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8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一开诊,便迅速“走红”,一号难求,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河北等地不少医院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旨在通过多方面检查评估,寻找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排查影响学习表现的疾病,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障碍等进行诊断评估、干预指导、家长教育、医教结合及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
“学习困难”是个什么病?
其实,临床医学上并没有“学习困难”这种病,所以“学习困难门诊”不是“专病门诊”,只是为了方便患者就诊而设立,但是像书写、阅读、计算等方面的学习障碍是可以有明确诊断的。“学习困难”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特定学习障碍(如读写困难或数学困难)、发育性协调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等,这类患者的智力往往处于正常范围,但学习成绩与实际潜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放任不理,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情绪波动和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家长所理解的“学习困难”,通常等同于“成绩不好”,但“学习困难”并不是一种病,而是症状。“看一次病并不能一次性解决一切学习问题,而是通过多方面的检查评估,明确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排查影响学习表现的疾病状态,并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障碍等进行诊断评估、干预指导、家长教育、医教结合及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孙锦华表示。
儿科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中,大约70%的孩子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就是家长所抱怨的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可能合并情绪障碍、学习障碍;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单纯存在情绪、智商、学习障碍、教养方式等问题。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医疗干预?专家认为,首先,学习困难不等于智商低。很多在某一方面学习有障碍的孩子,在其他方面却都表现很好。其次,很多学习困难的孩子并非生理上有病,可能是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学习困难的问题。最后,孩子学习成绩不行,怎么也提升不上去,也可能只是个体差异。比如,有的人体能更好,有的人擅长推理,而有的人语言天赋过人。家长不妨换一种角度,不要紧盯孩子的问题和短板,要积极地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盲目给孩子贴上标签,会传递焦虑和紧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当然,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学习障碍,那么只有客观承认问题,才能找到应对方法。比如,对一个有数学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长应当降低难度和预期,不要让其死磕数学,而把时间更多放在其他优势项目上。
没有淡季的心理健康行业,现在是入局的好时机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有15%—20%的孩子存在‘学习困难’问题,随着家长对这类问题认识的加深,加之‘学习困难’背后很多心理疾病都属于慢病,不是一次问诊能解决的,所以求诊群体越来越大,挂号难,一年到头没有淡季。”
线上预约渠道显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的挂号费为316元;另据南京天佑儿童医院的相关信息,“学习困难”症状的治疗费用因人而异,通常在每年5000元至20000元,费用也可能因患者的学习障碍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持续时间而异。若是在私人机构,费用多在每50—60分钟200—2000元不等。高水平心理咨询师人才短缺,是导致其问诊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心理健康管理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0万家心理咨询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长。但自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认证后,大量“突击上岗”的“野生”心理咨询师混迹业内,有的三个月即可速成拿证。
这不免让人怀疑,如此短时间的学习,够让一个零基础的普通人成长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吗?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钟杰认为,心理咨询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一名心理咨询师与培训一名内科医生所花的时间成本几乎一样——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其系统培养过程和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类似,一般本硕期间要学习30多门专业课程,并需要在督导下接受至少250个小时的临床心理实践和200个小时的专业督导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终身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伦理监管。
而几个月就能速成,拿到的所谓培训合格证书,“含水量”不言而喻。
也有不少网友疑惑,每年有不少从高校心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他们都去哪里了?
博主“心理教师小泥”是某顶尖学府2023年毕业的心理学研究生,她曾在刚毕业时统计过自己所在班级50位同学的就业去向。“同学们大多进了体制内或是互联网等民营企业里的专业对口岗位,确实很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小泥谈道,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除了在学校学习知识,还需要参加各种培训和实操,成本比较高,机会却比想象中少。“很多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随便上过几节课就出来做咨询,反而挤压了我们的生存空间。”
其实,高校心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不是完全围绕成为心理咨询师设计的,大众普遍印象中的“学习心理学专业就要做心理咨询师”是个误区。另外,成为优秀心理咨询师所需的大量成本,以及鱼龙混杂的市场,也让部分心理学相关专业学生不得不暂时却步。
某教育学院教授直言,“我们每一届都有这样的学生,满怀热情想要从事心理咨询行业,过程中发现所需的时间和金钱当下难以承担,于是就选择折中的方法,先去工作,攒点钱,再重新回到心理咨询行业里来。”
屡上“红牌”的心理学专业,前途注定一片黯淡?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9年—2024年,应用心理学专业连续6年被列为“红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毕业去向落实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难道心理学专业的前途真的一片惨淡吗?
据了解,高校心理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大致的去向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临床心理学科毕业的,大多能获得医师执业证,他们基本上是到各级医院的心理门诊坐诊,且有“处方权”;二是进入大中小学担任心理学科教师,并负责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三是在社区或有关单位从事与心理咨询相关的社会工作;四是自己创业,开设心理咨询机构。
目前,出现心理困境的人群在向各个年龄段蔓延,青少年、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中的不少人都会在一定时期、在一定诱因下产生心理偏差。有业内人士指出,当下,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已经从“就业难度大”转变为“工作难度高”。很多居民在遇到严重家庭暴力、孩子产生极端心理偏差、老人做出自残行为等严重心理危机时,往往不知道找谁求助,一般是在社区干部安排下,才有专业心理医生前往进行专业的危机干预,基层社区需要更多有热情、愿意从事心理援助的心理学相关专业“科班”毕业生的加入。不过,心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一定要把位子摆正,其用武之地是在基层、在社区、在校园、在养老机构。
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说:“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迅速远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多重挑战。国家现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心理学发展的政策。”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校也对心理学专业进行了学科交叉和创新变革。
今年4月初,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正式亮相,该学院在学科布局方面将重点聚焦临床与健康心理学、脑与认知科学、管理与社会心理学三大方向。学院将联合校内相关院系设立如“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协同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共同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良好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心理学人才,建设“大健康”心理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高地。
今年4月中旬,清华大学举行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成立大会,为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积极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该系将基于“心理为基础,促进文理交融;认知为特色,加强科工结合”的学科定位,按照认知与智能、社会与健康两大研究方向建设心理学学科。通过心理学与认知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结合,主要建设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二级学科,开创以理解智能本质为目标的认知科学研究新前沿,为心理学领域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和实验技术,以“新技术”回答意识起源、智能本质等心理学基础问题。通过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主要建设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等二级学科,创建有中国文化和思想贡献的心理健康理论体系。
编后语
人的心理变化和认知发展过程有其内在规律和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成长树”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其面临的挑战和需求也大相径庭,未来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将更多地朝着个性化、多元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心理健康工作者们运用心理学的智慧与技巧、高度个性化的心理援助手段来为每位来访者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这也意味着从业者只有练好内功,运用更为先进的专业治疗手段和更为深厚的学科知识素养,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走出心理困境,找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