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街巷

2024-12-05 00:00王晨梅
读报参考 2024年34期

老底子的杭州就是一座街巷里弄四通八达的城市。

因“雨巷诗人”戴望舒而闻名的大塔儿巷就在杭州中和桥附近。本是一条最普通不过的小巷,却因“薄雨”“油纸伞”“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蒙上了一层纤弱和婉约的诗情。其实对寻常百姓而言,巷子就是过生活的地方,比如我外婆。

外婆出嫁的时候才17岁,从此就在一条叫“光复路”的小巷里度过了她几十载的岁月。外婆在世时,母亲经常当面打趣:“你外婆当年可爱美了,梳个艾斯头,头油抹得光光的,还插朵白兰花……”外婆笑得皱纹舒展:“那时大家都这么打扮,然后去戏院听越剧……”

如今的光复路毗邻中山中路,几步之遥就是繁华的闹市。沿着青石板路一直走,就走到了羊坝头,这里曾经是老杭州的购物天堂。我依稀记得店名——“豫丰祥”“九纶”……玻璃柜台里面针头线脑、搪瓷杯碗、布鞋胶鞋,雪花膏还是零拷(拆零销售)的。每到过年,店里摩肩接踵。有个大伯会坐在一张很高的高脚凳上,充当“人肉监控”,只是“监控”会喊:“皮夹儿当心!贼骨头当心!”

中山中路一路往北,过了庆春路就是中山北路了,各种街巷就像是蔓生的藤蔓,舒展出自己的光阴。孩儿巷口的“张同泰”,白墙黑字庄严道出中华老字号的威严。往里走,和众多的街巷相似,孩儿巷两边居民楼、商业店铺林立,粽子店、馄饨店、足浴店、服装店,一应皆有,中间还夹着一个“殡葬一条龙”花圈店。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无需避讳,在这样的烟火街巷里,生活就舒适地露出了最本真的面目。

一路行到孩儿巷98号——陆游纪念馆,心中总有触动。毕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每个文科生心头的“白月光”,比“丁香姑娘”来得真实而清新。卖杏花我是没见过,但卖白兰花却是以前常见的。初夏时节,老婆婆手挽篮子穿街走巷,润湿的白毛巾下一朵朵穿了线的白兰花。在不知香水为何物的遥远岁月里,女孩子小心翼翼把白兰花系在胸前的扣子上,走起路来就多了几分婀娜,女孩子就这样长成了少女。

孩儿巷尽头往右蔓生出一条麒麟巷,白墙黑瓦、招展的酒旗、木质的窗棂,虽然这种仿古很刻意,但两边充满烟火气的早点摊却是我的最爱。尤其是“阿英面馆”里的那碗猪肝片儿川,面条筋道、高汤鲜美、猪肝嫩滑,一筷落肚,五脏六腑都充盈着老底子的厚劲和踏实。

说到街巷里的烟火气,没有哪处比得了城隍山脚。从元宝心、大马弄、察院前巷、城隍牌楼到十五奎巷,四通八达的小街小巷,氤氲着杭州这座古城最原汁原味的烟火气。

“国萍小吃”“小劳馄饨”“姐妹小吃”……临街的小吃店被岁月的风雨侵染得看不清字迹的招牌,丝毫不影响一波波老吃货的光临,统共四五套破桌椅把暗黢黢的店堂几乎占满。正宗的杭州老炮儿是一定要来上十只生煎馒头或煎饺,配上小馄饨或豆腐脑,热呼呼的一碗落肚,打个嗝都是喷香的葱油味。

吃饱后慢慢顺着小弄堂溜达,两旁都是密密麻麻的菜店。慢悠悠荡过来,笃悠悠问过来,一株株掐过来,一颗颗看过来。

走到元宝心就是要上山了,坦悠悠的坡道,两边摆满小摊,有卖老式皮带、毛线拖鞋、自己编的小包儿,或是一堆花花绿绿的旧书旧杂志。摊主都是老头老太,默默地守着个摊儿,也不揽客也不吆喝,兀自坐在那里,把皱纹镶嵌进岁月的年轮里。这大概是老杭州生活的一种腔调吧——端着自己的姿态,过着自己的日子。

其实,每一条街巷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街角的每一次邂逅;味蕾里绽放过的鲜香,耳畔里飘过的乡音,走过的青石板路,发髻间的白兰花……都是一场场翻山越岭的回忆,带着故乡特有的印记与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