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工信部发布公告,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下称“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条件》最初于2013年发布,曾做过三次修订。
最新修订的《规范条件》对各环节技术指标进一步加码,强调对运营技术指标的监测和品质指标的抽检,以及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披露。
《规范条件》的导向作用有助于提高行业门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指出,新版《规范条件》能以引导的形式限制新增产能进一步扩张,不过,对存量过剩产能作用有限。
光伏制造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多年,过去两三年的投资热潮,加剧了光伏行业的供需失衡。2024年年中以前,市场共识是应以市场的无形之手去调节光伏产能过剩,让市场自行优胜劣汰。
但随着光伏全产业链价格的持续下跌,不少环节已跌破现金成本,即售价尚不足以覆盖企业为生产付出的现金。部分光伏企业界人士、相关机构,以及业内专家纷纷呼吁主管部门制定化解光伏产能过剩的政策,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但强制政策的出台并非易事,光伏制造业是一个主体众多、充分竞争、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以有形之手调控,势必会牺牲一部分企业的利益,监管层面需要斟酌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目前来看,更多是行业协会在行动。近一个月来,光伏协会已组织各环节企业召开多场“自律”会议。硅料、硅片环节也开始减产。
多位接受《财经》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政策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基于市场规律的企业自救,尤其是龙头企业的策略调整,才是缓解当前光伏制造业困境的根本途径。
《规范条件》对光伏制造企业的项目设立、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能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与7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一些环节的部分指标要求更严。
比如,多晶硅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还原、综合电耗分别小于40度/千克、53度/千克,而此前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分别为44度/千克、57度/千克。根据中国光伏协会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3-2024)》,2023年行业多晶硅企业的平均综合电耗为57千瓦时/千克,预计到2028年前后能达到53度/千克。
硅片环节,正式版本的《规范条件》比征求意见稿相比,对新建和改扩建硅片项目提出了更高门槛,要求水耗低于540吨/百万片,且再生水使用率高于40%。而路线图显示,2023年切片环节耗水量为870吨/百万片,预计2030年降到800吨/百万片以下。
电池片环节与硅片类似,同样是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要求更高,N型晶硅电池水耗需低于360吨/兆瓦,且再生水使用率高于40%。路线图数据显示,2023年N型TOPCon电池片水耗为600吨/兆瓦,预计到2030年水耗仍超过450吨/兆瓦。
也就是说,如果遵循《规范条件》的指引,那么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都难有新增产能出现。不过,《规范条件》是鼓励引导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
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告诉《财经》,每年下半年,工信部会公布一个符合《规范条件》的名单,参考新版《规范条件》的名单或将于明年下半年发布,金融机构会参考这个名单。
吕锦标同时指出,《规范条件》有规定,整年开工率不足50%的项目无法申请进入规范名单,已进入公告名单的项目需定期提供自查报告,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会被撤销公告资格。但另一方面,在供需失衡、集体亏损情况下,行业正倡导通过调低现有产能负荷等方式缓解供需矛盾。
当前,光伏主产业链,即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名义产能都超过1000GW(吉瓦),据光伏行业第三方专业机构InfoLink最新预测,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在469GW-533GW;展望2025年,较2024年同比增幅或许仅为5%-7%。
2023年中,行业开始关注产能过剩议题,一些企业强调“先进产能不过剩”。彼时,光伏技术路线正从P型向N型迭代,以TOPCon技术为代表的N型产能还没实现大规模供应。但由于产能上得太多太快,到目前为止,TOPCon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800GW,占电池产能的绝大部分。
仅看2023年出货排名靠前的七家光伏企业——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阿特斯、正泰新能,2024年的出货目标合计约497GW-552GW,也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全球组件需求。
供需失衡导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持续下跌,企业普遍陷入亏损。2024年前三季度,光伏龙头企业中,隆基绿能(601012.SH)净亏损65.36亿元,TCL中环(002129.SZ)净亏损64.78亿元,通威股份(600438.SH)净亏损47.7亿元,晶澳科技(002459.SZ)净亏损8.57亿元,天合光能(688599.SH)净亏损约7.55亿元。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受产业链价格持续下降的影响,行业开工率快速下滑,且不同品牌定位、不同区域的产能开工率展示出巨大差异,开工率明显分化。假设终端需求增速为20%,各环节开工率后三分之一的产能被逐渐淘汰,那么硅料、电池出清时间可能在2025年末-2026年,组件出清时间可能在2026年,硅片出清时间可能在2027年。
据《财经》了解,虽然很多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已经退出,但仍有不少企业在经营现金持续为负数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生产,一方面是想留在牌桌上,甚至想占据更多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地政府深度参与,光伏项目的发展又与政府业绩相捆绑,关停不易。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介入,出清光伏过剩产能将是一个漫长过程。
光伏行业协会已多次召开会议研讨破局低价内卷的办法。较早的一次会议在2024年5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座谈会,提出要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加强对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保障国内光伏市场稳定增长,探索通过示范项目支持先进技术应用,转变低价中标局面。
8月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光伏电站建设招投标价格机制座谈会”。与会者认可目前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不利于光伏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呼吁光伏制造企业充分认识到自身对于解决目前行业困境的主体责任,杜绝恶性竞争。
但结合后续价格走势来看,缺乏落实主体的共识与呼吁都收效甚微。10月初,组件招投标中甚至出现0.53元/瓦的超低投标价。据《财经》了解,今年上半年组件厂商对年度装机需求预期颇为乐观,二季度开工率较高,但后续库存堆积,出现了甩库的情况,组件价格不断走低。另一方面,上游硅片价格下跌,也传导至组件端。
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光伏产业链四个环节的16家龙头企业,召开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多数企业的一把手到场。四天后,该协会公布了光伏组件的成本价:一体化企业N型M10双玻光伏组件,在不计折旧,硅料、硅片、电池片在不含税的情况下,最终组件含税生产成本(不含运杂费)为0.68元/瓦。协会强调,低于成本价中标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光伏组件价格有略微上涨,不过实际给集中式电站的主流交付价格仍然在0.65元/瓦左右,分销渠道的常规组件价格分布则较为分散,大概在0.66元/瓦-0.7元/瓦。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价格处于僵持阶段,持续性不好判断,如果涨到一定水平,部分过剩产能可能会死灰复燃,不利于彻底出清。
据《财经》了解,业内正在热议两个限制光伏产能的政策方向:一是以能耗等指标设立门槛,控制产能开工率,其中硅料、硅片拉晶环节将是重点考虑的环节。二是参考石油行业的欧佩克组织,成立一个光伏欧佩克来协调产能,根据市场需求和产能等多个因素,分配各企业的产量配额。
通过设定能耗门槛来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的一种方式。吕锦标告诉《财经》,硅料环节只有不到20家企业,市场相对集中,供需更透明也更可预测。而且硅料生产能耗是光伏产业链中相对最大的,以能耗指标作为限产参考可以有明确的数据,而其他环节,除了硅片拉晶环节有类似的特征外,较难找到一个明确的抓手。
即便是硅料环节的调控,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吕锦标提到,近几年新扩产的项目都是5万吨级别的技术平台,严格按照新的规范指引,如果要通过加严指标限产,不符合政策延续性,也难以通过指标的微小差别来决定项目开停产。出台政策的好处在于能够给行业一个导向,未来扩产的指标加严,但如果要控制存量产能,还是需要企业自己调整策略,减少生产,尤其是龙头企业。“现在已经到了拼现金流的阶段,龙头企业的成本优势难以体现。”他说。
据《财经》了解,目前多晶硅即硅料在产产能约265万吨,整体开工率已降至60%以下,另有约88万吨已建成但延迟投产的产能。当前优质N型硅料的价格在40元/吨左右,而头部企业较优的含税现金成本要到41元/吨至42元/吨,这意味着,即使是龙头企业的优质产能,经营现金流也不容乐观。“目前多晶硅库存超过30万吨,上百亿现金断流。”吕锦标补充道。
近一个月来,光伏协会已组织各环节企业召开多场“自律”会议。硅料、硅片环节也开始减产,但更多是基于市场因素考量。
当前云南、四川等地进入枯水期,当地电价会有所上调。这一因素成为龙头企业减产的契机。一般6月至10月是丰水期,11月至第二年的5月是枯水期和平水期。SMM分析师史真伟预计,11月的硅料产量会降到11万吨出头,12月可能进一步降至9万吨-10万吨,如果硅片环节不发生大量减产,基本上硅料环节就会进入去库存的进程。
史真伟撰文披露,11月中旬,超20家硅片企业于线上召开行业自律会议,某头部企业带头下调开工率,从月初计划的40%降到30%左右,预计11月国内硅片产量将跌破40GW。据市场反馈,此次会议初步对2025年硅片市场总需求量估算、对应硅片企业减产额度分配方案等进行讨论,但是对排产“自律”并未达成一致,近期硅片企业或将继续开会讨论。
除了借助能耗指标调控,也有观点认为,需建立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欧佩克)的光伏产能控制组织,来控制全产业链的产量。持此观点的人士指出,如果光伏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能以更强势的态度面对光伏企业,就能平衡全行业的产量。
1960年9月成立的欧佩克现有12个成员国,拥有世界已探明原油储量的79.1%。欧佩克的目标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以稳定油价,从而保障石油生产国的石油收入。欧佩克相对有效运行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其对国际石油贸易的影响足够大;二是沙特作为领头羊,较好地实现了欧佩克内部的产量管控。
但对于欧佩克是否是垄断组织一直有较大的争论,中国光伏企业若要建立类似欧佩克的组织,也要面临国内外对其是否涉嫌垄断的质疑。中国反垄断法第17条明文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的垄断协议。
与石油生产主体集中度较高不同,光伏产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也没有如同沙特这样的愿意自己吃小亏维持大局的领头羊。
据《财经》多方了解,以有形之手化解光伏产能过剩的办法仍在讨论中,难以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