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见证着中华民族源起、形成和演进的历史脉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就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已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延边有不可移动文物120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5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0项,国家级名录项目19项,省级名录项目90项,和龙西古城城址、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珲春古城村寺庙址先后入选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唯一入选的舞蹈类项目。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延边大地的赓续绵延、生息繁衍,是推动延边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文化根基。延边州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扎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为延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一、坚持保护第一、加强文物管理,切实维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体保护和集群保护,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守护好延边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延边大地日滋月益、生生不已。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立法,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修订完善《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快制定《唐渤海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切实增强立法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断夯实文物保护法治基础。
二是加快文物普查认定,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健全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和管理机制,及时将敦化六顶山古墓群、和龙渤海中京城遗址、图们磨盘村山城等文化遗产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着力构建集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于一体的文物保护工作格局。
三是强化文物资源管理,坚持“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扎实推进渤海中京城遗址、龙头山古墓群、萨其城等考古项目,加快推动渤海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抓紧筹建吴大澂、依克唐阿纪念馆,谋划设立渤海国文化研究中心,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文物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气息。
二、坚持传承优先、赓续文化根脉,切实维护文化遗产的延续性
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延续中华文明的“根”和“魂”。要着眼于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充分发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着力构筑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共有精神家园,努力让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绵延不断。
一是注重研究阐释,主动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研究项目,依托延边博物馆、延边文物保护中心、延边大学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一核八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域体验区,采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的模式,深入挖掘文物中蕴藏的“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历史资源,着力构建具有延边特色的文化遗产史料体系和话语体系,真正让历史看得见、文化传承好。
二是加强展示传播,积极对接国家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机构组织,通过合作办展、举办论坛、联合考古、展演比赛等方式,全方位宣传和展示延边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文物和文化遗产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不断提高文明交流互鉴水平。
三是抓好人才引育,联合省内高等院校开展文博人才“订单式”培养,鼓励支持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充分发挥企业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扎实做好象帽舞、长鼓舞、牙拍舞、伽倻琴、洞箫等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不断充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量。
三、坚持活化利用、赋能文旅产业,切实维护文化遗产的多元性
文化遗产修复保护是基础,活化利用是目的。要坚持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做深做实文旅融合文章,着力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干部群众和广大游客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坚持文化遗产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渤海遗址保护利用、边务署旧址保护修缮、八连城址外城南垣本体保护、敖东城遗址公园、古城村寺庙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等重点工程,精心打造敦化渤海湖夜间经济集聚区、珲春渤海古镇等文旅场景,科学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数字化导览等技术手段,打造更多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的数字化展区,努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二是坚持文化遗产与文旅业态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遗产+”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强化文物展示、文化艺术、民俗餐饮、民族服饰等体验功能,积极推广“五彩阿里郎”、“花开永不败”、“四季如歌”等原创歌舞诗,擦亮叫响“非遗之旅”、“渤海国寻踪”、“古城探秘”等文旅研学品牌,不断提升延边文化旅游的辨识度和美誉度。
三是坚持文化遗产与文旅产品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肃慎、高句丽、靺鞨、女真等文化符号和朝鲜族、满族、回族等民族元素,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精心打造一批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创意IP,深度开发图书、影视、动漫、游戏等衍生文创产品,更好地传递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延边大地上的遗产、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活起来”。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延边州委书记)
责任编辑/柳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