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每一天

2024-12-06 00:00:00张夏
艺术启蒙 2024年11期

稀奇说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年自号蝯叟,亦有称猨叟者。不管是“蝯”还是“猨”,其实都是“猿”的异体字!

如果举办一场活动,评选谁是清朝书法家第一人,那么何绍基无疑会成为热门候选人之一!

何绍基的书法造诣极高,他精通楷书、草书、篆书、隶书四种书体,而且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都能驾驭得游刃有余。不过,他为人称道的还是行草和隶书!

何绍基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实非易事,而他拿毛笔的姿势更是与众不同。

奇特的“回腕法”

何绍基执笔写字的时候,在遵循指实、掌虚、悬肘的基础上,他的手臂呈射箭者扣弦状,又回腕向胸前,形态酷似猿猴的手臂——或许这就是他自号“猨叟”的原因吧!这种独特的执笔方法,被称为“回腕法”,是何绍基独创,既无前例,亦少见后来者效仿。

然而,何绍基的这种执笔方法,其实是违背人体自然的生理状态的,所以写字时让人感觉特别不舒服,也会非常累。何绍基自己也坦言,用这种书写方法,必须用上全身的气力,才能把字写成。往往没写多少字,人就已累得汗流浃背了。

普通人如果想要尝试用这种方法写字,恐怕坚持不了几天就会放弃了。但是,何绍基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与信念,他坚信自己的这种方法能助他达成独特的艺术效果。所以,他选择了坚持。在熬过最初的不适状态后,他终于运用自如,闯出一条前所未有的书法道路。他用“回腕法”写出的字,遒劲、厚重,既含生涩的意趣,又不失苍劲的神韵,充分展现了何绍基独具个性又极具观赏性的书法风格。

过人的意志力

何绍基在很年轻的时候便以书法闻名遐迩,但他一点儿也不自满,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大约六十岁的时候,他给自己制订了系统性的练字计划——每天必须写数百字。数百字看上去不多,但别忘了他使用的是特别累人的“回腕法”,所以这属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练字这种事,并非一日之功,能持之以恒者寥寥无几。更何况,何绍基作为著名文人,各种社交应酬事务繁多,加之他年事已高,精力有限,能坚持下来更显不易。wGPdOFzVqKrAshynIfXK2w==

何绍基练习的内容主要是汉碑,涉猎了《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衡方碑》等十几种经典碑刻。其中,何绍基临习《礼器碑》和《张迁碑》的次数尤其多。从咸丰八年(1858)至同治元年(1862),短短四年间,他将《张迁碑》临写了九十九通。其中,尤以咸丰十一年(1861)临写数量最多,达到了三十一通!

如果没有过人的意志力,何绍基恐怕难以将练字的习惯坚持下来,并在晚年达成书法境界的又一次提升。

习惯的无穷力量

何绍基的成功,应该说是凭借了习惯的力量。

他创造了独特的执笔方式,不惧劳累、持之以恒,成了他的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帮他硬生生闯出了一条全新的书法道路,形成了自己想要的艺术风格。

他为自己制订了严格的练字计划,并坚定不移地执行,日复一日,从不懈怠,这种坚持也逐渐成了他的一种习惯,终于通过日积月累,完成了书法境界的大提升。

所以,如果想取得成功,为什么不下决心多养成几个好习惯呢?虽然起初可能会感到困难重重,但一旦习惯成自然,一切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呢!

何绍基十一月练字日记(部分)

咸丰八年

十一月初五日

临《礼器碑》第一番毕。

初七日

《礼器碑》二番竟。

初十日

临《石门颂》竟。

十三日

临《礼器碑》第三番竟。

十五日

临《史晨前后碑》竟。

十八日

《礼器碑》临第四通竟,接《道因碑》。

廿七日

《道因碑》完,接《礼器碑》。

稀奇说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年自号蝯叟,亦有称猨叟者。不管是“蝯”还是“猨”,其实都是“猿”的异体字!

小伙伴们没必要刻意学习何绍基的执笔方法哟!这种方法较为偏门,如果没有何绍基那样非凡的毅力和自信,恐怕会事倍功半呢。还想了解更多执笔方法?那就扫码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