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协同增长路径研究

2024-12-04 00:00:00谢倍倍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11期

一、前言

建筑经济作为经济学与建筑学交叉融合的重要领域,其核心在于通过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对建筑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经济分析与优化,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投资回报的最大化[1]。房地产经济是围绕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展开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其运行规律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房地产经济正逐步从传统的土地开发与房屋销售向综合运营与服务转变。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与协同增长的趋势。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社会责任等措施,两者将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概念,涵盖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和谐与经济高效等多个维度,旨在实现当前发展与未来潜力的平衡。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领域,须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如推广绿色建筑、采用低碳建材、实施节能减排技术等,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确保建筑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

资源节约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应注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比如通过精确计算材料用量、优化设计方案、采用节能建筑标准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循环利用[2]。

社会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经济活动不单要促进经济增长,还要关注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在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领域,通过合理规划与布局,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住房需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加强社区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等。例如,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注重公共空间的打造和社区文化的培育,增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经济高效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在保护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中,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3]。比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和客户服务等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客户体验。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如长租公寓、共享办公等新型业态,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二)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面临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与资源消耗问题。大量建筑项目的快速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也限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传统建筑过程中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问题。例如,水泥和钢铁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何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成为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征,易受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经济波动不单会导致建筑项目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增加,还会引发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建筑模式正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使得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如何有效应对经济波动和可持续性风险,成为推动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4]。

(三)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协同增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作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两个领域,具有显著的协同增长效应。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为建筑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另一方面,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加强两者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发展。例如,绿色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升房地产项目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带动相关建材和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建筑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的协同增长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绿色建筑推广和节能技术应用,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布局,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公平与和谐。通过优化产业链结构和提升创新能力,能够推动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协同增长路径

(一)加强绿色建筑推广与认证体系建设

第一,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法规应明确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和激励措施,确保所有新建和改建项目都能遵循绿色、环保的原则。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开发商、建筑企业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降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例如,政府通过设立绿色建筑专项基金,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进行资金补贴,对未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征收一定的环保税,作为惩罚性措施,促进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5]。

第二,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通过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严格评估和认证,有效提升建筑项目的环保性能和品质。政府通过设立绿色建筑标识制度,对通过认证的项目授予绿色建筑标识,提高其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

第三,加强公众宣传与教育是提高绿色建筑社会认知度的关键。政府、行业协会、媒体等各方应共同努力,通过举办绿色建筑展览、论坛、研讨会等活动,普及绿色建筑知识和理念。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宣传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和优势,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与技术应用水平

第一,政府部门应不断更新和完善建筑节能相关的法规标准,明确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能效要求。通过设定严格的节能目标,引导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节能技术应用。例如,规定新建建筑须达到一定的能效等级,对不符合要求的建筑采取惩罚性措施。鼓励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通过政策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降低改造成本,提升既有建筑的能效水平。在具体实施中,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节能标准和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指标体系。

第二,政府应加大对建筑节能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节能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提供税收减免等措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建立高效的技术转化机制,加速节能技术的市场化应用。例如,建立建筑节能技术展示中心或孵化器,为新技术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促进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第三,提高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水平还需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通过开展定期的节能技术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等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包括最新的节能技术动态、节能设计理念和节能标准解读等方面,使从业人员能够掌握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三)完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政策

首先,构建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框架是完善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该框架应基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考虑,确保城市规划既满足当前需求,又兼顾未来可持续发展。规划过程中需强化绿地保护,合理设置建筑高度和密度,确保城市通风、采光和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引入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廊道,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例如,杭州钱江新城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了“城市双心”概念,通过生态廊道连接西湖与钱塘江,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政策是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和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用地标准和管理措施。在核心区域,鼓励高效用地和集约发展,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优化交通网络等措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在郊区或生态敏感区域,则采取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限制高强度开发,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例如,新加坡通过精细化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既保障城市扩张的需求,又保护宝贵的土地资源。

再次,实施弹性用地政策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土地用途和开发强度,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土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例如,在产业园区规划中,预留一定比例的发展用地,根据企业入驻情况和市场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最后,注重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作开发等方式整合土地资源,提升整体开发效益。加强土地市场的监管和调控,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四)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加强监管

首先,企业应明确自身的环保和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需兼顾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和员工福利等多方面因素。政府和相关机构应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明确界定企业的环保责任,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鼓励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教育支持、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例如,万科在其绿色建筑项目中,注重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积极参与社区绿化、公益捐赠等活动,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其次,为确保企业切实履行环保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绿色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通过定期检查、审计和评估等手段,确保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绿色评价体系,定期评估企业的环保实践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公开透明地展示评价结果,为企业树立环保标杆,激励其他企业积极效仿。最后,实施社会责任报告与公示制度也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定期编制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详细披露其在环保、公益、员工福利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果。这些报告不单是对企业自身行为的审视和总结,也是对公众和社会的一种交代。通过公示制度,让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情况,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合同管理与监督力度加强

首先,合同条款的明确性是保障项目顺利执行的基础。在合同中,应详细规定工程质量标准、完成时间、支付方式等关键条款,以确保各方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合同条款中还应明确环保要求,如采用环保材料、实施节能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等。这些条款体现企业对环保责任的承担,为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某绿色建筑项目中,合同明确规定建筑材料需符合低碳环保标准,施工过程中需采取降噪防尘措施,确保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再次,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是确保合同条款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包括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两个层面。内部监督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实现,确保项目团队按照合同条款和环保要求进行作业。外部监督则更多依赖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参与。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如建筑质量监督机构、可持续发展评估机构等,定期对项目进度、质量及环保要求进行审计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技术手段提升合同管理效率与质量已成为行业趋势。区块链和智能合同等技术的引入,为合同管理的透明化、不可篡改性提供了有力支持。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合同信息的实时共享与追溯,确保各方对合同执行情况的清晰了解,智能合同则可以自动执行合同条款,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合同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性,有效防范了合同欺诈等不当行为的发生,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建筑业与房地产业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在该理念下,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城市或农村市场,而是需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增长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建筑业与房地产业能够助力城乡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业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住房、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直接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房地产业则通过土地开发、房屋建设及销售等环节,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资本的有效流动。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将面临更多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机会,如农村旅游度假村、生态农业园区等多元化产品的开发,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应积极探索多元化产品打造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行业内部进行技术创新和模式升级,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合作。例如,结合农业、旅游业等资源,开发集居住、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智能、绿色的城乡居住环境。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集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多元化产品打造与产业融合,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将更好地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七)农村土地规划与建设的支持

第一,制定灵活且符合农村实际发展需求的土地政策是农村土地规划与建设的基础,包括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归属,简化土地流转程序,鼓励农民通过租赁、转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例如,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为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供平台。加强对农村土地确权的支持,确保农民土地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为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长期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先支持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条件。此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例如,通过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运营,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共赢。

第三,在农村土地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确保农民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管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农民参与决策的机制,让农民在土地规划、项目选择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确保规划方案更加贴近农村实际发展需求。加大项目监管力度,确保规划建设项目按照既定方案有序推进,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开展农民培训等方式,增强农民的监管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协同增长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迈进的重要途径。面对环境压力、资源消耗以及经济波动的多重挑战,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必须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协同增长的新路径。通过加强绿色建筑推广与认证体系建设,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与技术应用水平,完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政策,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加强监管,以及强化合同管理与监督力度,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可以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的双重目标。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协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通过多元化产品打造与产业融合,为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通过制定灵活的土地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民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管,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将在农村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引用

[1]孙璐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关系探析[J].财经界,2024(16):27-29.

[2]陈军晔.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研究[J].中国产经,2024(12):80-82.

[3]赖桂婷.基于房地产经济与建筑经济的实践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4(05):53-55.

[4]李宁.房地产经济与建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J].活力,2024,

42(06):196-198.

[5]王茂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分析[J].商讯,2023(24):84-87.

作者单位:聊城市茌平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责任编辑:王颖振