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中走出——欧洲现实美术生成的历史

2024-12-06 00:00:00蔡帙承
艺术大观 2024年33期
关键词:自然观绘画艺术现实主义

摘要:欧洲古典美术起源于古希腊,注重模仿自然,以理想化和美化的方式展现视觉效果;古罗马则进一步引入现实主义元素,减少修饰,增强现实感。中世纪宗教艺术推翻古典艺术,强调平面感和宗教感召力,现实主义的发展因此中断。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复兴古典艺术,重视解剖、透视和大气效果,重新点燃现实主义火种。17世纪卡拉瓦乔主义突破宗教和理想美的束缚,成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锋,其思想影响广泛,孕育大量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流派兴盛,标志着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的正式形成。本文将以此为脉络,梳理西方现实主义美术发展的历史和相关作品。

关键词: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自然观;启蒙运动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3-00-03

现实主义作为文艺理论术语,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广义现实主义,源于古希腊的模仿论,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实再现;二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中叶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揆诸法国现实主义运动的生成,自古希腊起的现实模仿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基础,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促成现实主义思潮的诞生。

一、被遏止的萌芽——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

古希腊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主要成就表现在雕塑上,古希腊工匠致力于将人从石头里解放出来,将符号化的人物形象重归于自然视觉,从技术层面上看打破了源自远古时期的程式,将重心偏移从而使人物形象有了真实的曲线,从理论上看,留西珀斯提出的《法则》提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比例,为还原视觉创作真实感的塑像提供了借鉴,但实际上的古希腊艺术并非真实的现实反映,而是借以视觉还原表达理想美的追求,其形象经过美化处理,刻意回避野蛮与丑陋,表现在雕塑上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为回避毛发的塑造[1]。直到古罗马时期,雕塑创作开始有了现实主义的意味,古罗马人不刻意回避丑陋,忠实地再现视觉,创作了大量的肖像雕塑,《提着祖先头像的男人》很真实地表现了这一思想,其面容瘦削,神情真实,尽显人物的疲惫之感,很明显地区别于理想美的表现,现实主义即在此孕育。但不幸,中世纪的降临突如其来地终止了这一因素的孕育,艺术在教会的残酷控制下否决了视觉的再现,将艺术形象归于平面化和符号化,反对真实,反对自然,初生的现实主义因素即被扼杀。

二、文艺复兴的重燃

14世纪文艺复兴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兴起,试图复兴古典艺术,建立“第二自然”,通过解剖、透视和大气效果更科学地还原视觉感受,重现现实与人文意义。然而,艺术仍受宗教主题束缚,以圣经故事和古典传说为主要内容,理想美是创作主旨,后被卡拉奇兄弟的美术学院发展为学院派准则。而在威尼斯,受商业趣味影响,艺术家开始关注普通人,创作非神话题材作品,点燃现实主义火苗,如乔尔乔内的作品《暴风雨》就将现实女子作为画面仅有的人物予以安排[2],提香创作了大量人物肖像,以《伊莎贝拉·德斯特》为例,对象都是现实人物而非神话人物,真实地塑造头和手部的细节,但有意思的是这些画作大多不是真实写生,而是根据雇主的要求对其年轻时容貌的描写,自然也就具有了“理想美”的意味。但绝不能否认其塑造现实的想法。

与此同时,现实因素也正在尼德兰地区孕育。尼德兰地区艺术手法相较于意大利而言缺乏科学的指引,不像意大利一般与中世纪艺术决裂,它延续了来自中世纪哥特艺术的创作手法,在技法上以细密画为其亮点,但其表现的题材内容却是最早一批反映出现实主义意趣的。扬·凡·艾克创作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3]表现了商人家庭的婚礼,以超细致的手法还原了现实环境,不论是镜子还是室内其他装潢都显示出极其的真实感。虽然物象作为宗教中某些品质的象征并不一定真实地存在环境中,但已经能明显地让人嗅到其现实主义气息。在之后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农民绘画中更为显著,老彼得·勃鲁盖尔在《盲人预言》等农民画中聚焦农村底层生活,展现农民的劳动与欢乐,质朴且真实,以戏谑手法塑造愚蠢滑稽的农民形象,违背理想美,表达对人类愚蠢及西班牙侵略的不满[4]。

三、现实主义在文艺复兴后的酝酿

17世纪意大利画坛分为三大流派:学院派追求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巴洛克流派注重激情与运动,渲染宗教热情,而卡拉瓦乔主义则与之对立,突破宗教与理想美的束缚。卡拉瓦乔是首位将圣人形象平民化的画家,确立了以真实为标准的现实主义绘画观。他的作品聚焦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拒绝矫揉造作与过度装饰,开创了具有现实主义内涵的艺术风格,具有针砭时弊的时代精神,其代表作《抱花篮的少年》《弹曼陀林的少女》都真实地塑造青年人的形象,不加以美化,全然地表现其自然神情[5-7]。

卡拉瓦乔的思想影响颇为广泛,同时期的荷兰由于商业的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最早地接触到了其理念,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理念在荷兰焕发光彩,形成淳朴的戏剧风格,绘画深入普通民众生活,以写实手法表现亲切可喜的现实内容。艺术创作完全服从市场需求,将绘画融入商业潮流,现实主义特征高度凸显。代表性艺术家包括哈尔斯、伦勃朗及荷兰小画派的维米尔。

哈尔斯关怀底层人民,展现荷兰革命后的朝气,以奔放激情和灿烂笑容塑造人物,获称“笑容画家”[8]。他笔下的《弹曼陀林的小丑》《吉普赛女郎》等都来自现实生活底层百姓,哈尔斯用轻快的笔法,短促而快速地记录下他们的面孔,有种瞬间凝固的感觉[9]。伦勃朗深化现实主义,倡导“美在真实”,不美化或回避丑陋,呼应卡拉瓦乔思想,通过写实与情节构建富有历史感与心理深度的画面[10]。《杜普先生的解剖课》将当时的医学教学场景暴露在世人的眼光下,在发展的光线的表现力下真实质感令人瞠目结舌,该画作也对后来的美国现实绘画产生深远影响[11]。更有如《戴金盔的男子》真实地表现出一个年迈将士深刻的心理情感,可以说经历哈尔斯和伦勃朗,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已趋近成熟[12]。与现实主义大师哈尔斯、伦勃朗同时代的荷兰小画派以日常风格取胜,更加贴近商业社会发展,展现市民意趣,维米尔即其中一员,他多取材于正在劳动的女性形象,人物通常被安排在窗边,在成熟的油画光影表现技法上表现自然光,画面简洁、真实,用色大块,作风淳朴,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表达对生活的触摸和对爱的向往。其代表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等都生动地诠释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为后世所借鉴[13-14]。在风景绘画上,霍贝玛的《乡间小路》最具代表性,用现实的风景取代了古典主义理想的风景。

在17世纪的西班牙,世俗画广受欢迎,以“波德格诺斯”为旨趣,“波德格诺斯”本意为小厨房,主张接地气地表达社会面貌,以完全的现实感来处理人物,不因对象的尊卑而有别。在此时的西班牙画坛,委拉斯凯兹最具代表性,他绘制的大量肖像画覆盖宫廷与底层社会,既有表现宫廷人物的《宫娥》《玛格丽特公主》等,也有《卖水人》《煎鸡蛋的老妇》等底层真实形象,有浓郁的生活气息[15-16]。

17世纪早期,法国画坛就萌生出现实主义的色彩,勒南兄弟画了大量农民题材的画作,与勃鲁盖尔之风格截然不同,其发挥了卡拉瓦乔主义的精神,着力描绘农民淳朴形象,安贫乐道,格调清雅、朴素,充满仁厚的力量,这样的创作在其后的格瑞兹、库尔贝、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农民不再是愚昧的象征,其更多代表的是太平粉饰下真实贫困但淳朴敦厚的道德坚持。

18世纪的法国色彩和素描的竞争不断,在洛可可极力渲染宫廷奢靡生活的同时,受启蒙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市民风俗画与之根本对立,启蒙思想主张以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旗帜,宣扬政治平等、思想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伴之而生的市民风俗画派如夏尔丹将目光放于底层社会,直率地面对贫困,拒绝矫揉造作,塑造普通家庭场景,质朴无华,其创作的肖像画《赶集归来》和静物画《铜水罐》等用最平常的物件来表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格瑞兹则在现实绘画上加上了道德说教的意味,如《打破的水罐》等画作围绕家庭伦理、人伦道德等方面反映了现实社会,充满了道德训诫意味[17-19]。

现实主义经过两个世纪的酝酿,终于在19世纪的法国发育成熟。随着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矛盾越发尖锐,现实主义作为反资本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首先与古典主义针锋相对,反对古典主义对天然缺陷的掩饰,反对理想美,将社会矛盾的解决寄托于纯理想。同时,现实主义站在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反对浪漫主义“诗的谎言”,认为其空喊口号多有不切实际之嫌。主张艺术舍弃美,直面现实而不回避丑,认为文艺创作应该暴露社会黑暗,剖析人性丑恶,表达对下层人民苦难遭遇与不平等地位的同情。现实主义响应了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捍卫人道主义价值观,被推崇为人民的艺术。

尚弗勒里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现实主义”一词,法国画家库尔贝是思潮的代表,是第一位公开自称为现实主义者的画家,赤裸裸地描绘现实,动摇了古典传统理想美的基础,其作品《采石工》是第一幅完全展现其现实主义思想的作品,他将视线对准了法国底层劳工,在画面中一老一少尽显劳动人民的辛苦与维生的艰难,不加以英雄式的美化也没有理想美的修饰,将社会最痛苦的一面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下底层劳动者的艰难[19-22]。在现实主义的思潮下,杜米埃用变形夸张的形象暴露当权者的贪欲和受压迫者的苦难,《三等车厢》更是直接描绘了贫苦百姓的真实生活场景,老妇人面容枯槁,车厢混乱不堪,与资本主义上层生活形成讽刺对比。同时,在巴黎郊外枫丹白露森林巴比松小镇聚集了一批画家,主张自然写生,追求真实和质朴,被后世称为巴比松画派,其中米勒画了大量农民形象,如《晚钟》《拾穗者》等,与勃鲁盖尔的戏谑不同,米勒笔下的农民勤勤恳恳,朴实而敦厚,让人感受到劳动间隙短暂的宁静[23]。

在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印象派油然而生,狭义的现实主义思想从文艺复兴开始酝酿,经历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最终在19世纪的法国下长成,为欧洲艺术开辟出一条新道路,奏响了社会艺术的变奏曲。

参考文献:

[1]郑朝辉.古典时期的裸体艺术——古希腊与古罗马[J].艺术品鉴,2022,(07):31-41.

[2]占跃海.乔尔乔内《暴风雨》的构图之变[J].美术,2023,(06):126-137.

[3]高坤梅.论扬·凡·艾克的艺术风格特征[J].艺术评鉴,2023,(01):46-50.

[4]纪元.浅析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绘画中隐喻的运用[D].鲁迅美术学院,2023.

[5]淡昊.论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艺术[J].明日风尚,2020,(16):169-170.

[6]张宇.真实性的表达——卡拉瓦乔与库尔贝作品阐释[J].大观(论坛),2020,(04):175-176.

[7]姜海伦.浅析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艺术[J].匠心,2023,(04):123-125.

[8]莫卡.弗兰斯·哈尔斯:洋溢着欢乐的佳作[J].新青年(珍情),2021,(05):38.

[9]柯腾.肖像风格的重构——弗兰斯·哈尔斯的绘画艺术[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2(06):130-131.

[10]陈子昂.光影在荷兰画派中的表现——以伦勃朗、维米尔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04):32-35.

[11]王世强.伦勃朗《杜普教授解剖课》中的绘画性与科学性[J].中国文艺家,2023,(01):4-6.

[12]吴忌.身体的发现——伦勃朗、狄安娜与女性裸体画[J].美术,2023,(09):118-131.

[13]张静艺.维米尔与荷兰小画派的探索与研究[J].收藏,2024,(01):67-69.

[14]冯啸.以维米尔为主的荷兰小画派绘画研究[J].艺术品鉴,2018,(36):38-39.

[15]李昕馨.浅谈委拉斯凯兹与库尔贝笔下的写实主义绘画[J].明日风尚,2016,(08):200.

[16]肖进.在陈洪绶与委拉斯贵支的画作之后[D].中央美术学院,2005.

[17]黄小玲.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试探夏尔丹静物画[J].天工,2023,(03):78-80.

[18]吴芬.从狄德罗美学看夏尔丹、格勒兹绘画的艺术表现[J].艺术大观,2024,(01):28-30.

[19]谢小轩.涂绘风格绘画中的空间[D].中国美术学院,2021.

[20]曾祥坤.库尔贝现实主义绘画特色研究[J].天工,2023,(34):73-75.

[21]李芳芳,常伟廷.库尔贝作品中的现实主义[J].美术教育研究,2022,(10):26-27.

[22]谭冠男.库尔贝绘画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研究──以油画《采石工》为例[J].美术文献,2023,(07):60-62.

[23]郑朝辉,佳兰.自然诗画——巴比松画派[J].艺术品鉴,2022,(22):26-27.

作者简介:蔡帙承(2004-),男,云南昆明人,本科,美术学专业,从事中外美术史研究。

猜你喜欢
自然观绘画艺术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艺术评鉴(2016年19期)2016-12-24 20:13:27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32:52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人民论坛(2016年31期)2016-12-06 11:41:46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浅谈园林艺术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17:20
新现实主义巨匠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什么是现实主义?
雕塑(1999年3期)1999-06-23 07: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