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照心中那面“镜”

2024-12-06 00:00李月
政工学刊 2024年12期

镜子,古时又称为铜鉴、照子、菱花,最初常作照影之用,后引申为借鉴和参考。揽镜自照,严以修身,是人们极为看重的处世之道,也是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

关于镜子,流传最广的经验之谈,当数唐太宗李世民的“三镜”之说。史载,魏征死后,李世民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代苏州知府况钟,上任伊始,百姓就送来一面铜镜,寓意就是希望他为官能够明镜高悬,公正执法,为百姓作主,为正义撑腰。他在任十三年,以百姓所赠铜镜为鉴,从没有辜负百姓厚望,破要案、平冤狱、锄豪强,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奖惩分明,将苏州治理成当时的模范城市,深受百姓爱戴,被誉为“况青天”。

古代的封建君臣尚有如此清醒认识和实干作为,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更在这方面作出了榜样。早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每天都要到宿舍过道的大立镜前照一照,同学们都很好奇。这镜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原来,大立镜旁边糊了一面“纸镜子”,上面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仰望周总理的一生,他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代伟人,立身处世、待人处事,都受到这面“纸镜子”的影响。

1955年授衔前夕,徐光达曾多次找长期领导过他的贺龙等老首长“走后门”,提出降衔申请,但均未获得同意。无奈之下,他几经思考,提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降衔申请书”,细数自己的革命历史:前期“战绩平平”;后来去苏联疗伤,“毫无建树”;自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结论是——贡献微不足道,心中有愧。毛泽东说,大将徐光达是共产党人自身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映照的正是共产党人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襟怀,以及无私奉献的崇高人生追求。

部队特别注重“照镜子”,不论是党委机关还是基层分队,无一例外都会在门口立一面大镜子,要求进出官兵严格检查着装仪表。在荣誉室里,还会统一悬挂全军英模画像,这无疑也是一面镜子,激励全军官兵以英模为镜鉴,见贤思齐、拼搏奋斗、自强不息,争做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习主席视察某部“王杰班”时,曾语重心长地说,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

每一名军人心中或许也有无数面镜子,那些镜子上,有党纪、国法、军规,有理想信念、精神信仰,有英雄楷模、先进典型,也有负面清单、反面典型……无论哪般,我们都应常照心中那面“镜”,坚持以“正品”为珍贵、以“正直”为崇高、以“正道”为高尚,自觉正心律己,向阳生长,奋楫前行,始终保持良好形象和人格力量,进而成就自己、助益“强国梦”“强军梦”。

【作者单位:96786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