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这意味着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可能迎来改革。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主要是指在我国的初次分配体系中,改变资本所得过高、劳动所得过低的局面,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利益分配格局要更多地向劳动者倾斜。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句话最早在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经出现,现在重提,显示出未来可能会加大执行力度。“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这句话是近年来首次出现,意味着管理层可能会通过宏观指导,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在一个市场经济体里,政府是无法强制要求企业给员工涨工资的,这一次管理层提出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指导,从技术手段而言,怎么样才能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
首先,政府可以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我国各地区每年都会发布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这项标准首先保证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最低工资标准和很多普通人息息相关,比如加班费、失业金、病假收入等,都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参照。如果政府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收入都会相应上涨。
除了最低工资标准之外,政府每年还会发布工资指导线,向企业发布年度工资增长水平的建议。我国现在之所以将工资收入分配提到新高度,主要是为了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以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量这个指标来看,最近几个月,我国的社会消费品增速只有3%左右,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今年第二、三季度,我国的GDP增速分别为4.6%和4.7%,这给全年5%的经济目标带来一定的挑战。为了实现增长目标,需要投资和消费引擎多方发力,而刺激消费最有效的办法,无疑是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有效提高民众收入已是刻不容缓。
如果当前主要通过企业给员工涨工资来提高民众收入,空间并不是太大。从企业层面来看,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5%,其中9月份的利润同比大幅下降27.1%。
在企业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如果仅靠政府对企业的工资收入分配进行指导,空间相对有限,想要提高劳动者收入,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减税。
一个国家产生的财富,主要在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分配。通常而言,在财富分配的过程中,劳动者应该分得最多。以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全球平均水平为60%左右,也就是普通劳动者享有六成左右的财富,中国的比重大概为40%多,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民众收入占比过低,意味着企业或者政府层面分享的财富过多。以2023年的数据来看,当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近9%,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政府税收。
如果想要实质性提高劳动者收入,除了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重新划分利益分配格局之外,还需要依靠政府减税。
政府对企业减税,相当于减少企业的经营支出,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只有企业的负担减轻了,才有可能给员工涨工资。
除了给企业减税之外,更直接的办法是给民众减税。最近几年,我国一直通过各种办法减轻民众的个税负担,比如增加各种个税专项抵扣等,但是专项抵扣并非所有民众都能享受,部分抵扣更多是出于鼓励生育等特殊目的,而非普惠型减税。部分不符合抵扣条件的民众,能享受到的税收减免优惠相当有限。
与个税抵扣相比,最立竿见影的办法是提高个税起征点。2018年,当我国将个税起征点上调到每月5000元之后,6年时间没有再作调整。个税起征点的理念,主要是将居民的基本生活费用在税前予以扣除,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过去6年时间,我国的物价和生活开支已经大幅增长,仅以2023年来看,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9.2%,按照这样的增速,每个月5000元的个税抵扣已经远远不能负担基本生活费用。
9月底以来,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但更长远来看,还需要出台更多的刺激消费政策予以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经济刺激效果。
刺激消费不仅可以直接点燃消费引擎,而且可以保证投资引擎发挥更大的效力。我国进行大规模投资,最大的担忧就在于形成产能过剩。我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5%左右,处于较低水平,如果继续大规模投资,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想要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从根源上讲还是需要增加终端需求;只有提高民众收入,大力度刺激消费,才能消化大规模投资带来的过剩产能。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在我国的收入分配体系中向民众大幅倾斜,实质性提高民众收入,能够在很多方面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读报参考2024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