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学霸很常见,快乐的学霸很罕见

2024-12-05 00:00象女士
意林 2024年19期

中国香港击剑队江旻憓返港入关时,从兜里掏出了奥运金牌,然后笑眯眯地和身边人打招呼。

江旻憓已然是家长心中的完美孩子,女孩子心中的完美女生。她漂亮、自信、有实绩、家教好,随时随地散发着暖洋洋的气场。

先介绍一下江旻憓。

这次她拿到的这枚金牌,是中国香港的首金。中国人讲究“开门红”,江旻憓夺金之后,香港陆续又入了一金两铜。

决赛时江旻憓并不是很顺利,开局落后对方6分,后来靠心理战术一分一分追到了10∶10,之后又和对方缠斗到12∶12。最后,江旻憓靠着关键一击拿到了金牌。

也就是说,但凡江旻憓的心理素质差一丢丢,就有可能拿不到这枚金牌。所以江旻憓看起来笑眯眯的,实际上是位心理王者,在比赛中又稳又狠。

但击剑不是江旻憓生活的全部,她私下还喜欢弹钢琴,拥有很多爱好。

同时,江旻憓还是个学霸,本科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别人能上一个顶尖学府就属于烧高香了,江旻憓直接念了三个。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江旻憓——

沉稳,不管是采访还是在社交平台上她的发言都克制诚恳;自信,她的大大方方地谈夺冠感受,展示幸福。再加上她总是笑呵呵让人没有距离感的外貌,很多人说她是继谷爱凌之后的又一个“六边形战士”。

我和江旻憓是同年生人。讲真的,这些年见了太多天赋异禀的人、听了太多天才的故事,我已经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

但江旻憓还是激起了我内心的一些水花,因为我发现她在整场比赛中都没有“排斥感”,感觉她很快乐很轻盈。

我认识一个姐姐,她是练羽毛球的,因为两家关系好,她每次打比赛我们家都会去看。我看着她一步步从市里打到省里,再从全省打到全国,后来因为比赛成绩不错上了武汉体院。

当时这个姐姐的父亲总觉得可惜,他希望孩子能打职业。在逐渐接受这个现实后,他要求孩子当羽毛球老师,意思是打不了职业,也要做一份和羽毛球有关的工作。

但这个姐姐明确表示再也不想碰羽毛球了,找了一份高速公路收费员的工作。

我问她:“这份工作辛不辛苦?”她说:“还好,就是有夜班,一个人要在一所小房子里待很长时间。”

我又问:“那你能不能玩手机?”她说:“当然不能玩。”我就纳闷地问:“那不无聊吗?没有车的时候你只能目视前方。”

这个姐姐的回答是:“无聊发呆也很好。”对于她来说,无聊发呆需要熬时间的工作也强过和羽毛球相关的工作。

我发现大多数“90后”都有很强的“排斥性”,学习某样东西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感知不到快乐。我小时候学电子琴,最经典的画面是我在前面跑,我妈在后面追,最后按着头把我送进练琴教室。

但江旻憓给人的感觉是太享受太快乐了,她接受并喜爱击剑运动,这对于我们从小被家长按着头送进补习班的“90后”来说,好震撼……

江旻憓的快乐,主要在于父母。

要培养一个社会标准意义上优秀的孩子,首先父母确实是要有点资本的。

江旻憓的父亲为了培养女儿练击剑,帮助一位击剑教练开办了俱乐部,这位教练将大部分精力用来指导江旻憓。

我小时候本来是要学钢琴的,但钢琴课太贵了,20年前要80块钱一节课。那时候,我爸妈的工资加一块也没多少,于是他们直接给我降级,把我送进了电子琴班。

但电子琴班一交就是三个月的费用,我周一三五下了课就去,一个月上12节,三个月就是36节。虽然电子琴课便宜,可是耐不住它上得多啊,叠加起来还是蛮大的一笔费用。

我妈一咬牙给我交了钱,结果就是我隔三岔五被骂“不争气”。

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一定要学出个名堂”的想法送孩子到上各个课外班,孩子一般都学不出什么名堂。

冠军就那么多,天才也是有限的,不会有太多孩子成龙成凤。

当家长抱着孩子“成为什么”的念头而花钱花精力花时间,一定会结果先行,当看到孩子似乎不是这块料的时候,最先放弃的也是家长。有些家长看似还在风雨无阻地送孩子去上各个课外班,实际上内心早放弃了。

我小时候有个词是“快乐教育”,现在发现这个词真的很重要,当家长的应该让孩子感受世界、让孩子放松下来,也许结果会更好。

因为我们这代人,大多接受的是“否定教育”和目的性极强的教育模式,所以很少有人真的会沉浸其中去享受学习,甚至很多父母会告诉孩子,“你就苦这十几年,考上大学就潇洒了”。我们只会想着如何熬过去、如何差不多的完成,而不是发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