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是美学和书学的结合体,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以其独有的艺术性与多元的育人功能,成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小学教师在日常的书法教学中渗透美育,既可以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又能让他们在书法的海洋中得到美的享受,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书法 审美教育 美育渗透 艺术素养 教学策略
有人说,中国书法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撇捺纵横间,书有尽而意无穷。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更是中国精神的文化图腾。无论是“挥毫散林鹊,研墨惊池鱼”,还是“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可以说中国书法在腾挪方寸之间,无不在表达着东方的审美与哲学。它作为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是美学和书学的结合体,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性与丰富多元的育人功能,成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书法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既可以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又能让他们在书法的海洋中得到美的享受,提升其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
一、徜徉“书”海,欣赏美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从殷墟甲骨、六书造字到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我们的祖先在龟甲上,在青铜上,在绢帛、简牍、纸张上,不仅留下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字,也写出了堂堂正正的民族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徜徉于书法的海洋中,走近汉字,欣赏其在不同书体中的样子,对比欣赏,发现同一笔画或偏旁在同一书体不同的字中的变化,感受其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意境深远之美。
在教学“月字旁”时,教师通过课件动态展示商代金文、汉乙瑛碑、明末清初王铎、唐褚遂良、宋米芾笔下的“月”字,学生欣赏,发现商代月字字形与图案结合,用笔自然随意;乙瑛碑中的月字用笔方圆兼备,具有宗庙之美;王铎笔下的月字张弛有度,笔法大气,尽显洒脱之美;在褚遂良细劲遒婉的线条中,“月”字有一种流动之美,舞蹈之美;而米芾笔下的“月”字则中锋直下,运笔迅疾,八面生姿,沉着痛快。
在教学“提土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欣赏提土旁在“地”“坤”“城”这三个字中的不同,通过捕捉变化发现书写特点,感受穿插避让之美,再引导学生观察“城”字,发现欧体中的“城”字与我们平时接触的“城”字的不同,进一步感受其变化之美。
赏汉字之姿,其点画的分布美、线条的流畅美、章法的布局美等,将慢慢深植于学生的心田。
二、拓宽视野,感悟美
(一)书法阅读,锤炼品质育人美
自杨雄的“书,心画也”之论始,继而有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后有刘熙载“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些书学传统历来为学书人敬畏和推崇。因此,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书法家都是人品俱佳的人,有的刚正不阿,有的乐善好施,有的坚韧不拔,有的豁达开朗,这些性格特点在他们的文字中表现出来,与他们有关的故事也颇具感染力。
如王羲之“蘸墨为饭”“入木三分”、欧阳通“学书买父字”、苏东坡“五不写”、欧阳询“观碑”、柳公权“发奋练字”……学生兴趣盎然地品读一个个生动的名人故事,感悟故事中渗透的道理。
在教学“木字旁”时,教师相机拓展了名人故事《入木三分》。阅读名人故事,交流阅读感受,学生深切感受到王羲之不仅书法天赋过人,其意志更是坚毅,从而悟出道理:只有持之以恒地练习,不断磨炼书法技能,才能写出入木三分的作品。在教学“提土旁”时,利用教材中的“书法园地”,让学生相机阅读《欧阳询观碑》的故事,深切感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要勤看、勤写、勤悟。教师依托名家故事组织感悟活动,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跨越时空,感受书法家的人格魅力。
“学书先做人,人品即书品。”看字看人,字如其人。学生在书法阅读中与名人对话,知礼,明理,润德,养心。
(二)书法欣赏,品味中华文化美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观字之结构与布局,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百花齐放,漫步“百花丛”,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感受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直到现在,我们在面对一件件经典碑帖的时候,依然能够对境心起,感受那清风万古、明月千江,感受那聚散离合、人间悲欢。中国书法的一笔一画、一动一静,能写出曾经的大江奔流,也必然能写出今天的大地迎春。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欧体中的“明”字,是目月明,和我们现在的日月明不一样。在教学这个字时,教师让学生先欣赏碑帖作品,将欧体“明”找出,发现其与我们现在写的“明”的不同之处,接着告诉学生,甲骨文中“明”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日月明,表示月亮落下太阳升起,带来光明。另一种是囧月明。“囧”像一扇窗户,月光照进窗内,多么明亮。后来,人们为了书写简便,把囧月明写成了目月明。不过,现在统一写为日月明了。
月,历来是文人墨客所喜爱吟诵的对象,他们常常借月抒怀。在教学“月字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知道的带“月”的诗词,再一起欣赏以这些诗词为素材创作的书法作品,品味中华文化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要让学生在书法欣赏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能力。
(三)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现美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书法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现美。在教学“禾木旁”时,教师可以进行大量拓展,让学生在领悟“和”而不同之美的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如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现“和”文化无处不在:(1)奥运“和”之美。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和”的身影。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表演中,出现了以金文、小篆及楷书的“和”字,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历程,也表达了“以和为贵”的文化思想。(2)匾额“和”的运用。在北京故宫宫殿的名称都有“和”字,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都在传递着“和”的文化思想。(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教学结束后,教师相机小结:“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在我们班同学的笔下!(指向展示墙)老师希望你们不仅能写好禾木旁和禾木旁的字,还能将“和”文化传递下去,以和为贵。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将书法与生活相勾连,让书法“接地气”,能让学生更亲近书法,发现其在生活中的美。
三、信息激趣,发展美
身处信息时代,教师在平日的书法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也有了更加丰富的资源。依托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以更加具象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呈现与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感知的规律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平时的书法教学中,教师要让信息技术赋能教学,融合创新激趣课堂。在教学“禾木旁”时,教师巧妙使用多媒体平台,融合多种信息手段,呈现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禾”与“和”的演变,了解“和”的两种不同含义,玩一玩拼字游戏、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等。多模态的教学方法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力,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学科融合,制作微课来进行汉字教学的讲解。在教学“月字旁”时,教师可以融合微课资源,进行“明”字的教学,在微课视频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书上的“明”字是目月明,了解了“明”字背后的文化,还清楚了“明”字的书写要点。
总之,将信息技术融入平时的书法课堂,让抽象的变得具体,让枯燥的变得有趣,让课堂充满生气,变得灵动,依托信息激趣不断提高学生在书法学习中的美育质量。
四、笔耕砚景,创造美
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习字修身,努力将培训所学化为内在本领,再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把舞动书法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对于中国人来说,书法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写字,它更是一种仪式,一种致敬。研墨、挥毫,当墨线在纸张上开合疏朗,震荡出锋,我们就开始了与王羲之雅集,同欧阳询笔会,沉着俯仰之间,思先贤,追古今,这是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更是中华文脉的薪火相传。“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功夫在平时,每一堂书法课要将扎扎实实练字的时间留给学生。日复一日,让临习书法变成习惯,美的技艺随之形成,便能写得一手好字。
特色作业、艺术节活动、社团活动等可以为学生提供笔耕砚景的平台,挥毫泼墨创造美。在中国人心里,“家国”这个词清晰而深刻,温暖而豪迈,艺术节以“爱国”为主题进行书法创作,学生以墨为言,诉诸笔端,走进吾心安处,再度重温那深刻的家国情怀。在他们的书作中,学生读到了客心归途,读到了山河眷恋,读到了太平盛世中的华章满乾坤,也读到了国破山河时的“我在河山在”。在教学“月字旁”时,教师布置了特色作业,让学生就带“月”的诗词创作书法作品,也可以两人合作,一人画,一人题词。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舞动毛笔,与文字对话,在自主创作中邂逅美。
五、志愿活动,传递美
临近春节假期时,学生准备好红纸、笔墨纸砚,写春联,写“福”字,自制红灯笼,在灯笼上进行书法创作,将创作的春联以及书法文创作品送给环卫工人、医护人员、外卖小哥等,走进敬老院,给爷爷奶奶们的房门上贴春联、贴“福”字,送去节日的祝福,将美传递。
书法路漫漫。未来,我们将仰望星空,立足当下,深研新课标,常学、常思,将美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欣赏美、感悟美、发展美、创造美、传递美,让翰墨飘香满园。
【参考文献】
[1]张滢.小学书法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J].家长,2022(3).
[2]郭淑芳.知“书”达理,以美育人:小学书法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思维与智慧,2023(22).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