新观众,多挖掘,多举行一些有意思的活动,通过推出新的戏剧文化形态来吸引他们的兴趣。
除了现有的剧团方式表演之外,淮剧剧团可以走出去,进入校园与社区,还可以联合图书馆、博物馆等平台,定时推出活动,在推广现有戏曲的基础上,丰富大众的文化记忆,积极推出本土的淮剧艺术品牌。
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积极发送视频。可以以文化课堂的方式来讲解淮剧的历史发展、各类剧目的渊源,辅以幽默的语言,降低门槛,让观众了解历史后产生兴趣,结合各类唱腔、人文,由浅入深带观者领略淮剧魅力。同时,可以偶尔发送一些剧团有趣现场的视频,接地气的视频更受大家喜爱。
打造剧团标签。一个别出心裁的标签可以让大家快速记住,如明星成员,前段时间,越剧《新龙门客栈》爆红网络,里面的主演深受大众喜爱,众多即使不懂戏曲的观者,也因为明星成员前往观看,《新龙门客栈》的票一经放出就被哄抢,一度一票难求。年轻演员可以利用互联网自我宣传,当然,这也需要进行系统性培训,对于发出内容也要进行对应监管。也可以积极向京剧、黄梅戏等商业价值较高的戏剧形式进行学习,吸取经验,创造淮剧的独有宣传模式。
(三)人才培养
要确定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淮剧传承人的培养[6],对于有经验的演员要积极保护,对于普通演员要继续培养,对于新人才要大力挖掘,不定时举行行业内的交流活动,让大家相互沟通,各取所长,可以实行导师帮扶制度,大课小课堂交叉教学,带领学员学习各类技法。
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出台政策,全方位地输送人才,除了固定的定向培养输送外,向社会各界开放自主招生渠道,充分利用好“非遗”的契机,为建立淮剧未来发展作铺垫。
短快急的市场和需要长期学习的戏曲剧团,中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政府应当考虑在相应的政策上给予扶持,在经济上给予相应补贴,减轻剧团演员生活中的压力,没有压力,演员才能全身心投入对于剧目的钻研,也能通过该种方式吸引青年群体的加入。在机制上,可以建立专业的淮剧研究所,完善各个设施装备,确保淮剧健康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淮剧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在现代社会中,纵使它的传承面临市场萎靡、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政府、艺术界、大众重新拾起对它的重视,共同保护与创新,在发展中加以改变、创新,就有助于淮剧向更好、更完善的方面发展,融入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命魅力。
参考文献:
[1]智联忠.为有源头活水来——淮剧《武训先生》“再乡土化”的探索与启示[J].当代戏剧,2020,(02):89,33-35.
[2]王荣生.淮剧发展的历史渊源[J].戏剧之家,2018,(36):30.
[3]朱诗宇.论淮剧艺术的综合性特征[J].大舞台,2012,(06):12-13.
[4]郭璐.淮剧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解读[J].文化产业,2018,11(04):69-70.
[5]徐宁.淮剧传承发展的时代境遇、现实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戏剧,2024,(03):88-90.
[6]韩越峰,滑静.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建湖县淮剧团生存现状调查[J].乐器,2023,(01):84-87.
作者简介:严慧(2000-),女,江苏扬州人,硕士,从事艺术学理论艺术教育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