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老有所为新境界: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2024-12-04 00:00:00米鑫 母小勇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34期

摘 要 农村老年教育是赋能老有所为的基本途径,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赋予了老有所为新的内涵,老有所为表示在社会帮助下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参与和保障达到最佳效果。但我国农村老年教育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包括老年人学习意识缺乏,学习满意度较差;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师队伍不稳定;家庭支持力度不足,情感关怀意识弱等。究其原因,在于农村老年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职责分工不明确;地方政府不够重视,老年教育经费少;乡村治理自主性欠缺,学习观念有偏差。为推进农村老年教育发展,迈向老有所为新境界,需以“老有所为”为契机,畅通管理体制,优化政府宏观调控;需以“老有所为”为支持,积极宣传引导,加强农村协调服务;需以“老有所为”为指导,关注学员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个体发展能力。

关键词 老有所为;农村老年教育;积极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4-0067-06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老龄化率达18.7%,而15~59岁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1],人口红利渐趋消失。如何高效应对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难题,将基数巨大的老年人口转变为新的人口红利,让老年人老有所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诸如增强老年人社会参与,促进社会人力资源成本效益最大化。《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为偏远及农村社区老年教育提供支援,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2]。在此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如何更好地与老有所为有效融合,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学术界也已关注在老有所为理论视域下促进老年教育与老有所为有效融合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在构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新发展格局下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内在要求与逻辑架构。如有研究探讨以“提升内涵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强化保障措施”三大着力点实现老年教育发展要求[3],探究其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审视和目标向度[4]。二是建立兼顾老有所为的课程体系。如有学者提出以老有所乐为基础、增加和拓展老有所为的教育功能[5],构建“通识类+专业类+实践类”内容体系。三是老年教育赋能“老有所为”的路径构建。如有研究基于老有所为教育实践的瓶颈问题,从教育支持环境、教育新理念、教育结构形态等维度推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6]。以上研究为农村老年教育在老有所为理论视阈下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较少关注到如何立足于农村本土,借助老有所为理念深化农村老年教育的内涵体系。此外,农村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短板,以农村老年教育为研究对象,既能厘清农村老年教育的现状,也可由点及面去探求老年教育发展路径,进一步为老年人老有所为赋能。故此,本研究立足于老有所为视域,探寻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

一、老有所为:农村老年教育分析的新范式

(一)老有所为的内涵嬗变

“老有所为”这一观念在中国古代就已存在,在汉朝设置的“三老五更”,明初的“里老”等职位都是由当地年高德劭的老人担任的。关于“老有所为”的概念,最初由邬沧萍教授在1991年提出并界定,他把老有所为定义为:老年人想要参与社会工作并为社会做有益贡献。1994年,《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首次提出了“五个老有”的工作总目标,诠释老有所为的内涵。老有所为本质上以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为本源,重视老年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贡献,关注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

近年来,我国渐趋把老年工作纳入工作全局,构建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关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发展老年教育去应对老龄化。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建构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依据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综合不同专家的研究,可将其定义为:老年人群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活,包括具有市场价值的经济活动之外的家庭活动和社会参与,如正式的乡村志愿活动、非正式的乡亲相助、家庭照料,也涵盖自我照料、休闲娱乐等,促进自我实现,创造价值,为人口老龄化社会做出有益贡献。

(二)老有所为的外延拓展

1996年,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赋权的形式明确老年人要从八个维度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初步确定了老有所为的概念外延。西方学者谢拉登(Sherraden)提出影响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因素可以从社会人口、个人能力、国家政策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发现上述四个因素确实对其生产型参与能力有显著影响。学者杜鹏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路径,一是通过自身的需要和能力继续学习,保持身体健康,实现自我价值;二是通过家务劳动和自我照料保持身体健康,减轻家庭其他人员的负担,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三是运用自身优势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并将老有所为分为家庭照料、志愿服务、经济生产、终身学习四大范畴。本研究把老有所为的内容分为五个层面:第一,经济生活,如再就业、农业生产生活、创造经济性价值;第二,家庭活动,如家务劳动、隔代教育,贡献家庭性价值;第三,志愿服务,如非遗文化继承、农村志愿帮扶、农村治理、贡献社会性价值;第四,休闲娱乐,如休闲游戏、电视和互联网活动,丰富个体性价值;第五,身体保健,如散步、广场舞,晨间锻炼的太极剑,促进身心健康养老。

(三)老有所为下的农村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为满足老年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为所属社会承认的老年人所供给的现代的、具备老年特色的终身教育活动[7]。明确以老年人为主体,通过学校和社区等组织,为其提供满足精神生活和社会技能学习需求的综合性教育。目的是通过提供给老年人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以实现他们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会,提高老年生活的品质,为有意愿的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提供帮助。狭义的农村老年教育是指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学习和生活需求、由教育机构和行政组织等部门开展的教学活动;广义的农村老年教育是指利用多种传媒方式开展的增强老年人知识储备、提高身体素质、培育工作技能、转变思想观念的活动[8]。本研究基于老有所为来探讨农村老年教育发展,而老有所为的内涵包括老年人就业、家庭照料、正式或非正式的志愿活动以及休闲娱乐和自我照料,因此将农村老年教育总结为:在农村地区面向50岁及以上人群实施的,由政府和学校等办学机构共同支持下能够提升老年人就业技能和家庭照料能力,满足其兴趣爱好,提高身体健康,促进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各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以“老有所为”为指引,结合老年人学习需要、学习特色乃至学习经验等不断助推农村老年教育的转型,更好地推进“老有所为”理念下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叩问现实:农村老年教育的三重问题

(一)老年人学习意识薄弱,学习满意度较差

在长期的社会塑形中,社会上对农村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持消极态度[9]。换言之,农村老年人的行为活动与生活准则不符合其社会身份,因此,部分老年人渐趋将自己看成无用且羸弱的、无法再发展的。同时,受年龄、教育水平、传统“老而无用”乡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对自己能够成功学会某项知识的效能期望过低,高龄(70~79岁)及长寿老人(80岁以上)主张教育应面向青年人[10]。因此,农村地区老年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较为薄弱,他们很少会进行主动学习,甚至觉得自己学不会而产生厌学情绪。低龄老人(60~69岁)与即将步入低龄老人的教育需求相对较高[11],然而他们易将老年教育与慢活养生、安享闲赋关联起来,对老年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缺乏应有认识。

(二)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师队伍不稳定

村居老年学习点一般设在村委会或文化大院,村委会为数不多的场地同时挂牌了某某村党群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民兵训练中心等组织机构,老年活动中心或老年学习点很少有专门的活动场地。当有讲座或教育活动时,村委会一般会在门前空闲的场地进行上课。在文化大院中,一般只有移动的黑板和简旧的桌椅,并且老年学习点的教室在平时不上课时也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几个零星的老年人会在活动中心或村居健身器材安置处锻炼聊天。由此可见,农村老年教育的硬件设施不完备,增大了老年教育实施的难度。

老年教育教师一般是由专业成人教育教师、兼职大学教师、行业专家和退休后发挥余热的老年技术人才组成。整体上看,教师专业队伍建设还不完善,专职教师队伍人员少,兼职教师一般都有其他正式工作,人员来源广且不易管理。除了教师整体数量不足问题,教师在城乡间的差距也很突出。以郑州市老干部大学为例,该校有专业教师70余人、兼职教师200余人,有400多个教学班和50多个专业,能满足1万多名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但是农村老年教育教师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农村老年教育教师有开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的医生,有市级或县级老年大学或书画院的教师,还有每年宣传农业知识的农技站专家。这些教师每年只有几次机会来到乡镇授课。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有正式编制的教师较少,一位教师可能要负责教务、财务、后勤等工作,进行教学时间少,且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还肩负着乡村成人职业培训的任务,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课程几乎没有。可见,农村老年教育教师力量薄弱,亟待补充教师力量。

(三)家庭支持力度不足,情感关怀意识弱

家庭支持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压力缓解、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老年学习者的家庭支持包括时间、经济、学习三方面。

时间支持上,身体康健的农村老年人大多都还承担着家务或农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家庭成员如果未能帮老年人分担一定的家务活动,他们参加集中学习的时间就相对较少。经济层面上,虽然农村老年教育是免费的,老年人参加教育活动并不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但由于其收入来源少,再就业机会少,他们在日常活动中都会尽一切努力获取经济来源,参加活动会挤压老年人兼职机会,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经济支持,学习活动可能受到影响。学习支持上,主要表现为家人的鼓励、宽慰和活动支持。有学者发现,与子女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就越好,同时,关系好也使得老年人获得子女的敬仰与爱戴,这是老年人在退休后应对一连串负面情绪的重要心理支持和安慰[12]。虽然有子女对父母的学习非常支持,但是父母的学习活动会带来子女照看、家务工作等一系列生活事项处理的变化,真正能够让其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照料责任中脱离出来去进行老年学习活动的家庭少之又少。

三、剖幽析微:农村老年教育的问题成因

在分析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三重问题之后,基于老有所为理念对其发展的困境进行归因分析,进而寻求策略,助益于农村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向“老有所为”新境界。

(一)管理机制尚待优化,职责分工不明确

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其在经费管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及创业就业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13]。农村老年教育管理亦是其发展的一大障碍,实质是管理主体与机制不清晰,正本清源在于管理机制尚未完善,职责分工不明确。一方面,管理部门分工不够清晰。当前老年教育主要由老龄委、民政部、教育部等多部门共同管理,但这种多部门协调管理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也易出现部分区域无人管的真空状态。村镇一级的老年教育一般是由县级老龄部门或教育部门主管,但农村老年学习点一般是由村委会主管,缺乏教育部门和办学机构的实质性管理,一般县级有教师来村居学习点讲座,都是直接对接村委会,基本与当地教育部门没有接触,农村老年教育处于一种散漫、无人管理的状态。另一方面,农村老年教育归属不够明确。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都归属教育部管理,而农村老年教育归属部门较多,有的归民政部门管理,有的则归文化部门管理,还有的归街道社区管理,这种归属的不清晰使得老年教育难以立足。尤其在农村,为了使管理更加扁平化,常会合并重复性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村老年教育没有顺畅的管理体制,相关政策将无法落地实施,进而导致整个农村老年教育停滞。

(二)地方政府不够重视,老年教育经费少

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14]。在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老年人成为农村常住人口主力军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发老年人潜藏的人力资源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而由于政府不够重视,老年教育经费少,农村老年教育开展受阻。农村居民收入本就较少,老年人因为就业能力下降,收入来源就愈加少,如果需要老年人拿出一部分钱去参与文化教育活动,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目前关于农村老年教育或老年教育经费的相关法案尚未成体系。虽有相关农村教育规定,但零散破碎,欠缺系统化。相关文件虽会产生一定作用,但整体变动性大,实效性弱。同时,还体现在对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认同度不够。目前真正开展的教育活动占比很少,存在很多自发组成的学习小组,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共同体,酷爱舞蹈的广场舞等健身类群体等,不过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且大部分经费也多用于村居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老年教育资源投入寥寥无几。这将导致农村管理人员不够深入了解老年教育活动,开展老年教育工作会滞后。

(三)乡村治理自主性欠缺,学习观念有偏差

农村老年人多从事传统农业,终身学习意识较为薄弱,普遍存在一次性教育思想,对老年教育认识比较狭隘。实质是未建立老年资源价值观,忽视其心理需求,归其原因在于对农村老年教育重视不足,乡村治理自主性欠缺。

一是老年学习者自我认知有偏差,学习动机缺乏。在长期的社会塑形中,“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老年人易受社会对老年人“刻板印象”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可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策略等来弥补流体智力的下降,最终显示他们仍然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15]。但是因为长期受到“老而无用”观念的影响,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过低。加之学习动机缺乏,尤其文化程度较低,学习没有强烈目的性,很难调动其积极性。有研究显示,新时代农村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有健康教育、农作物种植技术学习、新生儿抚养和产妇照料教育、新媒体学习需求[16],这种现实需求是他们选择学习的最主要原因,他们希望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获得相应技能改善现有状态。然而,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一旦老年人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得不到切实回应,他们就会丧失学习动机。二是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认识不足。家庭成员因为自身压力,把家务和照料责任放到老年人身上,但这是一种消极的老有所为,是其在生活和心理压力之下的无奈选择。家庭成员要认识到虽然老年人进入老龄期后的活动范围缩小,但仍有社会交往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促进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家庭成员应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支持,增加他们在家庭之外的社会交往活动。另外,心理健康能够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进入老龄期后,老年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和生理因素的变化,经常会出现典型的老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孤独、空虚、体力和精力的衰退、严重的自卑心理,农村老年人传统的思想更为根深蒂固,缺乏学习新鲜事物的信心,在接受老年教育时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四、价值回归: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策略

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应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其系统内必然存有内部结构与基本要素,系统外势必有独立开放的外部环境与互助共享的支持架构,内外机制涵括着农村老年教育的学习活动、建设环境、社会关系等。这样看来,机制建设是内外共生的,是其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故此对内要深化机制改革,对外要构建外部培育体系。

(一)以“老有所为”为契机,畅通管理体制,优化政府宏观调控

健全管理体系,明确部门职责范围。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中设立专门的老年教育管理机构,协调文化、民政各部门间关系,该机构可与当地老年社团紧密联系,通过把老年教育机构作为一个枢纽站,组建起一批熟悉老年教育的管理队伍,保证其实际情况能够上传下达。就农村老年教育而言,在该机构成立之后,通过落实基层管理人员,由本村书记或村长负责该地区老年教育,并邀请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或退休老干部负责相关工作。老年教育机构直接与下一级老年学校或学习点负责人联系,真正做到上级政策有人实施,基层落实有人负责。同时,要细化老年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对农村老年教育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安排更密集的学习活动、设置专门负责的工作人员等。

加大财政支持,协调教育资源配置。在经费来源上既要开源又要节流。在开源方面,农村老年教育应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引入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向农村老年学校提出培训要求,培训期满考核合格的学员可以进入工厂继续就业,企业把省去的人力培训费用作为老年学校培训的报酬。同时,加强老年教育宣传,让其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为辅的老年教育经费来源保障机制。在节流方面,教育场地和设施设备使用上可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把乡村党群活动中心和乡村大舞台空出一部分场地用于老年教育,也可借用初等、中等原有校舍改造成老年教育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省去基础建设的费用。在教师聘请方面,集结当地医疗卫生系统、退休老年人才、青年创业人员、文艺特长者等本土人员扩充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农村老年教育的内部生长。

引入社会组织,壮大师资力量。一方面,倡导以工促学,积极开展老年就业培训。结合企业用工需求,企业可以作为甲方,把该企业相关培训课程委托给老年教育机构,在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可以进入企业工作,获得再就业机会。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雇佣老年人的企业提供一定补贴或加大税收返还力度。另一方面,支持多方协作,扩充教师队伍。政府可以加强老年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训。通过提高教师待遇、解决编制等办法来保证教师质量,招募退休教师到村居老年学习点进行授课,帮助老年人识字或学会网络操作技能。乡镇或村居领导可发挥带头作用,动员老年团体的组织者,在老年学习点开展时事政治和政策方针的宣讲解读,还可利用乡镇返乡成功创业的青年,鼓励他们到老年学校开设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老年人掌握最新的种植技术。

(二)以“老有所为”为支持,积极宣传引导,加强农村协调服务

更新社会观念,改变老年人认知误区。村委会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社会看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消除老年歧视,增强家庭对老年人参与学习活动的支持度。同时,通过广播、公益广告等方式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改变其固有认知。通过正向激励等提高他们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让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积极配合老年人,加大学习支持力度。一方面,老年学习活动离不开家人的关心与支持。家庭成员要营造帮助其参与学习活动的氛围,鼓励他们参与老年教育活动及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再次社会化。同时,家庭成员要分担老年人日常家务,让其从繁重的日常劳作中脱离出来,能够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参与活动。此外,家庭成员要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给予他们支持,通过激励法、说服法等方式唤醒其积极情绪,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和心理困境。另一方面,老年教育活动离不开农村老年教育工作者的理解与帮助。为此,农村教育管理部门可举办老年工作者研修班,并把研修班的名额分配向农村老年学校、成校倾斜。聘请专家定期对从业者进行知识讲解与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管理和服务能力,更新教育理念。通过优秀从业者报告会、表彰会等提高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挖掘农村老年人潜力。同时,农村管理部门可定期评选该地区老年教育的优秀团体和先进个人,并给予物质奖励。此外,鼓励农村老年教育工作者申报科研项目,对于优秀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把科研和教学考核作为从业者职称评定的一项标准,以此促进其教学研究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以“老有所为”为指导,关注学员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个体发展能力

加强需求研究,完善理论体系。农村老年人生活来源少,愿意参与回报率高的活动,老年学习需求更多地倾向于表现需求。这就意味教育内容要更加倾向于老年人家庭照料能力提高、就业技能获得等实用性知识,让他们能够在较快时间内看到学习效果,维持学习动机。不同学习需求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是不一样的,要加强对我国不同地区和年龄阶段老年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调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老年学习需求理论,更好地构建老年教育课程体系。为此,国家应对老年教育尤其是农村老年教育相关项目予以更多关注,在科研项目的名额分配和经费划拨上向其倾斜,让我国科研工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农村老年教育,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挖掘本地区老年教育的发展特色。

完善课程体系,体现乡村特色。第一,要体现“农”,将农业生产技术、养殖技术、农村环境治理等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第二,要体现“特”,挖掘百姓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提高老年人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以乡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来源,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和民风民俗。第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加强与就业岗位需求相衔接的老年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加强跨领域、跨职业、跨岗位的课程设计。随着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和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很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呈现多样化就业意愿。低龄老年人就业除了农业之外,还有第二、三产业或自主创业。当地可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对低龄老年人开展不同内容的适应性教育,帮助其实现再就业。

灵活多样教学,拓展教学空间。第一,利用参观学习、实地技能培训和小组互助学习结合等多种方式。对于能够让老年人实地动手的农业知识和种植养殖知识最好选择在实地进行现场手把手教学,当内容涉及到思想教育时,组织老年人到烈士纪念馆、红色革命根据地进行参观学习。此外,为缓解城乡间教育差距,发展老年远程教育,以线下教学为主,兼有线上教学,建立网络老年大学,还可利用短视频授课,鼓励在朋友圈中进行知识传播,让老年学习共同体借助网络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二,老年教育的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异。在农忙时节将老年教育的场所换到田间地头或村居老年人聚集点,把老年教育的教学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生活场所中,将老年教育融入到老年生活之中,让老年人处处能学,助力农村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

参 考 文 献

[1]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EB/OL].(2021-05-11)[2024-10-06].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5.html.

[2]国家发改委.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EB/OL].(2021-01-15)[2024-10-06].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jzxgh/201705/t20170511_1196747.html.

[3]范华.新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内在要求与重要举措[J].教育与职业,2023(11):84-91.

[4]王敬杰.新时期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审视、目标向度和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23(10):73-79.

[5]徐旭东,杨淑珺.新时期老年教育特点与体系构建的思考[J].职教论坛,2020(1):118-122.

[6]谢宇.新时代老年教育赋能“老有所为”的路径构建策略[J].成人教育,2021(6):26-32.

[7]叶忠海.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11-16+23.

[8]宋瑛璐.老年社会化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研究[J].成人教育,2016(4):15-19.

[9]易东生,王建梅.农村老年教育途径新探——以苏北农村为例[J].人民论坛,2014(32):147-149.

[10][11]丁可蒙,郭丽娜.需求视域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1(7):41-46.

[12]李兵水,赵英丽,林子琳.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2-68.

[13]程静.“乡村振兴”视域下新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价值及途径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6):5-11.

[14]胡畔,姜磊磊.国内农村老年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23-28.

[15]苏娇燕.老龄化视域下老年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3:40.

[16]闫盼.基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农村老年课程内容审思[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3):24-28.

Abstract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the basic way to empower the elderly to have a sense of worthines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ove to actively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aging society. The new era endows the elderly with a new connotation of a sense of worthiness, which means that the health, participation and security of the rural elderly population have achieved the best results with the help of society.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rural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including lack of learning awareness and poor learning satisfaction; imperfect teaching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unstable teachers; inadequate family support and weak awareness of emotional care. The reasons lie in the fact that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rural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remains to be optimized and th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re not clear; the local government does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it and the funds for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are small; they cannot understand the rural elderly and there is a deviation in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and move towards a new realm of worthiness for the elderly,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worthiness for the elderly” as an opportunity to smooth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timize the government’s macro-control;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publicize and guide and strengthen coordinated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with the support of “worthiness for the elderly”;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elder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worthines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worthiness for the elderly; rural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active aging

Author Mi Xin, PhD candidate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Mu Xiaoyong,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