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探讨

2024-12-05 00:00:00刘茹雪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35期

摘要: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发展需要与业务管理相融合,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帮助企业科学地投入和配置资本,为业务管理提供可靠帮助,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在推动管理会计转型时,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综合业务管理的需求,贯彻新理念推动管理会计发展。为此,企业应该加强内部资源投入,建立业务与财务的沟通渠道,完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完善内部监管机制,并不断提升会计队伍的建设水平,让管理会计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业财融合;企业;管理会计

一、引言

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转型迫在眉睫,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与进步,能够让企业适应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提升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在推进管理会计发展时,要重视业财融合相关理念,将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结合起来,让财务人员能够更多地熟悉和了解业务,提升其综合能力,使其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帮助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此,企业要积极探寻业财融合视角下管理会计的建设条件,分析提升管理会计质量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二、业财融合与管理会计

(一)业财融合概述

业财融合是企业业务与财务层面融合,进而实现高效的业务管理和高质量财务管理的过程。业财融合对企业的财务进步与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企业内成功打通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壁垒,使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协同工作,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见表1)。业财融合要求业务工作和财务工作在目标、关注点以及工作方式上保持一致,并利用数据和信息的高效流通,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改善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精细化管理。业财融合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二)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是对财务信息的计划、评估等进行确认、计量以及分析的会计工作,主要用于企业内的计划、控制以及决策。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包括全面预算、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等,可以为企业的各类经营活动、管理决策等提供财务信息,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各类数据,在关注财务信息准确度的同时,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有助于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三)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的意义

业财融合是财务与业务的双向融合,不仅要求业务人员学习和了解财务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有效方式,也要求财务团队能够熟悉业务,推动财务转型,由传统的核算型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是企业在业财融合过程中所必须做出的转变,而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建设管理会计,能够让财务管理实现优化,有助于财务人员学习、适应新环境,更好地推动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让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在全面预算、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等方面发挥其管理效用。业财融合是一种重视数据准确性与信息沟通效率的工作方式,在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能够获取更多准确财务信息,可以结合业务实际情况对当前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为企业的后续决策提供科学指导,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三、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中常见问题

(一)业务与财务脱节

企业内部的业务与财务部门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很多企业内部存在业务与财务各自为政的情况,从而导致了业务与财务的脱节。在这一背景下,管理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了解不够深入,进行财务预算、成本管理时,难以联系业务实际,在财务管理方面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容易造成管理上的问题。很多企业的管理会计在建设时,并没能构建起与业务沟通的良好渠道,业务与财务部门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信息交流不畅,双方矛盾频发,难以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二)会计管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会计建设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不健全,财务人员职责划分不清晰,难以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管理会计的发展速度较慢,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没有为管理会计提供明确的职责划分,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与核算型会计完全相同,难以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在制定管理体系时,没有意识到内部不同业务主体对财务数据关注侧重点不同,忽视了管理会计所能够为决策提供的数据支持,影响了其后续的发展与进步。此外,管理会计的监督机制、绩效机制不健全,也影响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财务信息化建设滞后

很多企业依旧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财务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工作需要对各类信息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信息化建设对其发展至关重要。但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片面地认为财务信息化等于财务核算信息化,仅将信息技术作为财务报表核算的工具,忽视了信息交流在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上的重要性,没有为信息沟通搭建良好渠道。企业在引入财务管理平台时,对管理会计工作重视不足,财务信息化软件难以发挥其作用,容易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

(四)财务人员知识储备不足

业财融合视角下,管理会计对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不断增加,财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很容易影响其工作质量。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没有摆脱传统财务工作内容固定、工作环境单一的思维,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难以调动自身工作积极性。企业在进行财务人员管理时,也缺乏有效的技能培训和定期考核,没有为财务人员提供有效的发展条件,也造成了财务人员与管理会计工作不适应的问题。

四、业财融合视角下提升企业管理会计质量的策略

(一)建立业务与财务融合渠道

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应该积极构建业务与财务的融合渠道,为管理会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对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加以明确,为双方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强化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推动业财融合,提升管理会计的工作质量。企业要培养管理会计对企业财务目标、经营情况等内容的了解,鼓励财务人员不仅关注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也要关注财务信息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为此,企业可以结合客户需求、业务需求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利用好业财融合背景下财务BP、财务COE、财务SSC等体系,为管理会计的建设提供指导(见图1)。企业可以为财务与业务管理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利用OA系统、ERP系统等让双方实现信息互通,让财务人员了解更多业务内容,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充足的数据信息,为双方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推动管理会计与业务人员的沟通交流,利用经营会议等机会,让业务与财务相互了解,相互配合,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完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的应用体系,完善管理会计内部组织架构,提升其全面预算、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等能力,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让管理会计发挥出更好的作用。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需要明确管理会计的职能,完善其内部组织架构,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企业需要结合生产经营情况、整体战略规划等,制定管理会计应用的指引体系,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职责进行细分,使其在全面预算、财务核算、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在具体规划中,企业要通过规章制度确定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对管理会计中不同人员的职责进行划分,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监督资金的有效使用情况,结合单位内支出与预算动态化管控项目运行,为企业各项业务进展提供有效帮助。管理会计要认真践行管理制度内容,开展全面预算时,系统分析当前业务经营情况以及未来业务的发展规划;在处理财务时,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升核算准确性。在此后的发展中,企业还需要顺应市场环境变化等条件,做好管理会计工作模式的调整,让管理会计发挥的效用达到最大化。此外,企业应该构建管理会计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员工绩效机制,让管理会计人员能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质量。

(三)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

企业应该努力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构建数字化财务管理体系,为管理会计发展提供帮助,推动业财融合的进程。信息化建设是现代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企业在业财融合视角下推进财务数字化,不仅要为财务核算、财务分析等内容提供数字化支持,还要构建财务与业务的沟通系统,汇总足够的业务信息,保证财务信息的科学性。企业可以建立财务管理与业务报告IT系统,通过财务ERP系统、供应链IT系统、生产制造IT系统、HR系统等对业务信息进行监督,绕过财务能够深入了解业务进展情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OA系统,便捷双方的联系与沟通,加快信息共享,为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见图2)。除此以外,企业也应该综合利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条件,提高管理会计的工作能力,让信息技术得到全面普及、广泛运用,保证管理会计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水平。

(四)提升会计队伍建设水平

企业应该对业财融合视角下,管理会计所需具备的能力进行研究,打造高水平的会计队伍,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责任心、核算能力,更需要具有强大的管理、协调能力,能够结合企业的业务情况为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数据。为此,企业要加强人才培训的投入力度,结合业财融合特点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断引入更多综合型人才,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企业可以定期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通过管理会计专业培训增强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利用适时轮岗等方式,让管理会计人员参与业务活动,了解业务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管理工作积累宝贵经验。企业还应重视工作人员管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题讲座、专题学习等方式,让管理会计团队培养竞争思维、风险预判思维、整合资源观念等优秀理念,促进管理会计的进步与发展。

(五)优化风险管理系统

业财融合视角下的管理会计工作要优化风险管理系统,通过研究业务和财务情况,准确识别现实与潜在风险,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成本。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风险类型,相较于常规的会计工作,业财融合下的管理会计能够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沟通,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率。在工作过程中,企业应该让管理会计要利用业财融合的优势,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系统,从原本强调事后管理,转化为构建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管理体系,让风险管理能够更加可靠。提高管理会计与其他部门配合能力,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全员自控、自我审计的风险管理系统,针对企业经营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审查,从前期入手进行分析,通过对业务流程的监督和管控,加强财务风险前期的自我评估,从源头上降低风险的发生率(见图3)。企业要确保管理会计可以利用业财融合条件下的工作优势,获取更多数据信息,确认审计报告,在风险维护过程中及时识别并规避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安全。

(六)完善绩效管理系统

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也是企业管理会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传统财务会计参与绩效管理的方式是提供静态的毛利率、利润率、周转天数、坏账信息等数字指标。而管理会计则需要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经营规划、预算决策等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为此,企业要格外重视管理会计的绩效管理系统完善,管理会计绩效管理不单单要考虑财务指标,还要加上各种非财务指标,从而形成动态的全面管理体系。在优化绩效管理系统时,需要根据业财融合的要求,让管理会计深入绩效管理工作当中,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分析业务发展的具体情况,以此为基础完成绩效制度的设计与建立。企业要让管理会计构建面向战略的绩效评价、驱动机制,利用多角度、综合性、立体评价机制,让财务指标与业务指标相结合,综合客户满意度、产品回购率等指标,建立更加立体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的整体利益。

(七)财务指标与业务指标的转化

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需要将管理指标与财务指标相联系,并积极推动财务指标向业务指标的转化,从而获取最新的业务数据,强化财务管理工作。为了让财务指标能够与业务指标更好地转化,企业首先需要解决沟通问题,考虑到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监督者身份,管理会计要将经营数据等相关问题汇总给管理层。企业要构建更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为管理会计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此期间,企业应给予管理会计更多权限,使其能够在与业务部门沟通时,了解业务的真实经营情况,获取现场数据。企业也要加强业务部门的财务指标数据培训,让业务部门了解财务部门的工作需求,能够在后续工作中配合。在基础沟通渠道建立完成后,企业要强化管理会计工作,要求管理会计按照要求层层分解财务目标,将标准化财务指标术语拆解为业务部门便于理解的术语,让财务指标向业务指标转化,从而提升企业的业务水平。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会计要积极配合业务部门工作,将总资产周转率转化成周转天数,并细化为应收账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固定资产周转天数等,让业务部门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

(八)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

企业要积极构建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的体系,帮助企业制定更加科学的战略管理方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财务会计可通过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监管预算、预算分析报告等帮助,帮助企业预测未来营收。而在业财融合视角下建设管理会计,企业则要更加重视其与战略管理的结合,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企业要给予管理会计足够的职能,让管理会计可以深入各业务部门,了解实际经营情况;通过绩效管理、过程管理等策略,帮助业务部门制定正确的目标路径,协调业务发展。管理会计应积极参与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中,帮助企业分析亏损产品线,合理调整企业资源,优化生产经营,从而实现战略管理目标。

五、结语

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业财融合视角下的管理会计可以对企业的业务内容有更深入的认知,有利于快速、有效地了解市场需求,从财务角度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在业财融合视角下应该积极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利用管理会计中资源信息、控制手段加强财务管理,通过财务与业务的融合,发挥管理会计在业务信息、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作用。企业积极做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提升管理会计人员水平,有助于其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秀萍.管理会计视角下的业财融合探讨[J].中国中小企业,2024,14(06):126-128.

[2]吕佳蔚.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探讨[J].支点,2024,21(03):112-114.

[3]张盼琼.探究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市场周刊,2024,37(01):149-152.

[4]张晓萍.管理会计视角下推进企业业财融合路径探究[J].商场现代化,2023,09(21):159-161.

[5]李晨欣.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理财,2023,25(11):40-42.

[6]孟若琦.管理会计视角下企业业财融合问题探讨[J].财务管理研究,2023,13(07):81-85.

[7]邹晓丹.管理会计视角的业财融合转型分析[J].中国中小企业,2023,22(04):123-125.

(作者单位:江苏巨杰机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