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与求职企业的交互程度,本文引进.NET技术,以某试点大学为例,进行大学生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设计的设计与开发。将Syslog Server服务器作为大学生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中的主要硬件设备;在服务器的支撑下开发数据库,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库;引进.NET技术,进行就业信息智能交互设计与优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个性化就业信息的同时,可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与大学生进行频繁交互,辅助大学生快速、顺利就业。
关键词:.NET技术;信息库;交互平台;智能;大学生就业信息
中图分类号:TN 99" " 文献标志码:A
为全面落实并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国教育部在市场内公布并发行了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化指导文件,明确了高校应将工作的重点置于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方面,以加速大学生就业信息交互[1]。截至目前,已有30个省市建立了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交互网络,95%以上的高校都已建立了自身的就业资源库,但是早期的计算机就业管理系统大多都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而不是为学生提供信息交互服务,更无法实现就业指导过程中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间的信息即时交流。为助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各大高校人才的一次就业率,应在落实面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完善校内就业信息交互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畅通的对外交流渠道[2]。本文将引进.NET技术,以某试点大学为例,进行大学生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设计的设计与开发,旨在通过此次研究全面带动大学生顺利就业。
1 服务器选型
为保证开发的平台能在实际应用中达到预期,在设计并部署平台功能前,进行平台中服务器选型。将Syslog Server服务器作为大学生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中的主要硬件设备,进行服务器运行中的技术参数分析[3],见表1。
按照上述方式,完成大学生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中服务器设备的选型。
2 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库建立
在服务器的支撑下开发数据库,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库,为平台提供社会企业招聘信息的规范化管理[4]。在该过程中,需要先建立平台中的信息E-R图,生成若干个可用于存储大学生就业信息的数据表,根据数据库的管理规范生成信息库中的数据表[5]。相关内容见表2。
参照上述方式进行信息库中数据表中内容的填充,完成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库的构建[6]。
3 基于.NET技术的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设计
在上述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引进.NET技术,进行平台功能划分与就业信息智能交互设计[7]。在该过程中应明确,基于.NET技术的平台是一个3层架构的平台,平台首层为UI层,中间层为业务逻辑层,底层为数据层。数据层由若干数据表构成,根据平台运行需求,将其功能划分为信息公布模块、用人单位信息模块、毕业生信息模块、后台管理模块、网上招聘模块、线上面试模块以及网络签约模块等。按照规范部署不同模块的功能,并将其集成在中间业务层。用户在首层输入正确的身份信息后,进入中间层操作界面,以此种方式实现对平台功能的划分、不同界面的选择性进入[8]。
.NET技术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
完成平台功能划分后设计平台中信息的交互。应先明确信息的交互对象包括高校、学生与平台中注册的求职企业,然后建立平台中交互管理服务器与网络中各节点间的连接。采用TCP/UDP连接的方式,进行平台运行中的服务器与节点间的信息交互,设计节点间文本信息与线上多媒体信息间的交互。按照此种方式,实现基于.NET技术的平台功能划分与就业信息智能交互设计。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受可用度量A、可信赖矩阵D的影响,其中可信赖矩阵直接影响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的运行情况,因此需要对可信赖矩阵进行优化,如公式(1)所示。
(1)
式中:dij(t)表示开始运行时所处的状态i在运行过程中的t时刻转移到j状态的概率。
这与.NET技术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运行过程中的交互信息量相互对应,则可信赖矩阵D(t)具有如下2个特性。1)矩阵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有,即0lt;dij(t)≤1 i,j=1,2,…,n。
2)每一行所有元素之和等于1,即。
可信赖矩阵D(t)中的任一元素dij(t)既与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在开始运行时所处的第i种状态有关,也与运行过程中所处的第j种状态有关。当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处于第j种状态,随着开始运行时系统所处的第i种状态的不同,dij(t)也不同;当开始运行时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处于第i种状态,随着在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运行所处的第j状态的不同,dij(t)也不同。通过可用度量主要衡量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的可用性,而可信赖矩阵反映了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转移情况。通过优化这些参数可以提高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的性能和稳定性,以此完成大学生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开发。
4 对比试验
构建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核心的信息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就业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数字化,还可以为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就业管理部门和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对高校而言,落实此项工作可以为毕业生和雇主搭建一个沟通平台,更直观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状况,把握大学生最新就业动向,同时还可以在搭建平台过程中,对校内人才就业培养方式进行深入探索,优化毕业生离校、结业和就业等工作流程,为提高高校经营质量提供决策依据。为满足高校该方面的需求,本文引进了.NET技术。
测试前,将某地区试点高校作为参与此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在与高校相关负责人签订合作协议后,在其就业指导部门搭建测试环境,以此种方式,为大学生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运行环境。测试环境中的技术参数见表3。
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交互平台运行与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实际需要,使用本文设计的方法搭建平台。在搭建过程中,为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实施,进行研究前先进行平台中集成服务器选型,在服务器的支撑下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库,划分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功能模块。登录后,本次开发的大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主要由快速通道和科研服务2个方面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就业需求,移动鼠标点击对应的界面,主动获取就业信息。其中平台“快速通道”界面的主要功能包括就业咨询、就业服务、电子简历、简历模板、研究生就业咨询、本科生就业咨询、公开招聘信息、辅导员联络渠道、招聘企业邮箱、求职企业交流渠道、就业信息管理、个人奖项查询、统一答疑平台以及校内招聘资源等。界面如图2所示。
利用该界面可以及时公布应届毕业生和招聘单位的招聘信息,保证应届毕业生和招聘者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畅通,为应届毕业生和招聘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在线双选渠道。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用户可以登录平台,进入个人中心,在个人中心完善简历、求职记录等方面内容,并在保存信息后,根据简历中的内容,获取个性化推荐岗位。大学生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个人中心界面如图3所示。
登录后,学生可根据个人需求在线上与其他求职者、招聘单位进行交互。
按照上述方式,对本文开发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初步测试,保证该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并引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智能交互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息智能交互平台,作为对照组平台1、对照组平台2。参与测试的学生在完善个人身份信息的注册与电子简历后,由后台统计并记录大学生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与注册用户的交互次数。在此过程中,由平台主动为学生推荐求职企业的招聘信息,学生会根据推送的关键词自主选择是否打开并浏览推送内容。如学生对推送岗位具有兴趣,主动打开并浏览了推送信息,此过程被记录为一次交互。如未能完成上述交互过程,则该过程不被记录为交互行为。
按照上述方式,统计3个平台与注册学生在相同时段内交互次数,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4所示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3种方法中,只有本文开发的平台可以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过程中与学生进行频繁交互。而传统方法开发的对照组平台,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过程中,与学生的交互次数较少。综合上述结果,可得如下结论:本文提出的基于.NET技术的交互平台设计方法应用效果良好,可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个性化就业信息的同时,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与大学生进行频繁交互,辅助大学生快速、顺利就业。
5 结语
通过构建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交互平台,可以强化学生与各地企业间的交互,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的用人动态。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将其个人简历以电子版的方式发送给企业,使企业快速、直观地了解学生,为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提供良好的渠道。为全面落实此项工作,本文引进.NET技术,以某试点大学为例,通过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库、划分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功能模块并进行就业信息智能交互设计,完成大学生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的设计与开发。随后采用对比试验的方式,对开发的就业信息智能交互平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平台可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个性就业信息的同时,可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与大学生进行频繁交互。本文设计能为大学生提供更优化、个性化的专项就业指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探究与思考——《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评介[J].大学教育科学,2022(6):129.
[2]许进,姜淼,宋寅寅,等.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工作探析——以大学生求职服务原创空间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2(10):15-17.
[3]程顺森.疫情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求稳定”期盼精准就业信息和稳岗拓岗渠道畅通[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2(8):57-59.
[4]董维娜.新形势下“互联网+就业”平台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16):242-244.
[5]张晶,吕依诺,朱喜薇,等.加强“互联网+”视域下残疾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破解残疾人就业困境[J].中国就业,2022(6):42-43.
[6]邓琨,唐永,单思佳.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问题与途径研究——以嘉兴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2,13(3):4-5.
[7]邱泽国,徐耀群,张雨,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与研究——以就业信息系统设计为例[J].商业经济,2021(3):188-191.
[8]王涛.以自我效能为中介的大学生“云就业”平台采纳意愿研究——以福建省部分本科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4):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