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长叹

2024-12-05 00:00:00陈刚权
山西文学 2024年11期

我约冉果去把山羊坪的那户走访了,他听说要到山羊坪,愣了一下,叹息说:“唉!老张领着你去吧。”

“这最后一户,你怎么不去了?”他苦笑一下,说:“你们去吧。”

我和老张登上山羊坪,一个七八栋木头房屋的院落,掩隐在山林中,房前屋后长满灌木杂草。老张指着左边那栋环境整洁的吊脚楼房说:“那就是刘群英家。”

“汪汪汪”几声狗吠,刘群英走出厨房,拿起竹竿将黄狗赶到一边,说:“张书记来了,快请屋里坐。”老张是上届村支书,去年换届,冉果任村支书后,老张调整为副支书。

“这是新来驻村的马队长,今天特地来看你。”老张介绍说。

“好,好,快请屋里坐,屋里坐。”一阵交谈后,刘群英留我们吃了中午饭。

返回途中,老张说:“刘群英家生活条件不错,她就是孤僻,不愿和村里人打交道。”

“她女儿刘桂花是不是神经有点问题?”

“嗨!岂止是神经有问题,人们都说她是疯子。唉!造孽啊!”老张摇头叹气,给我讲了她们的过去——

冉果和刘桂花,是村里最早一同出去读高中的两人,村里年轻人很是羡慕。高中毕业后,他们回到村里也经常交往。半年后,传出冉果要和刘桂花结婚了。

消息传开,不少人向刘群英道喜,她不但不高兴,还狠狠地说,他要娶我闺女,非得拿五千的彩礼不可。那个年代,刘群英喊出要五千的彩礼,一下引起轰动。有人说她是想钱想疯了,有人说她是要把女儿卖了,也有人突然想起,她一个没有结婚的女人,这个女儿是不是捡来的?

刘桂花听到这些传言,哭着质问:“妈,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五百一千的彩礼,都还要靠拼凑。您张口就要五千,不是要人的命吗?”

“我说五千就是五千,拿得起就拿,嫌多了就拉倒。”刘群英还是强硬坚持。

冉果的父亲听说儿子要和桂花儿结婚,那是一脸的忧愁,坐立不安。他母亲听到刘群英给出的条件,犹如五雷轰顶,天旋地转,房子也在摇晃,五千的彩礼,哪个屋的家当值得起五千?

沉默,无语。

“五千就五千。”冉果的母亲突然兴奋起来,冉果和父亲惊讶地抬起头,她接着说,“五千娶一个有文化的媳妇,值!我们砸锅卖铁也要凑足这五千。”

“唉!果果儿和桂花儿不合适,还是算了吧。”冉果的父亲叹息着说,“你凑齐了五千,她还会提出其他条件的。”

“窝囊废!没眼光。果果儿,你去找你的同学些借一点,我们一起想办法度过这难关。”

冉果回到家,没见到母亲,父亲说是早晨出去了还没回来。天已黑尽,冉果到最近的二姨家,二姨说上午来过,给她凑了点钱,她就说去找哥哥。冉果又赶到舅舅家,舅舅说他母亲没有去过。冰天雪地的,母亲会到哪里去呢?

冉果再次赶回家,还是没有见到母亲的踪影。找遍了亲戚和熟人家,也没有找到母亲。

天亮了,在二姨家到舅舅家经过的岩口边,几天没有融化的积雪,有被踏压的痕迹。冉果下到五六十米的高岩下,看到母亲躺在雪地里,整个身体都僵硬了。

刘桂花跪在冉果母亲灵前,哭得死去活来。冉果见到她,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只说了一句:“你走吧。”冉果的父亲上前拍了下她的肩膀,说:“桂花儿,你走吧,这里没你的事儿。”

安葬了母亲,冉果再没去找过刘桂花。开春过后,他打点行装外出了。他这一去,有五六年没有回过村子,后来还把他父亲接到城里去了。

冉果走后,刘桂花痴痴呆呆,不哭不闹,不打不骂。人们就说刘桂花有文化,不是“武疯子”。

一天,我和冉果单独在一起,问他:“你恨刘群英吗?”

“不恨她是假的。我就不明白,她为啥要五千的彩礼?”

“你对刘桂花还有爱吗?”

“你看我都是有家有室的人,还说那些。”冉果有些不好意思。

“爱,不一定是要结婚。爱,是一种责任。刘桂花现在这个样子,你看到是啥感受?”

“老实说,以前不在家,只是心里时不时地想起她。回来看到她那样子,心里真还不是滋味。”

“你就不想解救她?让她走出心中的阴霾?”

“我怎么救得了她?”

“解铃还须系铃人。有些事儿,需要当面才能弄明白。”

我们再次登上山羊坪。刘群英没有直视冉果,只是说:“冉书记、马队长,你们请屋里坐。”冉果看到刘桂花,喊了一声“桂花儿”,她没有应声,低头走进里屋。

冉果说:“大婶,我回来这么久没来看你,你不往心里记吧。”

“哪里?”刘群英有些尴尬,说:“都是我伤了你们的心,对不起啊!”

“都过去十几年了,哪里还去想那些?”冉果微笑着说。

“话说到这份儿上,你们有啥误解,可否当面说清?”我插话道。

刘群英犹豫了好大一会儿,说:“在你们领导面前,我也不要啥面子了。果果儿啊,其实……其实呀,你和桂花儿是兄妹。”

顿时,冉果像被闷棒重重一击,感到天旋地转。他走到地坝边,愣了好大一会儿,想到父亲住在城里,经常是坐在阳台上,望着老家的方向发愣,以为他是在思念死去的母亲,有时听说桂花儿疯了,他还偷偷地抹眼泪。

“唉——”冉果长叹一声,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作者简介】陈刚权,重庆垫江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故乡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