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一张羊毛毡审视自我

2024-12-06 00:00张琦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24年11期

全职妈妈这个身份,有时带给女性的不仅是沉甸甸的责任,还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这点在85后女性张显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动画专业,从事过游戏UI设计工作,但成为母亲后,她却不得不放弃工作,每天围着育儿、煮饭、打扫卫生等琐事打转。这种感觉让她难过。于是,她以一张张羊毛毡为阵地,开启了自己的破局之旅。

戳几针羊毛,修复身心

2014年,张显在网上看到一组羊毛毡制作的小动物图片,觉得非常喜欢,也尝试玩起了羊毛毡。

一年后,她结婚了,又过了3年,她成了妈妈,开始重复一位母亲的日常。全职妈妈的每一天都是被琐事包围的,带娃、收拾卫生、做饭,日日不息,往往累得要命,却又看不出做了什么明显的贡献,为人母的诸多辛苦就这么被淡化了。

现代女性总想兼顾生活和工作,可多数人发现很难实现。张显为了带娃在家待了一年多,当她想回归职场的时候,面试官会问她:你结婚了吗?生育了吗?孩子多大?这让她觉得紧张,再加上她本来做的就是新兴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找工作未果的时候,她极度心慌,总想着自己被时代抛弃了。

最迷茫的时候,张显最好的朋友去世了。上次见面还活蹦乱跳的人,再见已经躺在了棺材里,这种感觉让张显迷茫又无助,她被巨大的虚无感包裹着,觉得未来就像个巨大的谎言。再后来,疫情来了,上班也彻底成了奢望。那种心灰意冷的感觉特别“熬人”,不知不觉中,她拿起了羊毛毡的戳针,心似乎静了下来,内耗也变少了。

但做妈妈,尤其是刚做妈妈的头几年,时间都是碎片化的。张显只能在带娃和家务的空隙里抽空创作,可羊毛毡就像有吸引力似的,百忙之中跑去戳几针也是开心的。

每当孩子入睡后,张显特别珍惜这段属于自己的时间,总也舍不得躺下,而是抓紧时间跑到小阳台上做手工,有时不知不觉就做到了凌晨。这样熬着熬着,终于把孩子熬进了幼儿园,张显才拥有了整块的创作时间。

自己的作品,给人带来力量

张显喜欢意大利画家阿梅迪奥·莫迪里阿尼,所以她最初的羊毛毡系列作品取材于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而成为母亲之后,她感觉到自己身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内心产生了一种冲动,想要记录和呈现这种变化。

就这样,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她记起自己分娩的时候,隔壁床上的产妇叫得特别大声,整个产房都能听到。因为挣扎着喊痛,孕妇身上的被子滑落了,张显仿佛看到了一条断了的腿,那一瞬间的震撼,深深刻进了她的记忆里。

根据这段记忆,张显创作了一件羊毛毡作品。当作品展出时,一个观展的小朋友很好奇,“为什么这个产妇是断腿的呢?”还没等妈妈回答,孩子又自言自语道:“因为我们体会不到妈妈生孩子有多疼,所以作者想用断腿来告诉我们有多疼。”

堆积的皮肤、圆圆扁扁的肚子,张显以羊毛毡直观地呈现着孕产妇生产前后身体、心理上的变化,她手下的作品有的是身陷育儿困境的女性,还有的是产后抑郁症患者:被激素影响的她们看见桌子上的一杯水都会想哭;看着窗户,就觉得跳下去是不是比这样待着更好一些,可这种情绪从来不被家人理解,甚至被视为无理取闹。就这样,张显把自己对孕产过程的理解一针针融入羊毛毡创作,用一针一线戳出了怀孕的身体,鼓胀如球般的孕肚、妊娠纹,还有哺乳时的复杂体验,她也用作品演绎着分娩之痛、产后抑郁。也许是因为真实,当这些作品呈现给女性群体尤其是做了妈妈的女性时,她们反而能感受到一种朴素的安心。

这些作品除了参展,还被上传到了张显个人的社交平台。有一天,一位全职妈妈发来私信说:“我看了你的作品,激动地从床上翻了个身,是你的作品让我又一次觉得活着真好,希望你继续加油,去鼓励更多人!”

那一刻,张显觉得,原来自己的创作是可以给人力量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满满的价值感。

与生活中的“小猴子”和解

张显创作过这样一个作品:一位女性身上攀附着一只小猴子,她半闭着眼睛,有点无奈,但更多的是对无奈的接纳,因为她知道:生活里总会有那么一只“小猴子”,每天围绕在你身边淘来淘去。这只“小猴子”,可以代表孩子,也可以代表家庭、工作、朋友等等,有时候我们想摆脱它,但慢慢就会明白,生活就是学会与“小猴子”共处的修行。

有时候,张显做手工时也会被浮躁包裹,一方面,她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另一方面,她要承受来自家人的压力:他们觉得她为了这项爱好投入了太多的时间,损害了健康,也不赚钱。于是她创作了一只小刺猬,又创作了一组带刺儿的小胖手,分别取名《NO!》《哈!》《呼!》,她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想摇滚一点、自我一点,多长点儿刺向世界说“不”。

除了用作品表达情绪,张显还把自己的观察融入了创作中。很多人说父母之爱是天生的,但她观察到父爱其实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比如孩子一岁之前,她的先生连尿不湿都没换过几次。后来他偶尔做一次饭很好吃,孩子不停地夸他,“爸爸你是咱们家的大厨”,做父亲的高兴极了,后面就爱上了给孩子做饭。她目睹着丈夫的责任感与日俱增,也衍生了新的灵感,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一面育儿、一面创作当然是累的,身心俱疲时,张显也想过放弃。可是奇妙的是,哪怕最累的时候她也没有后悔过生孩子,她会清晰地划分自己的感觉,也明白所有压抑和负面的能量,其实不是孩子带给她的,相反,孩子在某种意义上疗愈了她。就像当年好友离世时,她也被无边的负面能量纠缠,此时是孩子扑过来,紧紧拥抱她,才让她找到了好好活着的力量。

随着作品被更多人看见、熟知,张显感觉到自己也被共情着。而随着收到的正向反馈越来越多,她也越来越松弛,并坚定地相信,一张张质朴的羊毛毡,也可以承担起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