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文化涵育新风正气内在机理刍议

2024-12-06 00:00孙柳王大军
政工学刊 2024年12期

我党我军历来重视文化的力量,重视文化在知、情、意、信、行等多方面的机理作用,并用以启迪觉悟、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引下,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孕育形成具有我军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支撑打赢制胜的强军文化。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政治整训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必须把握文化涵育新风正气的内在机理,发挥好强军文化助推政治整训作用,在正风塑形、巩固纯洁光荣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以文润心,夯实涵育新风正气的思想根基

浇树要浇根、育人先育心,正风气必先正思想。润心,指的是启发对巩固纯洁光荣的理解认知。文以载道,对风气建设中一些根本问题的理解需要从强军文化所蕴含的理论思想中汲取养分。一是进行理论灌输形成认知。强军文化的内核凝练了先进思想体系的精髓,并在实践中不断整合、更新、碰撞,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发展性、实践性等特征,能够形成话语理性、提供理论支撑。必须把解决理性认知作为涵育新风正气的治本之策,端正官兵对风气建设的基本认知。二是传承理论精华启发自觉。强军文化的思想精华,在指导实践过程中成功实现了“两个结合”,并丰富发展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传承强军文化的理论精华,引导官兵理解涵育新风正气的科学性、合理性,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解决官兵信心不足、与己无关、等待观望等思想问题,强化共建风清气正军营的思想自觉。三是发挥具象优势增进理解。风气建设的理论指导是丰富而深刻的,往往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强军文化具有具象化、通俗化、体验化理论的独特优势,有助于提高广大官兵对其理解度。比如,我军探索实践的尊干爱兵、兵兵友爱活动和“五同”“双四一”“三互”等优良传统,形成了一种内部关系文化。在其浸润下,构建起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人民军队无产阶级属性得到更加具体、通俗的体现,官兵在理论具象化中找到增进理解、对接行动的各种“钥匙”。

二、以文共情,固化涵育新风正气的高度共识

文化是情感的载体和表达。共情,指的是形成巩固纯洁光荣的情感共鸣。情通则理达、理达则情固,“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同向发力,才能达到涵育新风正气的最佳效果。一是激发好感。正向的情绪或积极态度,会产生强烈的认同;反之,则偏向负面消极。强军文化可以通过生动“言说”,以及传播反映我军纯洁光荣的“内涵”“故事”“人物”“思想”,激发情感,增强情感认同。比如,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创作的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大量文化佳作,都从不同角度激发了广大官兵正向情感。二是引发共鸣。文化传播中“事件+人物+场景+故事+精神”是实现共情的重要因素。这些要素能唤醒情感能量,使官兵涌现出兴奋和愉悦感觉,进而与文化形成一个高度契合的共情。比如,在新式整军中许多部队是用群众诉苦或演《血泪仇》《白毛女》等戏剧来引起群众自发诉苦的。涵养新风正气,同样需要从强军文化中选取真正契合官兵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内容,形成共情,助推以理服人。三是迁移固化。情感迁移固化是指通过文化建立积极情感体验,引导官兵深刻体会文化与这些要求的相似性、相融性、相关性和固有本质联系,形成“似曾相识”的心理感受,实现情感迁移、固化认知的目的。比如,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播放引起巨大反响,它引发人们对能不能顶住一切“香风”毒气的吹打、坚守住战斗的岗位,能不能永远保持革命的警惕性、站稳立场,能不能像霓虹灯下的哨兵那样坚持和发扬革命传统等问题进行思考。这种熏陶,固化了我军官兵对无产阶级立场和艰苦朴素、一尘不染高贵革命品质的高度认同。

三、以文弘业,激发涵育新风正气的不懈动力

风气建设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艰巨性,改作风正风气,最担心的是反弹,最需要的是坚持。弘业,指的是激发巩固纯洁光荣的持久动力。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文正风塑形需要不断坚定意志、励志以恒。当前,一些问题积弊仍树倒根存,如官本位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圈子”文化等腐朽思想文化,不知不觉影响官兵,侵蚀纯洁光荣基础。文化作用发挥,既要满足官兵多样化文化需求,高度关注文化竞争问题,又要突出强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官兵对其产生自觉的需要,达到两层境界,最终形成自我激励的持久动力。一方面,达到“心之所发”境界,形成主动营造新风正气的积极动机。另一方面,达到“心之所期”境界。即通过文化影响,形成长期正风肃纪的决心勇气。这就要求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充分利用文化的统摄性、向心性、内聚性特点,引导官兵持续打牢两个“永远在路上”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定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坚决与流毒积弊斗争,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为树牢新风正气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四、以文立信,坚定涵育新风正气的价值认同

文化最重要或者说最深层次的作用是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立信,指的是坚定巩固纯洁光荣的信仰信念。以文正风塑形,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滋养引导价值观认同的活动。其运行逻辑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价值观传递。即通过官兵思想与文化相碰撞,使强军文化内含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官兵。涵育新风正气首先就要实现这一价值观传递,使官兵自觉自愿地把“基层风气好,部队士气就高,战斗力就强”“风清弊绝才能实现强军目标”“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等党和军队建设的要求内化为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二是价值观校正。青年官兵在不同阶段,有时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判定是非、对错、荣辱的标准。通过军味浓郁、正气充盈的强军文化持续熏陶,并引导其在实践中不断碰撞、校正价值观,官兵才能坚定对无产阶级军队性质、本色、作风的伦理认同,形成巩固纯洁光荣的政治自觉。三是价值观凝聚。当群体大部分人形成趋同价值观后,就会有文化磁场效应,凝聚形成高度统一的群体认同。风气是指风尚、习气,突出体现某个群体中的流行爱好或习惯,风气建设以群体生态为重要指向。这就决定了风气建设必须突出强军文化的磁场效应,从而推动部队凝魂聚气、形成共识。

五、以文约行,汇聚涵育新风正气的向心合力

正风塑形最终目的是规范官兵言行、树好军人样子、形成良好生态。约行,指的是规范巩固纯洁光荣的行为习惯。我军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强军文化是部队风气生态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官兵行为产生本原性、全局性和深刻性影响。巩固纯洁光荣,既需重典治乱、猛药去疴治标,也需文化涵养、正心修身治本,教育引导官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扶正祛邪、肃清积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一过程有四个主要环节:一是外化为严律。利用群体对强军文化形态的趋同行为施压,约束官兵纠正错误行为方式。二是内化为自觉。官兵认可并接受共同价值,自觉地遵规守纪,规范自己言谈举止。三是固化为素养。在强军文化长期熏陶、深远影响下,官兵把“心中有尺、行为有度”固化为深入骨髓的品德素养。四是凝化为共识。在固化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形成革命大家庭意识,聚合为团结奋斗的整体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高度重视风气建设,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推出了《铁纪强军》等视频教材,形成了无形的正风肃纪文化,引导官兵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使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我军政治生态根本好转,新风正气不断上扬,团结奋斗力量不断凝聚。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