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侵袭了我的窗子,玻璃被染成墨色,在键盘的敲击声中,我的思绪翻涌不息。“还有××天就要高考”的声音重新在我脑海中响起,熟悉的心悸仿佛要将我拉回那些忙着查漏补缺的日日夜夜。我看了看键盘上的26个字母,突然觉得自己身处一场大梦之中,梦醒之后,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校园……
我睁开眼。时间定格在2020年的夏末秋初,蝉鸣在此时已不显得聒噪,清凉凉的风安抚着疫情之下的沃土。我混在新生中奔跑,气喘吁吁。我让躯壳跟随队伍跑,心神则跟随四散的想法去做白日的梦,畅游云间——我看到一张张光荣榜上的照片呈现在我面前,一闪而过的尽是陌生的面庞,我有意识地寻找,果不其然找到了自己的照片。接着,校园广播开始播放我的学习经验和奋斗历程,我在一片叫好声中谦虚地微笑……
“一二一!一二一!立——正!”
身体按下暂停键的那一刻,我被拉回了现实。
没过多久,我迎来了军训之后的课堂学习。初三时那种紧张的学习节奏,在高中伊始就成为常态,我被裹挟在数个科目之中,晕头转向,仿佛是在迷雾中前行。所幸初中打下的基础足够扎实,风再大也不能将它连根拔起。第一次月考来临,我考进了年级前一百名,而全年级约莫有五千人。
在小超市里,我和朋友面面相觑。
“考进前一百这么轻松吗?”朋友一脸不敢相信的表情,她也考进了年级前一百名。
我也万分惊讶:“我还以为进了高中,在各市的尖子生中,我会泯然众人……”
我们拿着各自要买的饮料,高兴地“碰杯”,一时间我仿佛拥有了马良的神笔,镜花水月在我这里也会变为实体。我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坐在北京大学(本文简称“北大”)的宿舍里,正信笔写下脑子里的奇思妙想。
在那个秋天,自命不凡的女孩站在自家的庭院里,骄傲地宣布自己的未来:她会在平庸的背景下杀出一条血路,用丰厚的学识磨锐大脑,证明乡土才最能造就人才。她站在板凳上,指着电视机里的高楼大厦,对面前的亲人们说:“等我长大了,送你们一人一套房子。”
说完,她从板凳上跳了下来。
然而,考验虽然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顺利考入北大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当我觉得军训时做的白日梦已变得触手可及时,我似乎忘记了不能过早对未来下定论,因为瞬息万变才是现实的常态。
似乎每个故事都有这样的走向,就是升到高处后总会有一番回落,起起伏伏才是人生的常态。起初我以为我的故事会与众不同,因为我早早定下了方向,抛却了不怎么感兴趣的理科,痛快地投向文字的怀抱。我也因此在这波分班的冲击中逆流而上,早早站到了更高的位置。
但在这所优秀的高中里,基础扎实的大有人在,真正的天才选手也层出不穷。分班后不久,我的成绩掉了下来。故事的转折点在这一刻格外清晰。
因为我的乡土背景,我的见识不如旁人丰富,加上过去忽视地理的学习,许多地理常识在我这里是没听说过的知识点。翻开地理书,那些陌生的图片和描述,强硬地闯进我的大脑。我每天需要记忆太多的东西,未知的迷茫带来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起伏跳动的分数像是一个人濒死时剧烈起伏的心电图,高高低低,反反复复。曾经敏锐的大脑好像迟钝了起来,被经纬线缠绕得密不透风,我感觉自己在跟着地球的自转而转,在眩晕中摸索着,寻找出路。很快,期中考试来临,高难度的地理题,在我这种“小白”眼中如同满纸的荒唐言,不出所料给我带来了荒谬的分数,而这分数又像是溺水之人的手,紧紧地拉着我的名次向下坠去……
我开始成为地理老师办公室的常客,一次又一次去问问题,尝试解开阻挡我前进的一个又一个结。我的桌子上永远摆放着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自己每次和陌生知识点相遇的过程。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我还钻研出了很多高效记忆的方法,锻炼出了精准做计划的能力。密密麻麻的笔记爬满了我的笔记本,做过的试卷被我裁剪得七零八落,裁剪下来的错题两个本子都贴不满。
即使这样,我的地理成绩也还是在及格线上下徘徊。
记得一次宣讲会后,老师在班里召开了小班会,可能是为了“灌鸡汤”,又说起了那套老生常谈的话,比如考上北大的一般都是开始时排在中间名次的学生,尖子生往往到后期分数就会断崖式下跌……我打心眼里不服气,甚至阴暗地想老师是不是在暗示什么。不过我很快反应过来,迅速调整心态。
学会审视自己应该是我在中学阶段最大的收获,我会探究自己产生某种想法的缘由,寻找对应的解决办法,也因此避免了很多次精神内耗。我发现在地理这一科上长久的挣扎让我愈来愈焦躁,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努力做到不再给自己任何负面暗示,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成功。现在想想,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信心,也许是做了太久的梦,分不太清梦与现实的距离了吧,我始终相信无论怎样挣扎徘徊,那红色的录取通知书终究会是我的囊中之物。
故事的又一个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的早春。高三紧锣密鼓的复习,助我将先前打下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的考场上,我拿着刚发到手里的地理卷子,只觉得方正的字体在我眼中格外清晰。我看到了众多熟悉的面孔在向我招手,我在其中如鱼得水,仿佛先前的无所适从从未存在。比起说是“突然开窍”,我更愿称之为“厚积薄发”,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总会引起质变。
从这以后,我感到自己已经攻克了我学习生涯中最大的难题,分数也不再如以前一样上上下下,剧烈挣扎,而是在最高处的角落里找了个位置安静地坐了下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让我惊心动魄的纵身一跃。
高考前我的状态并没有达到最佳。我好像一块布,早早被扔进了知识的水里泡着,等到快高考时就被捞了起来,原本吸饱了的水会哗哗地往下流,最后只剩下被切实吸收进身体的那些。而且高考的考场是个陌生的学校,陌生的教室和座位对于我这样一个适应能力不太强的人来说本该是一个不小打击。奇怪的是,我一点也不慌。
我想,应该是许久之后,我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这样一场考试到底有多么重要,不独意味着能否进入理想的学府,而且人生的一个重大分水岭也会由它造就。那时考完后,我没有为分数焦虑,只是窝在家里假设了很多种可能。我想,最好的结果就是顺利考上“梦中情校”,进入我想了三年的北大中文系,要是出现什么发挥失常的情况,那就能去哪去哪,既来之则安之吧,反正我把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到了,对应的心理准备也都做好了。
而今,我已经如愿坐在了北大的宿舍里。夜的困倦感染了我,等我意识到的时候,我已经趴在桌子上做完了一个模糊的梦。醒来之后,我品咂着梦里的种种滋味,又一次抚上键盘,删掉了“千辛万苦”“跌跌撞撞”等词,换上了“水到渠成”。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随手一搜便能找到数不清的经验帖,可对大部分人来说,未曾量体制作的衣服很难套在自己身上,即便有捷径可走,也离不开充足的准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请你相信自己一定能摘取胜利的果实,并且把一切都准备好,接着就顺其自然,努力走下去,准备迎接属于你的成功吧。
我的北大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