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技术的迭代、新环境的转变为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图书馆积极拓宽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路,树立泛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转换教育视角,探索素养教育新样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以期实现双向赋能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泛信息素养教育;双向赋能;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4)11-0107-03
1 背景
20世纪90年代,金国庆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一文中探讨了信息素养的含义及信息素养教育与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之间的差异[1],至此,我国开始了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2016年,“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or Research Libraries,ACRL)发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对信息素养进行了新的界定,突破了传统意义的信息范畴,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并赋予了新的内涵[2],元素养、泛素养、数字素养等概念成为图情界的研究热点。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3]。同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专项政策颁布[4],数字时代为信息素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 双向赋能型素养教育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义与内涵。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对用户信息查询、获取、评价和使用能力的培训。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提高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其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推动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5]。
2.1.2 泛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发展。泛信息素养教育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初景利教授团队于2020年提出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该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泛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面向科研与创新素养能力培养,为用户提供融入一定情境的超越信息素养的新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6]。泛信息素养教育强调要突破单一的文献检索培训模式和固有信息概念框架的局限,促进信息素养与特定需求、任务、场景的契合,为用户提供基于实际情境、面向科研与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而提升信息素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完整性。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相比,泛信息素养教育强调融合,即与培养对象融合,分阶段进行进阶教育;与培养对象所属学科融合,设计多元化的培养方案;与新兴技术融合,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与情境空间融合,切实提升培养对象的能力与素养。
2.2 双向赋能型信息素养教育
双向赋能是一种跨领域的协作理念,它通过相互促进和支持的方式推动各方的共同成长和进步。这一模式突出了参与实体之间的合作精神,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目前,双向赋能的理念已被应用到众多领域。在信息素养教育的范畴内,双向赋能型信息素养教育代表了一种创新的教育样态。它源起于泛信息素养教育,专注于教育角色之间的互动性、合作性、自主性与创新性,强调在信息素养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师和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促进。这种模式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还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双向赋能型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教育过程中各个角色创造一个互动和共同成长的环境,通过互动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参与度,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双向赋能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
3.1 双向赋能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框架
双向赋能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依赖一个多层次的整体框架,其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创造力,形成教学与学习之间的互动循环。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管会”)在双向赋能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期在教与学双重身份的不断转换中实现双向赋能。
双向赋能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核心层面,即主体层、创意层和实践层。主体层是指负责策划和实施素养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负责制订和实施教育计划,以确保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高效性。创意层是智力活动的激发点,参与者需要深入了解数字生活,并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社交和生活等真实情境融入教育计划,强调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实践层旨在丰富和充实活动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满足受众的教育需求。
3.2 要素分析
3.2.1 主体层。自管会是核心主体层。自管会作为图书馆自有的学生自治管理组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图书馆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图书馆主要扮演目标设定者的角色,而自管会则承担策划和执行的重任。自管会策划和开展信息素养相关的活动,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在图书馆向自管会清晰地传达既定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后,自管会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和学习环境等情境特征,策划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在图书馆审核通过方案后,自管会负责执行这些方案。这一互动过程不仅能提升自管会成员的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这种模式既促进了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也为自管会成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2.2 创意层。遵循既定的教育目标,自管会依托其丰富的学业、就业和生活经验,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系列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策划方案。在这一层面上,自管会扮演核心角色,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双重身份,双向赋能。自管会在语言表达和媒体应用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方案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创意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自管会通过收集一线教师的购书清单,向学生推荐与专业相关的图书及热门图书,就阅读偏好和阅读习惯提出建设性意见,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3.2.3 实践层。数字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已超越传统的信息技能训练,转而聚焦于改变思维习惯,打破思维定式。对于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升其道德素质[7]。在实践层面,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尤为关键。图书馆应从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将丰富的教育资源融入日常活动,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拓展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为用户的科研活动提供支撑;从服务的角度出发,丰富和延伸服务内涵,激发用户的深度参与热情,预防数字伦理失范问题的产生。
4 双向赋能型信息素养教育创新路径
4.1 案例:入馆培训“云讲师团”
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以腾讯会议为主要平台,积极动员自管会组建了“云讲师团”,为全校师生提供线上入馆培训服务。与传统的集体入馆培训模式相比,“云讲师团”以其灵活的培训时间和生动的讲解语言,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云讲师团”的实践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自管会成员在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方面的潜能,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还提高了学生对课堂实践讲解的兴趣,加深了新生对图书馆的了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的实践平台,该模式是双向赋能型素养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
4.2 双向赋能型素养教育拓展对策
4.2.1 信息需求的多元化。目前,高校所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程、专题讲座、参考咨询服务等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数智时代为素养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图书馆应积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打造个性化、互动化的素养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满足他们的多元信息需求。
4.2.2 服务活动的品牌化。随着高校图书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品牌的创建和营销日渐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重视。阅读推广、基础服务、文化育人、国际交流等工作场景中均已融入品牌塑造[8],许多高校图书馆积极打造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品牌,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i学堂”信息素养教育讲座及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新生在线通关游戏“拯救小布”等[9,10]。目前,顶层设计缺乏、跨部门协作凝聚力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是影响品牌创建的主要因素,如何将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底蕴、服务理念以清晰的“符号”传达出来,是值得其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发挥潜能、挖掘亮点、积累经验,通过“小创意”提高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信任,优化服务管理流程,整合品牌,推广运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4.2.3 效能评价的标准化。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评价的研究重点通常落在对项目运行结果的评价上,如对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效能的评价[11]、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等[12],针对项目运行过程的评价较少,因此建立健全关于信息素养教育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项目过程中的评价有利于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监督与执行,能够密切关注活动实施情况,增强主体责任的严肃性和严密性。
参考文献:
[1] 金国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1995(6):52-55.
[2] 韩丽风,王茜,李津,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6):118-12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4-09-1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4]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4-09-10].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5]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0.
[6] 初景利,刘敬仪,张冬荣,等.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中国科学院大学15年的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20(6):3-9.
[7] 陈红.高校图书馆员应知应会[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122-123.
[8] 陆长玮.品牌赋能:高校图书馆品牌资源的开发策略与应用场景研究——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3(5):26-32.
[9] 李显辉,肖铮,黄国凡.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急响应在线实施策略: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20(20):90-96.
[10] 胡永生,陆敏,张珈利.建立推广策略 搭建互动平台: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推广服务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5):76-78.
[11] 钟鑫.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效能评价体系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7(9):1-5.
[12] 邱璇,丁韧.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9(6):75-80.
(编校:孙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